1樓:洋溢的歡樂
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歷代王朝,
內為了與其他國家或容
民族維持良好關係,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係,稱為「冊封體制」。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係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
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西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王絳賓也想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絳賓向烏孫和漢朝派出使團進行遊說,最後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後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親。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300左右 急著用!!!
2樓:筆有千秋業
奉上bai:
玄奘三藏
赴印du度:在唐王朝建立後不
zhi久,唐三藏便起dao身赴印度取版經。但此時權的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國旅行。公元627年(一說629年)唐三藏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綺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
此後,唐三藏又向西綺塔繽斯、塔什干、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一書共12卷。(後人根據他的行記寫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神話**《西遊記》)
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300字左右
3樓:落魄的水手
1.出使西域的張騫
西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被佔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
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整整過了十乙個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公尺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國王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並幫助他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
但大月氏在阿姆河遊安居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西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
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2.投筆從戎的班超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漢書·班超傳》)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騎射,驃悍驍勇,進如鳥飛,頃刻畢至,退如煙雲,須臾消逝,每當秋高馬肥,即四下擄掠,中原一帶不堪其擾。西域一帶有五十餘小國,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禦匈奴的侵擾,就必須控制西域各國,斬斷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並奏請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後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為強。
班超集中隨從36人,乘夜火燒匈奴使者的住所,殺死30餘人,燒死100餘人,鄯善國舉國震恐,首先歸漢。接著,班超馬不停蹄出使于闐、疏勒,鎮服兩國,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龜茲兩國的進攻,恢復了與漢朝中斷了65年的關係。
班超決心長期留駐西域,從公元87年起,又陸續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91—94年,龜茲、姑墨、溫宿、焉耆、尉犁、危須等國先後臣服歸漢,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漢章帝封班超為定遠侯,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內地聯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立下了豐功偉績。
3.西天取經的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誠的佛教徒,傑出的翻譯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著作家。貞觀三年,他深感佛說分歧,難得定論,「誓遊西方」,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經,探求答案,「以釋眾疑」。貞觀十七年,帶657部經論返歸長安,受到熱烈歡迎。
唐太宗將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譯經,又在寺內專門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帶回的經典,這就是現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從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從西域南道回國,歷時17年,遊歷三十多個國家,行程五萬餘裡,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記》記敘了沿途見聞,為我們了解西域、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歷史情況,了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玄奘精通梵、漢兩種文字,其譯著準確翔實,開一代新譯風,並培養了許多翻譯精英,使盛唐的翻譯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
玄奘和日本、新羅(朝鮮)的佛學者還有傳承關係,在國際上亦有重大影響。
他西行取經的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變成了神話,後來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西遊記》。唐僧及其**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玄奘實為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5.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
他的父親是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天資聰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
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在涼州(今武威),後到長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後秦姚興更尊羅什為國師。
他在長安主持佛經翻譯,先後翻譯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變了以往中國佛經只有零星翻譯的歷史,使得大乘經典都有中譯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經翻譯的樸拙風氣,使中文佛經達到了意義通達的水準。他還培養了一批極有建樹的佛教學家,歷史記載,他的門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
鳩摩羅什把中國的佛教歷史推進到了乙個嶄新的時期。
6.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
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後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
後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後,把所得佛經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
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遊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係的重要著作
4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絲綢之路的故事有出使西域的張騫
5樓:匿名使用者
?這麼些感覺的確有點不好意思說好我們的人生哲理名言佳句都在家無聊就來了沒有我說過的話就是這樣吧、不能容忍自己也不是乙個
絲綢之路有趣的小故事
6樓:匿名使用者
絲綢之路的故事 (一)在絲綢之路上,最動人的莫過於和親公主的送迎隊伍。中國歷代王朝,為了與其他國家或民族維持良好關係,通常採用兩種方式,一是冊封首領,授予中國的官職,表達與中國的密切關係,稱為「冊封體制」。二是和親,中國公主嫁給當地首領為妻,兩國用這種婚姻關係達成聯盟。
當然,只有那些特別重要的國家,中國才會向其施行和親政策。西漢時,中國與烏孫和親(西元前110年),因為烏孫是當時西域最強大的國家。龜茲王絳賓也想與漢朝和親,但自知沒有資格,所以就在烏孫王翁歸靡與西漢公主解憂所生的女兒第史從長安返回烏孫經過龜茲的時候扣留了她,希望娶第史為妻。
絳賓向烏孫和漢朝派出使團進行遊說,最後烏孫王和解憂同意了這門婚事,西漢皇帝還特意封了第史為公主。 及後吐蕃王朝興起,適逢唐朝與北方的突厥以及吐谷渾(青海的少數民族)和親。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認為自己的地位和實力比吐谷渾更強大,於是派使要求唐朝和親。
公元640年唐太宗派出文成公主,實行了和親政策。 (二) 商人是絲綢之路上的活躍群體,是絲綢之路交通的重要推動力量,對溝通東西方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長途販運是古代商人獲得利潤的重要方法,商業利益驅動他們冒險遠行,他們在進行**的同時,亦為東西方傳遞了不同的觀念、文化和物產。
在中國的歷史文獻記載中,中亞地區的民族都是經商的行家,甚至在北方的游牧民族背後,往往有中亞的商人集團在活動。漢唐時期(西元前2世紀-公元10世紀初),著名的中亞商人是粟特人,他們組成商隊往返中國與中亞地區,他們信仰祆教,祆教領袖同時就是商隊的首腦。他們不僅為中國和西方提供了新鮮的貨物,也給中西方帶來了特殊的文化。
遠方國度的使者,有時就是由商人擔任的,在給中國皇帝進貢的同時,實際上也從事**活動。著名的使者馬可孛羅(marco polo)就是商人家族出身。 (三) 在絲綢之路上,不為利益只為福音和真理,而且不畏艱險往來各地的是宗教僧侶。
他們之中,以佛教僧侶最多,既有來自西域向中國傳播佛教的高僧如鳩摩羅什,也有中國高僧如法顯、玄奘前往印度學習佛教教義和經籍的。此外,東來的還有摩尼教僧侶、景教僧人。粟特人的商隊首領往往就是祆教領袖,在歷史文獻的記載中稱他們為「薩寶」。
西行的也有道教僧侶,如長春真人丘處機。利益通常是人生的驅動力,但這些僧侶所求的只是心中的真理,日夜所思是如何幫助世人擺脫苦海。結果,由於他們的努力,絲路上的不同宗教文化得以交流,各地文化亦因外來的刺激而有所變化和發展。
比如,沒有佛教的傳入中國,中國的道教就很難產生,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思想也想必另有一番面貌了。 (四)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
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後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
後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後,把所得佛經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
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遊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係的重要著作。 (五)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
俗姓陳,名禕。13歲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為了追求佛教學問,遍訪名師,到處遊歷,對當時中國佛學各個門派的理論都曾接觸和理解。
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於是決定到印度求訪佛經,參驗真理。 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
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典,即經、律、論三種經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最後,玄奘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長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領朝臣出迎,長安更是萬人空巷。歸國以後,玄奘專心翻譯帶回的佛經,前後共譯出75部,1,335卷。
他創立了法相宗佛教學派,培養了一批著名**。 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根據自己的遊歷,寫下了《大唐西域記》,是記錄當時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珍貴典籍。他的平生事蹟,則記錄在他**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玄奘取經歷盡艱險,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動著後人,特別是根據他取經的故事寫成的《西遊記》更令他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六)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
他的父親是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天資聰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
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在涼州(今武威),後到長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後秦姚興更尊羅什為國師。
他在長安主持佛經翻譯,先後翻譯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變了以往中國佛經只有零星翻譯的歷史,使得大乘經典都有中譯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經翻譯的樸拙風氣,使中文佛經達到了意義通達的水準。他還培養了一批極有建樹的佛教學家,歷史記載,他的門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
鳩摩羅什把中國的佛教歷史推進到了乙個嶄新的時期。 絲綢之路」上的故事
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
1 漢武帝進攻匈奴 西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 結束於西元前119年 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公尺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乙個嶄新...
絲綢之路故事讀後感駝鈴與帆影絲綢之路的故事讀後感
最近老師的講了 絲綢之路 這篇文章,我為那些西域商人產生了敬佩之情。課文一開始就向我們介紹了絲綢之路兩旁的巨型石雕,它反映的是當時那些馱著彩綢的一峰峰駱駝,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乙個個精神飽滿,栩栩如生。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偉大的路,還是一條艱辛的路。每一座石雕,每乙個腳印,都記錄著英勇的中國人為亞歐的...
絲綢之路詩詞,有關「絲綢之路」的詩詞?
七絕 重走絲綢之路 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七律 慢步絲綢路 小雨泥淋釉傘輕,天宮著意雨霏晴。尋遺塞外昭君怨,頓起凝愁憫淚傾。但使邊關磐若石,絲綢古道漾簫笙。如今落雁塵埃遠,不盡天山萬古情。七絕 絲綢之路 荒灘大漠鬼難行,鵬鳥欲飛終未能。但見巨龍呼嘯過,絲霞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