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為誰為誰為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主張:以六藝為法,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的乙個學術派別。
儒家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還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並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戰國時,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在對人性的論述上,他認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論 」,與荀子的「性惡論」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惡,也是戰國時期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的表現。
2樓:我是龍的傳人
一、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1、孔子
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相傳他有**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及其再傳**把孔子及其**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2、孟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型大小在漢代以前的古書沒有記載,但曹魏、晉代之後卻傳出子車、子居、子輿等三個不同的字型大小,字型大小可能是後人的附會而未必可信。山東鄒城人。在十
五、六歲時到達魯國後有一種說法是拜入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下。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
是記錄孟子及其**言行的著作。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3、荀子
荀子(約西元前313年-西元前238年),名況,字卿,華夏族(漢族),戰國末期趙國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時人尊稱"荀卿"。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
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位於今山東蘭陵縣)令。
二、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張:
1、孔子的主張: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乙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2、孟子的主張:
(1)以民為本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孟子提出了乙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
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正因此原因,《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
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並成為「十三經」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孟子》中的有關內容。
(2)仁政學說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孟子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
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
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
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
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
一、親民。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
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
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範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係。第
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
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3)人性本善論。
3、荀子的主張: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在人性問題上,提倡性惡論,主張人性有惡,否認天賦的道德觀念,強調後天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其學說常被後人拿來跟孟子的'性善論'比較,荀子對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當顯著的貢獻。
荀子對各家都有所批評,唯獨推崇孔子的思想,認為是最好的治國理念。荀子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特別著重的繼承了孔子的「外王學」。他又從知識論的立場上批判的總結和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理論主張,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於天人之分」的自然觀、「化性起偽」的道德觀、「禮儀之治」的社會歷史觀,並在此基礎上,對先秦哲學進行了總結。
3樓:驃騎先鋒使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的主張:提出「仁」、「禮」和「德治」的主張。
孔子的重要言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人物介紹:孔子(西元前551年9月28日―西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屬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出生地魯國陬邑(今屬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孟子的主張:人性善,民貴君輕,仁政。
孟子的重要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物介紹:孟子(約西元前372年—約西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鄒(今山東鄒城市)人。 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
荀子的主張:人性惡,通過學「禮」來改變;可以利用自然規律來造福人類。
荀子的重要言論: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人物介紹:荀子(約前325—前238)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故又稱荀卿,漢代避宣帝諱而改稱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今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4樓:昆明寶島**
儒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卿、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後最博學的大儒)、陸守仁、王陽明等等。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荀子,慎到,申不害,商鞅,韓非子等等。
戰國時儒家的分化和發展 儒家創始人孔子在政治上傾向於保守,但又有某種程度的改良傾向,他雖沒有擺脫傳統的天命思想,但卻注重人事,不輕信鬼神。孔子的思想有多面性,孔門**對孔子的理解也各執一端,孔子死後,形成了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以及樂正氏之儒。相互間爭論也很激烈。
戰國時的儒家以孟子和荀子最為重要。
孟子繼承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和德政主張,並發展為仁政學說。在哲學上,孟子繼承孔子的天命觀點。但剔除天的人格神成分,賦予天以道德屬性。
他注意人性問題,主張性善,並認為仁、義、禮、智根源於性;人生的最高理想是通過盡心,知性,達到知天,即達到萬物皆備於我的天人相通境界。
荀子則繼承了孔子思想中重人事、不重鬼神的一面,強調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觀點。他提出性惡說,強調對人的天性加工改造的重要性。荀子對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各派以及儒家內部各派都進行過批判。
孟、荀是先秦兩派儒家的代表,他們各自從唯心和唯物方面發展了孔子思想。在孟、荀之外 ,戰國還有一些儒家學者,解釋《周易》,作成《易傳》。《易傳》認為,宇宙萬物處於永恆的生滅變易之中,變易的根據在於宇宙中陰陽、剛柔相摩相盪。
儒家思想由於孟、荀、《易傳》作者和其他派別代表人物的發展,成為先秦顯學之一。
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誰,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誰
戰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孟子,即孟軻,戰國時期鄒城人。孟子被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 道統 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為 亞聖公 尊稱為 亞聖 與孔子並稱 孔孟 孟子和孔子,孟子和孔子並稱 孔孟 戰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誰 孔子啊!孔子生活在戰國時代,他就是最好的代表人物啦!記得採納給錢 戰國時期儒...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及人物,春秋戰國時期的傑出歷史人物的故事 20字以內)
戰國時期的兩個重要人物蘇秦和張儀,他們同是鬼谷子的門徒,亦與當時著名的軍事家孫臏 龐涓同出一門,蘇秦和張儀的鬥爭影響了整個戰國後期的發展,戰國時期的七雄 齊國 楚國 燕國 魏國 趙國 南韓 秦國,當時秦國最為強大,經常討伐其它六國,令人人懼怕,國國自危,蘇秦就為六國提出並實施了合縱之策 即聯盟抗秦 ...
詳細介紹春秋戰國時期歷史,及知識點
西周滅亡於西元前771年,從西元前770年開始進入東周時期。東周基本上又可內分為春秋 前770 前476年 和戰國容 前475 前221年 有關這550年的歷史書很多,不過你要的是 歷史文獻 而 歷史文獻 是指歷史上關於歷史事實的記載,通常稱為 史料 後人研究歷史的著作就不能稱 歷史文獻 據此,我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