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的龍有什麼不同請問龍在各朝代的形象有何不同

2021-03-05 22:42:40 字數 5726 閱讀 4779

1樓:匿名使用者

最近迷上了考古類問題,正在看一篇關於《歷代玉器龍紋變化》的文章,覺得應該值得借鑑,於是摘錄過來:

龍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集許多動物和自然現象於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數千年來整個中華民族崇拜的偶像。

新石器時代龍紋

在紅山文化遺址的玉豬龍,軀體捲曲,形似玉玦,頭似豬首。在三星他拉的「s」字形玉龍,軀體捲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豬龍的平面表現形式。

在喀左東山嘴遺址的雙龍首玉璜,兩端的龍首與「s」形豬龍的首部十分相似。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有採用高浮雕和陰刻技法雕刻的龍紋。安徽淩家灘遺址的玉龍也似豬龍。

殷商玉龍

殷商時期,龍身呈璜狀,玦形或璧形,還有圓雕的龍,圓雕龍前足著地,長尾盤捲,幾種龍有共同的時代特徵即:

1. 眼多為「臣」字眼,還有菱形眼和圓形眼

2. 口微張,圓雕龍還露牙齒

3. 腦後緊貼頸部孕倒伏狀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還長出嵴齒

4. 身體滿飾單鉤、雙鉤或陽線的雲雷紋,方菱紋或重環紋

西周西周時期的龍紋形式主要有三種裝飾在玉璜上和各種形狀的佩飾上的龍紋。有單身龍,更多見的是二龍,龍與鳳或龍與人合體的造型,其時代特徵是:

1. 眼多為「臣」字形,還有橢圓形眼和委角方形眼

2. 上唇上捲,張口吐出下卷的長舌,額上突出乙個似大括號形的小尖頭,後有一綹上飄的鬃毛,亦可視為角或耳。

3. 採用大斜刀或大斜刀與陰線相結合的線條來表現紋飾。

4. 龍基本為側視的片狀雕,尚未見圓雕的龍

春秋通過鏤空技法修飾造型,突顯龍身,變化多樣

文飾為寄生同體的雙鉤或淺浮雕的虺龍紋

已不見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現雲形耳

戰國龍紋造型大多為片狀,製作技法大量使用鏤空,使龍體造型剛勁秀美,變化多姿。龍身上裝飾雲谷相雜紋,穀紋或連線穀紋,並在一些空白部位裝飾水滴紋,紐絲紋,花蕾紋或二字紋等。玉龍多裝飾在組佩飾的元件上,並多見相同的器型成對出現。

漢代不在流行春秋戰國多見的「」形單體玉龍,龍紋主要附飾於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鋪首等器形上,並出現了四靈題材中的龍。其時代特徵是:

1. 杏仁形眼,身似四足獸形或隨器體而變形

2. 龍頭似馬頭,額頭凸出一尖角,腦後有云形耳和飄帶形長角

3. 龍口大張,上唇上捲,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魚尾形,有的口露利牙,個別的還吐舌

4. 龍紋多以透雕結合細陰線刻的技法來表現。

魏晉南北朝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刻有南朝宋元嘉七年款的玉帶飾,龍呈「」形,做爬行狀,通身滿飾蛇鱗紋,頭上有一對鹿角,腦後有一綹毛髮,關節處有彎鉤形腿毛,菱形眼眶,口微張露齒,四腿粗短,三爪足,此龍與漢代的形象有異,而與唐代以後的龍接近,是後世玉龍的雛形

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龍紋發展成熟,從此龍紋基本是這種模式。

隋唐五代龍紋有以下特點:

也是採用淺浮雕與細陰線結合技術來裝飾在器型表面,也有採用了鏤空技法,與龍同時出現的有火焰珠紋,流雲紋,水草紋,山石圖案等。龍頭較長,頭上有鹿角,雲形耳和毛髮,丹鳳眼,口大張,嘴角超過眼角,後腿特長,一足與尾相交纏繞,腿關節處有毛,足為三爪,軀體較南朝時更為細長,接近蛇形,身上刻有網狀魚鱗紋

遼宋金元時期

1. 採用高浮雕與多層鏤空相結合技法

2. 多以雲朵,海水或花草作襯景,雕成雲中飛龍,降龍,行龍或蹲龍,更具立體感

3. 龍的形象與唐代龍紋大體相同,延續唐代龍的雙鹿角,雙鳳眼,魚鱗紋,三爪,肘毛等

4. 只是在細部孕一些變化,如張口稍小,嘴角不超過眼角,頭髮變濃,頭髮向後飄,頸部細長而身體較粗,大多數龍的後足與尾部不相交等

5. 遼代有坐龍和魚龍

6. 元代龍細頸肥身(更象唐而不象宋)

明代玉龍

早期特點是:採用高浮雕和鏤空技法雕琢,上唇長而上翹,濃眉鳳眼,頸細身粗,但其腦後的頭髮上飄,則體現了宋元晚期玉龍的特點,是由宋元向明晚期過度的龍紋

晚期特點是:明代晚期龍紋在神韻上有一種呆板蒼老感,缺乏宋元時期龍的生氣和活力.身軀細長如蛇,多刻劃網狀鱗紋,頸,腹,尾大致等寬。

圓形雙目(俗稱蝦公尺眼),鼻似如意頭形,兩側長出兩條龍鬚,頭髮向上衝或向前衝(俗稱怒髮衝冠),足為四爪或五爪,爪尖鉤成球形(俗稱風車爪)

清代清代龍紋的形象較明代更為蒼老,可謂之蒼龍,儘管刻畫細膩如微,但缺乏神韻和氣勢,其特點為:

1. 龍的頭髮多而蓬亂,飄向腦後,甚至額下都長滿鬍鬚

2. 雙角粗壯如松枝,一對蝦公尺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鋸齒狀,兩條龍鬚下垂,額下長滿鬍鬚

3. 足伸展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許多尖叉

希望你滿意……!

2樓:筱原慎級

請問龍在各朝代的形象有何不同

3樓:凌雨菲

最近迷上了考古類問題,正在看一篇關於《歷代玉器龍紋變化》的文章,覺得應該值得借鑑,於是摘錄過來:

龍是中華民族的祖先創造的,集許多動物和自然現象於一身,具有超凡能力的神物,是數千年來整個中華民族崇拜的偶像。

新石器時代龍紋

在紅山文化遺址的玉豬龍,軀體捲曲,形似玉玦,頭似豬首。在三星他拉的「s」字形玉龍,軀體捲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豬龍的平面表現形式。

在喀左東山嘴遺址的雙龍首玉璜,兩端的龍首與「s」形豬龍的首部十分相似。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有採用高浮雕和陰刻技法雕刻的龍紋。安徽淩家灘遺址的玉龍也似豬龍。

殷商玉龍

殷商時期,龍身呈璜狀,玦形或璧形,還有圓雕的龍,圓雕龍前足著地,長尾盤捲,幾種龍有共同的時代特徵即:

1. 眼多為「臣」字眼,還有菱形眼和圓形眼

2. 口微張,圓雕龍還露牙齒

3. 腦後緊貼頸部孕倒伏狀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還長出嵴齒

4. 身體滿飾單鉤、雙鉤或陽線的雲雷紋,方菱紋或重環紋

西周西周時期的龍紋形式主要有三種裝飾在玉璜上和各種形狀的佩飾上的龍紋。有單身龍,更多見的是二龍,龍與鳳或龍與人合體的造型,其時代特徵是:

1. 眼多為「臣」字形,還有橢圓形眼和委角方形眼

2. 上唇上捲,張口吐出下卷的長舌,額上突出乙個似大括號形的小尖頭,後有一綹上飄的鬃毛,亦可視為角或耳。

3. 採用大斜刀或大斜刀與陰線相結合的線條來表現紋飾。

4. 龍基本為側視的片狀雕,尚未見圓雕的龍

春秋通過鏤空技法修飾造型,突顯龍身,變化多樣

文飾為寄生同體的雙鉤或淺浮雕的虺龍紋

已不見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現雲形耳

戰國龍紋造型大多為片狀,製作技法大量使用鏤空,使龍體造型剛勁秀美,變化多姿。龍身上裝飾雲谷相雜紋,穀紋或連線穀紋,並在一些空白部位裝飾水滴紋,紐絲紋,花蕾紋或二字紋等。玉龍多裝飾在組佩飾的元件上,並多見相同的器型成對出現。

漢代不在流行春秋戰國多見的「」形單體玉龍,龍紋主要附飾於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鋪首等器形上,並出現了四靈題材中的龍。其時代特徵是:

1. 杏仁形眼,身似四足獸形或隨器體而變形

2. 龍頭似馬頭,額頭凸出一尖角,腦後有云形耳和飄帶形長角

3. 龍口大張,上唇上捲,下唇下卷,似斧形或魚尾形,有的口露利牙,個別的還吐舌

4. 龍紋多以透雕結合細陰線刻的技法來表現。

魏晉南北朝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刻有南朝宋元嘉七年款的玉帶飾,龍呈「」形,做爬行狀,通身滿飾蛇鱗紋,頭上有一對鹿角,腦後有一綹毛髮,關節處有彎鉤形腿毛,菱形眼眶,口微張露齒,四腿粗短,三爪足,此龍與漢代的形象有異,而與唐代以後的龍接近,是後世玉龍的雛形

隋唐五代

隋唐時期,龍紋發展成熟,從此龍紋基本是這種模式。

隋唐五代龍紋有以下特點:

也是採用淺浮雕與細陰線結合技術來裝飾在器型表面,也有採用了鏤空技法,與龍同時出現的有火焰珠紋,流雲紋,水草紋,山石圖案等。龍頭較長,頭上有鹿角,雲形耳和毛髮,丹鳳眼,口大張,嘴角超過眼角,後腿特長,一足與尾相交纏繞,腿關節處有毛,足為三爪,軀體較南朝時更為細長,接近蛇形,身上刻有網狀魚鱗紋

遼宋金元時期

1. 採用高浮雕與多層鏤空相結合技法

2. 多以雲朵,海水或花草作襯景,雕成雲中飛龍,降龍,行龍或蹲龍,更具立體感

3. 龍的形象與唐代龍紋大體相同,延續唐代龍的雙鹿角,雙鳳眼,魚鱗紋,三爪,肘毛等

4. 只是在細部孕一些變化,如張口稍小,嘴角不超過眼角,頭髮變濃,頭髮向後飄,頸部細長而身體較粗,大多數龍的後足與尾部不相交等

5. 遼代有坐龍和魚龍

6. 元代龍細頸肥身(更象唐而不象宋)

明代玉龍

早期特點是:採用高浮雕和鏤空技法雕琢,上唇長而上翹,濃眉鳳眼,頸細身粗,但其腦後的頭髮上飄,則體現了宋元晚期玉龍的特點,是由宋元向明晚期過度的龍紋

晚期特點是:明代晚期龍紋在神韻上有一種呆板蒼老感,缺乏宋元時期龍的生氣和活力.身軀細長如蛇,多刻劃網狀鱗紋,頸,腹,尾大致等寬。

圓形雙目(俗稱蝦公尺眼),鼻似如意頭形,兩側長出兩條龍鬚,頭髮向上衝或向前衝(俗稱怒髮衝冠),足為四爪或五爪,爪尖鉤成球形(俗稱風車爪)

清代清代龍紋的形象較明代更為蒼老,可謂之蒼龍,儘管刻畫細膩如微,但缺乏神韻和氣勢,其特點為:

1. 龍的頭髮多而蓬亂,飄向腦後,甚至額下都長滿鬍鬚

2. 雙角粗壯如松枝,一對蝦公尺眼向外高凸,眉毛呈鋸齒狀,兩條龍鬚下垂,額下長滿鬍鬚

3. 足伸展為四爪或五爪 ,尾端分出許多尖叉

各個朝代龍的特徵及寓意

4樓:神秘火車頭

龍是中國古老傳說中的神獸不管各個朝代特徵有何變化,但其象徵始終是吉祥和高貴。

1、六朝:

龍成鱷魚形狀,神態兇猛。

2、唐:

龍的形象富有生氣,為一般動物樣,沒有神聖、威嚴意味。

3、宋代:

據許多學者研究,中國的龍,此時才與封建帝王的權威有關,成為帝王象徵,為皇帝所專用,皇帝自命為'真龍天子'。因為宋代磁州窯、定窯、吉州窯等窯產品上都有龍紋出現。宋代的龍紋形象威武,極有神彩,象徵皇帝的權威,至高無上。

4、元代:

各種陶瓷器上都多見龍紋,尤以青花瓷上的龍紋最典型生動、時代特徵最強。元代龍紋的特點是:龍頭小、身細長,有背鰭(脊),有三爪、四爪、五爪幾種爪、鹿角、方格鱗、龍身矯鍵靈活,充滿生機。

形式有雲龍、趕珠龍、龍鳳。刻、印、畫都有。

5、明代:

龍紋為官窯瓷器上最常見的紋飾。明代陶瓷器上的龍,身體粗狀,豬嘴(下顎比上顎長些),龍鬚上捲,魚鱗,五爪多。這是總的特徵,各時期,又多少還有些差別:

6、洪武、永樂:

大體承襲元代的風格。

7、宣德:

龍身開始變得粗一些。此時又有一種飛翼龍出現,這種形式的龍,此後明代各朝的清代康、雍都還有。還有所謂香草龍--龍尾呈多枝卷草形,為此時前後特有。

8、弘治:

龍的兩眼平視。多為五爪。

9、嘉靖:

龍的形體多樣。一是常見的行龍,穿雲破霧。二是出現正面龍:

龍體不作橫三曲狀,而作豎立狀:龍頭在上,尾在下,四足分列左右,頭面正對觀賞者,故名。三是螭虎龍,描畫極其簡單草率,狀似壁虎,有行走狀,有團狀。

正面龍、螭虎龍皆為前所未有者。

10、明末:

龍畫得更為草率,線條凌亂,色彩淺淡,填塗粗糙。崇禎時的正面龍,形似老人,毫無生氣與威嚴,反映出明王朝的統治已是日薄西山,氣息微殘了。

11、清代:

清代的龍,身軀亦較粗,下顎較短,形象比較和善。

12、乾隆:

龍的神態由威嚴開始變得和善,不再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至尊無上的神貌。多見龍與鳳合畫,意為龍鳳呈祥,象徵男女愛情。又多二龍戲珠。

凡此說明龍的紋飾寓意已大為世俗化。嘉慶以後的龍紋,更大量出現於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龍舟、嬰戲舞龍、龍穿花等,成為玩物,龍已大大失去神聖威嚴,至尊至上的權威形象。

道德在不同時期有哪些體現

1 原始社會的道德,以維護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為基本原則,倡導共同勞動 平等互助,人們無條件地踐行公共義務,推崇正直 誠實 勇敢等品格。但同時,氏族間的復仇殺戮 血親之間的通婚以及人食人的風氣則表現出這一時期道德形態的缺陷。2 奴隸社會的道德,講求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服從和人身依附,主流社會鄙視勞動和...

白癜風疾病不同時期的表現有什麼不同

1發展期的白斑特點 當白癜風進入發展期時,患者自身的白斑會逐漸開始漸漸的變大,部分相鄰的白斑還會開始融合成一大片,甚至一些 部位還可能會有新發的白斑產生。然而,由於受到病症擴散情況的影響,患者自身的白斑可能會漸漸變得比較模糊,與此同時,患者還可能會感覺到白斑會有輕微的痛癢感。對此,要是發現以上情況出...

西方美術的不同時期美術的特點

西洋美術 英語 western art 以西方造型藝術為主,包含繪畫 雕刻和建築等 1.奴隸社會時代 進入奴隸社會,那些文明古國譜寫了人類美術史的輝煌篇章。美索不達公尺亞 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的地區,又稱兩河流域 的雕塑,如巴比倫王國的 漢漠拉比法典 浮雕,亞述王國那些表現戰爭和狩獵的緊張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