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安靜光明
因為那是三國演義,不是正史。在三國演義之前,就有這個版本。
典故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作詩,不成者行**。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因為曹植和曹熊(第四兒子)在曹操亡故時沒來看望,曹丕便再追問他們倆。
曹熊因為害怕,自殺了。而曹植則被押進朝廷。曹丕四兄弟的母親卞氏開口求情,曹丕便給了曹植乙個機會,讓他在七步之內脫口一首詩,曹植就念了這首七步詩。
曹丕明白了曹植這首詩的道理:如果自己殺了曹植便會被世人恥笑,於是便放了曹植。
這就是說,在南北朝時的版本是曹植走;了七步說了這句詩,沒有別的,所以流傳下來,便是這個了。
另外我個人認為,流傳的都是通俗易懂的,朗朗上口的,煮豆燃豆萁明顯比兩肉齊道行更加好理解,更加順口,所以流傳的廣,再加上故事背景,就成為了七步詩。
2樓:封河斬草
首先七步成詩不見於正史只是民間傳說
七步成詩現存的記載最早見於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1] 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應聲便為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2]以為汁,萁在釜下然[3],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至於為什麼都認為煮豆是七步成詩,個人認為是羅貫中吧原先的六句改為4句更順口 ,而且意思也更為容易理解,相比兩肉齊道行這首無疑更容易流傳。
3樓:孫弈己
很簡單呀。因為前面的詩寫得一般,而且那麼長難記,後面的詩寫得好,而且用的比喻新穎,當然就記住了。由於這個故事的起源是七步作詩,所以後來人提到七步作詩就想到煮豆燃豆萁……
4樓:無道魔皇
一、前一首詩可能是曹植在之前就已構思好的,無法肯定是當時新構思出的。
二、後一詩符合當時的情境,暗含深意,很明顯是在那個環境下所作。而且後一首詩也更琅琅上口,跟容易被世人所記。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的《七步詩》和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語文書的《七步詩》不一樣?
5樓:冷稜葉
其實我也問過這樣的問題,因為三國跟現代不同。六年級的課本是更加全面化的,三國時期曹植是在喝醉酒的情況下做出來的,也許跟著時點的變遷,會更加全面化,貌似有所改動吧……
6樓:天天_雲淡風輕
有許多版本,書上的可能有刪節
《三國演義》中有另乙個版本的《七步詩》是怎麼寫的
7樓:江小魚
版本一(出自《世說新語》)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出自《三國演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國演義中有另乙個版本的七步詩,請查閱並抄寫下來
8樓:雅爾伊絲洛藍
世說新語·文學中原文: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應聲便為詩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三國演義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中:
曹丕及群臣皆驚。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
汝能應聲而作詩一首否?」植曰:「願即命題。
」丕曰:「吾與汝乃兄弟也。以此為題。
亦不許犯著『兄弟』字樣。」植略不思索,即口佔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聞之,潸然淚下。其母卞氏從殿後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離坐告曰:「國法不可廢耳。」於是貶曹植為安鄉侯。植拜辭上馬而去。
三國演義的開頭詩,三國演義開頭的詩
明代的楊慎 二十一史 彈詞第三章 說秦漢 開場詞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此句甚為豪邁 悲壯,其中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 孤獨感...
《三國演義》為什麼好看,《三國演義》為什麼經典?
張爸砰地把門關上了,裡面飄出句話我買生日蛋糕去了 三國演義 在藝術上的成就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戰爭的描寫。全書共寫了大大小小的戰役共三百多次,而且寫得千變萬化 各有特色。最精彩的當數 赤壁之戰 可謂波瀾壯闊,氣象萬千,驚心動魄。二是對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全書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至今家喻戶曉...
《三國演義》小說第一章的疑惑,如果讀了三國演義心中會有什麼疑惑呢 30字
三國演義 現代版之大氣諸葛亮 話說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周瑜給氣死了。周瑜臨死前還對諸葛亮 念念不忘 終於,等諸葛亮在五丈原病死後,二人在陰間的閻王府見了面。由於周瑜是被諸葛亮氣死的,而諸葛亮又是氣死周瑜的最魁禍首。所以,諸葛亮一到,二人就拉拉扯扯的去了閻王爺辦公的地方 閻王殿。由於周瑜有真憑實據,而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