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9點說史
漢初,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分封了一些王國,以鞏固統治。諸侯王權力很大。王國勢力的發展,嚴重威脅**政權的統治。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加強了對王國的控制。
諸侯王在封地內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稅,創造錢幣,還擁有兵權。針對王國勢力尾大不掉的局面,景帝接受了御史大夫兆錯的建議,削奪王國一些封地。吳、楚等七個王國聯合叛亂。
景帝派太尉周亞夫率大軍東征,平息了叛亂。此後,景帝規定諸侯王在國內只能收取租稅,其他權力歸**。漢武帝繼位後,頒布「推恩令」,從王國中分出許多侯國,後來又陸續削奪大批列侯的爵位,解除了王國對**的威脅。
「推恩令」是漢武帝聽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議而實行的。他規定,諸侯王除將王位傳給嫡長子外,還可推「恩」,把王國封地分給其他子弟,建立許多侯國,侯國歸**直接統轄的裙管理,封號由皇帝制定。這樣,諸侯王勢力大為減弱,侯國也自然對皇帝感恩戴德。
擴充套件資料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西漢自漢文帝、漢景帝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
漢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
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2樓:杯中星辰闖天涯
推恩令的大致內容是: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
其目的,在於削弱藩權,以達到中x央集權,從而長治久安。
其理念是賈誼《治安策》思想的翻版。(「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參考:《漢書·諸侯王表第二》「武帝施主父之冊,下推恩之令,使諸侯王得分戶邑以封子弟,不行黜陡。」、《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序》「制詔御史:
『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朕且臨定其名號。』」)
要了解推恩令的高明之處,我們需要了解其背景,才能更好的了解其所包含的智慧型並能有效借鑑。
中x央及地方諸侯的勢力比較:
1)自漢高祖實行並行制以來,諸侯的勢力一直都很強大。「漢初全國共計54郡,中x央直轄者不過15郡,諸侯王國就佔近40郡;漢初越1300餘萬人,王國編戶180萬,人口850餘萬」(參考:史雲貴.
《西漢郡國並行制探略》)
2)諸侯王擁有的實力大大強於中x央,漢文帝時,就有淮南王的叛亂。景帝時更有七國叛亂。
3)諸侯王沒有地方行政權:漢景帝七國之亂後,景帝免除了諸侯王的行政權和官吏任免權,削減了王國官吏,規定諸侯王不再治民,只能衣食租稅。即,諸侯王在武帝時,並不能直接對封地行使行政權。
4)雖然景帝免掉了諸侯王的行政權,諸侯還是擁有廣袤的土地,多數人口,以及擁有自己的軍隊。
從上可以看出,其主要矛盾,即在於「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諸侯勢力的內部矛盾:
諸侯勢力內部並非鐵板一塊,也有若干矛盾。主要集中在繼承權的問題上:
1)爵位的繼承,只能給嫡長子。
2)權力的繼承,因嫡長子繼承爵位,那麼,所有的權力當然也由嫡長子繼承,包括軍隊的指揮權,財政收入(租稅)的分配權,王國事務的決策權。
3)財產的繼承,財產也是和爵位完全繫結,誰繼承爵位,誰就擁有財產繼承權。
而明顯具有削弱諸侯目的之「推恩令」在實施時,阻力卻並不大。究其原因:
一,推恩令照顧了大多數沒有繼承權的非嫡長子的利益,能夠獲得他們的擁戴。
二,推恩令並沒有剝奪繼承人的爵位,這在繼承人看來,自己的蛋糕只是小了,並沒有被奪走。
三,在世的藩王看來,推恩令只是變動了即得利益的分配方式,對於即得利益而言,並沒有減少。
四,繼承人的「一」變「多」,也將中x央和地方間的矛盾,成功的轉換成了各諸侯自己的家庭矛盾,中x央成功「借勢」。
中x央通過推恩令達到的目的:
而中x央政權通過推恩令,並沒有收回些什麼,但卻成功的將諸侯們「分勢」,完成了由強變弱的轉變,已達成了解決主要矛盾的目的。
推恩令並不實際削藩,它是削藩的前奏。後來漢武帝用各種手段大幅削減了已經勢單力薄的諸侯們的土地,比如劉備先祖的「酎金失侯」。
綜合以上內容,可以歸納出推恩令包含如下智慧型:
一、盡可能地兼顧各方面勢力的利益,減少可能遇到的阻力。
二、將乙個大目標分成多階段實施,有先有後。先「推恩」,當諸侯的勢力削弱到一定程度時,再採用各種手段削藩。如果各諸侯的實力還是十分強大,就不能像漢武帝那樣僅因為「酎金」品質不佳就削去百餘人的侯位。
三、能夠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解決問題能夠抓住問題的本質。
3樓:匿名使用者
推恩令是漢武帝為了鞏固**集權而頒布的一項重要政令。這項政令要求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後來根據這項政令,諸侯國被越分越小,漢武帝再趁機削弱其勢力。
西漢自漢文帝、漢景帝兩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皇帝面臨的嚴重問題[1]。漢文帝時,賈誼鑑於淮南王、濟北王的謀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其具體辦法是,讓諸侯王各分為若干國,使諸侯王的子孫依次分享封土,地盡為止,封土廣大而子孫少的人,就虛建國號,待其子孫生後分封。
漢朝原來施行的是郡縣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做的改進,由以前的各諸侯所管轄的區域只由其長子繼承,改為由諸侯王的長子,次子,三子共同繼承。
4樓:匿名使用者
不費一兵一卒,加強了地方控制
5樓:匿名使用者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主義**集權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採納。
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
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後,王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問題。
即是說 原本得不到封地的諸侯的庶子 也能從王國中得到封地 王國就變成的了侯國 侯國就變成了縣 成為**直轄的地方了。
6樓:い╃→星
效果: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與縣相當。
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後,王國轄地僅有數縣,徹底解決王國問題。
高明之處:推恩令吸取了晁錯削藩令引起七國之亂的教訓,規定諸侯王除以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餘諸子在原封國內封侯,新封侯國不再受王國管轄,直接由各郡來管理,地位相當於縣。這使得諸侯王國名義上沒有進行任何的削蕃,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
於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導致封國越分越小,勢力大為削弱,從此「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里」。
7樓:匿名使用者
推恩令好處有:削弱當時諸侯國的勢力;加強**集權;實現大統中的一部分。
漢武帝採取誰的意見頒布推恩令,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為什麼
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 推恩令 削弱諸侯國的實力,讓他們無法和 抗衡.這樣漢武帝就能更好的統治.主父偃,其政策為 推恩令 希望採納!謝謝!元朔二年 前127 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專 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屬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 ...
推恩令能夠順利實施的原因,漢武帝頒布「推恩令」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是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國內強勢的諸侯已經被消滅了。諸侯王有再多的不滿,但敢於造反的已經沒有了。在這種大環境下,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才能順利實行,從而一勞永逸的消除了諸侯王的勢力。漢武帝能用推恩令解決王國問題,其主要原因有 1 漢武帝的父親景帝劉啟在位時推行 削藩策 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 ...
漢武帝頒布推恩令是在什麼時候?目的是什麼?推恩令的內
推恩令 表面上是將世家大族的福利分給更多王孫子弟。比如說,原本諸侯的土地和錢財絕大部分都留給嫡長子,可推恩令頒布後,非長嫡子和庶子都能分到一部分土地和錢財。這樣實際上有兩個好處。一是收買人心,非長嫡子和庶子受了漢武帝的恩惠,自然會支援漢武帝,另一方面也是根本目的,則是將權力分散,削弱諸侯的勢力。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