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桌子尺寸

2021-03-05 22:45:43 字數 5993 閱讀 6240

1樓:匿名使用者

是1.2乘以1.8

案和桌的區別

東漢有一位名士叫梁鴻,有氣節,有文采,在當地非常有名。他的同鄉中有乙個女子叫孟光,一心一意想嫁給他。到了30歲還沒嫁出去,她父母就問:

你為什麼還不嫁啊?她回答說:我非梁鴻不嫁。

梁鴻一聽這話高興了。我估計當時就是請媒人牽牽線、搭搭橋,也沒見過真人,就把孟光娶回來了。孟光很高興,就描眉畫眼。

但梁鴻一見她這樣,就不高興了,連著七天沒有搭理她。孟光就慌神了,不知道因為什麼:怎麼娶了我又不理我呢?

她就向梁鴻請罪。梁鴻說:你描眉畫眼不如素面朝天好看,我得要個能過日子的老婆。

孟光說:那我就不畫了,咱好好過日子。於是孟光每天把飯菜弄好了,端到丈夫面前,高高舉起。

這就是舉案齊眉的故事,這個成語也變成今天夫妻相敬如賓的乙個象徵。這裡的案,當時就是乙個托盤。今天的托盤就是乙個盤子,當時的托盤案,帶有四個足,四足是縮進去的。

與我們今天所說的書案的案,形制上非常接近。這種托盤今天日本還在用,日本很願意沿襲我們的古制。

案和桌在形制上有本質區別。何為案、何為桌呢?一般來講,腿的位置決定了它的名稱,而與高矮、大小、功能都無關。腿的位置縮進來一塊為案,腿的位置頂住四角為桌。

除了形制上的區別,桌與案更重要的區別,是精神層面的區別。這個區別在哪兒呢?在於案的等級比桌高。

比如我們常說拍案驚奇、拍案而起、拍案叫絕,都是比較高等級的情緒;如果我們說拍桌子瞪眼、拍桌子砸板凳,都是低等級的情緒。拍案驚奇是驚訝,拍桌子瞪眼是憤怒,它表達的情緒不一樣,這是它的精神層面。再比如,我過去當編輯的時候,經常挑燈夜戰、伏案疾書,是吧?

如果趴在桌子上,恐怕不是睡著了,就是在寫檢查。感覺到了嗎?凡是跟桌子相關的事都偏低,跟案子相關的事都偏高。

中國人把乙個承具分得清清楚楚,這是我們的文化高於別人的精髓之處。我們平時不注意,跟案相關衍生出來的詞彙非常豐富,比如文案、方案、草案、議案,都跟案有關。因為我們過去辦公,都使用案,與桌相對來說無關。

只有中國有這樣的家具,形制上不一樣。

由於案子的陳設功能越來越大,它的實用功能就相對降低;相反,桌子的實用功能越來越大,陳設功能越來越低。所以,桌案從功能上有了區分,這是在使用中發生的區分,並不是一開始就這麼設計的。

桌子在越來越接近實用的時候,就跟案發生了分野。桌,最早寫成卓越的卓,它是高起來的意思。比如卓然而立、卓爾不群。

就是超出別人,高高地立在那兒。卓字後來才把底下十字變成了木字,寫成了現在的桌字。

桌與案從功能上講,差距不是很大。比如我們有條桌就有條案,有畫桌就有畫案,有書桌就有書案,有炕桌就有炕案。但有飯桌,就沒有飯案。

因為吃飯這件事雖然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從精神層面上講並不重要。

古人吃飯的桌子大多是方桌,為什麼呢?這跟我們吃飯的制度有關。我們早年是分餐制的民族,一人乙份。

為什麼有舉案齊眉這件事呢?因為當時是分餐,我舉乙份給你,我這兒還有乙份。我們的分餐制度逐漸演化成共餐制了。

採用方桌吃飯的時候,我們就是共餐制。這一點從我們的筷子上就可以看出來。早期凡是筷子長的家庭,都是富有家庭;筷子短的,都是相對貧困的家庭。

中國人的筷子有特別長的,是為了菜多的時候,能夾著遠處的菜。日本的筷子短而尖。因為日本是分餐制,筷子不需要很長。

它為什麼是尖的呢?是因為日本民族吃生的東西,比如生魚片,非常滑,夾的時候必須扎一下,才夾得起來。我們則不同,過去中國人吃飯很講究,絕對不許扎。

我小時候,記得姥爺就教育我說:夾起來就吃,夾不起來就不吃,不許扎。後來我大一點兒,人家告訴我說:

筷子扎饅頭,是給死人吃的。按照更嚴格的禮儀,過去在桌上吃飯,筷子絕對不許伸過中軸線,那邊的菜再好吃,你也不許伸筷子過去夾,頂多是人家給你端過來,你才能夾一筷子。這就是中國飲食的傳統習慣,所以中國人從小練就了一雙靈巧的手,順便把腦子也給練靈巧了。

我們再看南韓的筷子,是金屬的,因為南韓老燒烤,趕上咱這種筷子早就燒壞了,所以必須使用金屬。從小小的筷子身上,我們就能看出民族文化的很多特徵。

翹頭案和八仙桌

同樣是案,也有很多形制。首先一種叫做翹頭案,它屬於供案的形式,腿部非常誇張,過去都是在寺院和祠堂裡使用,它表示對神靈、對祖宗的一種敬畏。衙門裡也用供案。

這裡的供案翹頭非常高,非常誇張。它具有威嚴感,從心理上暗示你、警告你。今天法院審理刑事案件時,法官坐的椅子靠背都非常高,就是起到一種威懾作用。

如果法官搬乙個小板凳坐那兒,估計犯人心裡就該想怎麼逃脫法律的制裁了。用家具作為文化符號傳遞給你,這是案子重要的本意。那麼,衍生出來的詞彙就是案件,原義指案子上的檔案。

2樓:匿名使用者

正確的桌椅高度應該能使人在坐時保持兩個基本垂直:一是當兩腳平放在地面時,大腿與小腿能夠基本垂直.這時桌子抽屜前沿不能對大腿平面形成壓迫.

二是當兩臂自然下垂時,上臂與小臂基本垂直,這時桌面高度應該剛好與小臂下平面接觸.這樣就可以使人保持正確的坐姿和書寫姿式.如果桌椅高度搭配的不合理,會直接影響人的坐姿,為此,寫字桌檯面下的空間高不小於580公釐,空間寬度不小於520公釐.

根據調查,用人體身高乘0.27算出合適椅高,再找一張高出椅子約33cm的桌子最合適。

3樓:星空閃耀

席地而坐的桌子尺寸,寬60公分,長150公分。這樣就可以了。高60公分。我覺得就行了。

4樓:匿名使用者

席地而坐,桌子尺寸可能是長約。三尺。不知是否答得正確。請指教。

5樓:好主意公民

在「和室」餐桌格局,有幾種設計。

1 是在餐桌下面有乙個下沉式的「坑」,坑的底部和四周是木製的。

腿和腳可以放下,坐在榻榻公尺上就餐, 和坐在西式的餐桌旁就餐沒有什麼區別。

2. 在餐桌下面沒有沉式的「坑」,餐桌放在榻榻公尺上,就餐的人席地而坐,要盤腿坐或者跪著坐,

或者,半側身跪坐。

3. 還有就是,在冬季,圍著「暖桌」就餐, 暖卓下面有乙個電熱爐,桌子四周還圍著棉被,就餐的人可以將腿腳伸進被子裡,坐在榻榻公尺上圍著「暖卓」就餐

6樓:小笑聊情感

秦朝時的人都是席地而坐,不過不能叉開腿坐著,那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必須要兩腿併攏,屁股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才行,

7樓:匿名使用者

40x40cm厚4厘公尺 45x45cm厚4厘公尺

8樓:匿名使用者

席地爾坐桌子是五比例的超大五筆,想怎麼做怎麼做?

9樓:匿名使用者

古時候席地而坐,桌子的尺寸一般是60×30。

10樓:扶瀾微步

不一定的

如果是學習,高度五十公分較好

如果是喝酒喝茶

四十公分就夠了

桌子椅子高度一般是多少?

11樓:有榮-義大利之家

正確的桌椅高度應該能使人在坐時保持兩個基本垂直:一是當兩腳平放在地面時專,大腿與小腿能夠基本屬垂直.這時桌子抽屜前沿不能對大腿平面形成壓迫.

二是當兩臂自然下垂時,上臂與小臂基本垂直,這時桌面高度應該剛好與小臂下平面接觸.這樣就可以使人保持正確的坐姿和書寫姿式.如果桌椅高度搭配的不合理,會直接影響人的坐姿,為此,寫字桌檯面下的空間高不小於580公釐,空間寬度不小於520公釐.

根據調查,用人體身高乘0.27算出合適椅高,再找一張高出椅子約33cm的桌子最合適。

12樓:小兔嘰和胡蘿北

桌子椅子高度

bai一般是du:桌子高度是

84 厘公尺zhi,椅子高度是 43 厘公尺 。

桌椅dao的最佳標準版:

1、桌子的高度權是:持站立姿勢,雙手自然下垂於身體兩側,手掌翹起與地面平行,此時掌心向下。你的掌心與地面距離就是你的桌子的高度。

2、椅子的高度是:在你坐好後,你的大腿應與地面平行。

桌子是一種常用家具,上有平面,下有支柱。可以在上面放東西、做事情、吃飯、寫字、工作等。是由光滑平板、腿和其它支撐物固定起來的家具,在語文中亦可作名詞。

椅子是一種日常生活家具,一種有靠背、還有扶手的坐具。古代席地而坐,原沒有椅子。據文籍記載,椅子的名稱始見於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則要上溯到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

13樓:安東尼

對於桌椅類的高bai度,du國家都有乙個規定標準,zhi

如果不按dao這樣設計的話專坐了會不舒服屬的。

其中,桌類家具高度尺寸標準可以有700mm、720mm、740mm、760mm四個規格;椅凳類家具的座面高度可以有400mm、420mm、440mm三個規格。另外還規定了桌椅配套使用標準尺寸,桌椅高度差應控制在280至320mm範圍內。桌子椅子的高度都是根據人體學來設計的,這樣子坐了舒適度會更好的。

14樓:匿名使用者

桌子一般高度120厘公尺,椅子是50到75厘公尺

15樓:**我的

一般是一公尺左右就可以了。

16樓:李秀康琪

桌子一般是八十公分,椅子是五十公分

17樓:f發個吃飯哈

防腐劑患得患失學霸君哦呀套娃去啊阿薩珍惜吃vb你麻辣噗噗

秦代人吃飯是席地而坐嗎?他們吃飯用的桌子叫什麼?最好恩給你附上**看看,謝謝!

18樓:匿名使用者

你看下《禮經》就對秦代人的吃飯習慣清楚了。唐漢的書籍本人很少看,還真不清楚。

秦代人吃飯是席地而坐嗎?他們吃飯用的桌子叫什麼?最好能附上**看看,謝謝!

19樓:齊東人也

秦朝時的人都是席地而坐,不過不能叉開腿坐著,那是不尊重別人的表現,必須要兩腿併攏,屁股坐在自己的腳後跟上才行,吃飯時每人面前放一張長條型的小矮桌,叫做幾或案。從張騫通西域以後,桌子逐漸傳入中國,到漢朝末期又出現了椅子,但那時的桌子比較簡陋,只有桌面和腿,椅子的靠背也很矮,直到宋朝才發展成今天的樣式。

酒桌上座次有什麼講究?

20樓:勤奮的陸

酒桌上座次的講究,總的來說是 「尚左尊東」、「面朝大門為尊」,具體如下:

1、若為圓桌,則以正對大門的為主賓,主賓左右兩邊的位置,則以距離主賓的距離來看,越靠近主賓位置越尊,相同距離則左側尊於右側。

2、若為方桌,假如有正對大門的座位,則正對大門一側的右位為主賓。如果不正對大門,則東面的一側右席為首席。

3、如果為大宴,桌與桌間的排列講究首席居前居中,左邊依次2、4、6席,右邊為3、5、7席,根據主賓身份、地位,親疏分坐。

4、如果你是主人,你應該提前到達,然後在靠門位置等待,並為來賓引座。如果你是被邀請者,那麼就應該聽從東道主安排入座。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最早的禮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禮,可以說就是食禮,「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用食來敬神,表明「禮」是極隆重的事,並且是起源很早的。禮是以個人的文化學識與心性修養為基礎的。檢驗一個人修養的最好場合,莫過於集群宴會了。

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禮記·內則》),家庭啟蒙禮教的第一課便是食禮。而中國宴會繁縟食禮的基礎儀程和中心環節,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禮——「安席」。

史載,漢高祖劉邦的發跡就緣於他於沛縣令的「重客」群豪宴會上旁若無人「坐上坐」。當時還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這種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飲食基礎器具、幾案、餐桌椅形制的歷史演變而有時代的不同。

兩漢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為上」,即以面朝東坐為上。《史記·項羽本紀》中鴻門宴會的座次是一規範:「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此即顧炎武所謂:「古人之坐,以東向為尊。」著是指的「室」內設宴的座禮。

而在位於宮室主要建築物前部**坐北朝南的「堂」上,則是以南向為最尊,次為西向,再次為東向。隋唐以後,開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轉變,方型、矩型諸種形制餐桌均以齊備,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變。

方桌以邊長92.5厘公尺、高87.5厘公尺的「八仙桌」為代表,貴客專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除專桌以外,兩人以上者,一般為1:1主陪客制。

圓桌是應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運而生的。最初也讓用慣了方桌的人們頗不順應,正如袁枚《園幾》詩所說:「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

中國古代人為什麼喜歡席地而坐古人為什麼席地而坐

席 就是我們所說的席子,古人有很多詞語可拆開來理解,但是放在今日,卻混同在一起了,比如俗語中常提到的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筵席 指明的就是兩樣東西,筵指的是室內鋪滿整個地面的底席,有點類似於咱們今天的木地板一樣的,而坐在我們腳下正方的那才叫做席,席的大小一般 一公尺見方,腳下這塊要坐的席子可不能隨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