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出處:哀江南(《桃花扇》劇末套曲
寓意:作者曾經在殘山上的夢境反而像是真實,舊日的心境難以忘卻。
原文:〔離亭宴帶歇指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譯文:我曾經見過南京早晨流鶯在玉樹間穿行歌唱,我曾經見過秦淮河邊亭台上的芬芳在早春綻放,而誰又能想到這一切會消散得像冰雪融化那麼徹底。我眼看著他大興土木,我眼看著他大宴賓客,我眼看著他大廈傾塌!
這爬滿苔蘚的碧綠瓦礫堆,我曾經在裡面睡過風流覺,把這五十年興盛衰亡都看在眼裡。
有名的烏衣巷不再姓王,莫愁湖邊夜裡真的鬼魂哭泣,鳳凰台上只有貓頭鷹棲息!曾經在殘山上的夢境反而像是真實,舊日的心境難以忘卻,不願意相信這江山已經易主!只好作一首哀江南,將這悲傷的聲音一直傳唱到老去。
2樓:匿名使用者
【離亭宴帶歇拍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作者簡介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岸堂,又號雲亭山人,曲阜(現在山東曲阜)人,孔子64代孫,清初戲曲作家、詩人。曾隱居曲阜石門山中讀書著述,有文名,精樂律,擅詞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帝南巡至曲阜時,被召講經,受康熙賞識,「特簡為國子監博士」;累遷戶部主事、員外郎等職。
康熙二十五年(1686)被派隨工部侍郎孫在豐往淮揚一帶治河。這期間,他到過揚州、南京,結交故老遺民,憑弔南明遺跡,蒐集明末傳聞,為後來寫《桃花扇》準備了素材。康熙二十八年(1689)回到北京。
經十年時間,三易其稿,於康熙三十八年(1699)寫成傳奇劇本《桃花扇》。一時,「王公薦紳,莫不借抄」,歌台演出,「歲無虛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譽滿文壇,時人將他與《長生殿》作者洪昇並論,稱「南洪北孔」。
第二年(1700)以「疑案」被罷官,不久即回鄉度日,直至終年。著作除《桃花扇》外,尚有傳奇《小忽雷》(與顧彩合撰)及詩文集《湖海集》《岸塘文集》《長留集》等。
《哀江南》是傳奇《桃花扇》結尾的一套北曲。這套曲子,通過教曲師傅蘇崑生在南明滅亡後重遊南京所見的淒涼景象,話興亡之感,抒亡國之痛,表達了強烈的故國哀思。南京原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國都,後來燕王朱棣遷都北京。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自縊,清兵乘機入關後,明代宗室蘇崑生(長期生活在秦淮河上的唱曲名家)目睹了南明的興亡。南明滅亡之後,他故地重遊,撫今追昔,百感交集,唱出這套沉鬱、悲愴的曲子。
作品鑑賞
由七支曲子組成: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寫蘇崑生重到南京所見的戰後郊外的淒涼景象,為全文定下沉鬱、悲愴的基調。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寫蘇崑生憑弔昔日國都的各處地方,重點寫明孝陵、明故宮的殘敗和秦淮一帶(包括長板橋和舊院)的冷落。
通過對比,突出地表現了南明興亡的歷史變遷,寄寓了無限懷念故國的哀思。第七支曲子是尾聲,寫蘇崑生總吊南京,慨嘆南京今昔景象的變化,痛悼南明的滅亡,唱出強烈的亡國哀痛。結尾「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
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點明全篇主旨。
寓情於景:這套曲子先鋪寫景物,寓情於景;後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開篇頭兩句以後,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師傅蘇崑生遊南京的蹤跡為線索,由遠而近,從城郊寫到孝陵,從故宮寫到秦淮,從板橋寫到舊院,描寫南明滅亡後南京各處的淒涼景象,展現了南京面目全非的變化。
在景物描寫中蘊含了懷念故國的無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這六支曲子集中筆墨寫景,一氣貫穿,層層蓄勢,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發,動人心魄。
哀江南裡「烏衣巷不姓王」什麼意思,出處?
3樓:萬家小公舉
有名的烏衣巷不再姓王。出自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原文如下:
「〔離亭宴帶歇指煞〕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譯文:我曾經見過南京早晨流鶯在玉樹間穿行歌唱,我曾經見過秦淮河邊亭台上的芬芳在早春綻放,而誰又能想到這一切會消散得像冰雪融化那麼徹底。
我眼看著他大興土木,我眼看著他大宴賓客,我眼看著他大廈傾塌!這爬滿苔蘚的碧綠瓦礫堆,我曾經在裡面睡過風流覺,把這五十年興盛衰亡都看在眼裡。有名的烏衣巷不再姓王,莫愁湖邊夜裡真的鬼魂哭泣,鳳凰台上只有貓頭鷹棲息!
曾經在殘山上的夢境反而像是真實,舊日的心境難以忘卻,不願意相信這江山已經易主!只好作一首哀江南,將這悲傷的聲音一直傳唱到老去。
擴充套件資料
烏衣巷可以理解為南京秦淮河朱雀橋南岸古巷、唐代劉禹錫七言絕句。
1、南京秦淮河朱雀橋南岸古巷
烏衣巷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上文德橋旁的南岸,地處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核心地帶,是中國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古巷,當時中國世家大族居住之地,三國時是吳國戍守石頭城部隊營房所在地。烏衣巷是晉代王謝兩家豪門大族的宅第,兩族子弟都喜歡穿烏衣以顯身份尊貴,因此得名。
烏衣巷門庭若市,冠蓋雲集,走出了王羲之、王獻之,及山水詩派鼻祖謝靈運等文化巨匠。烏衣巷見證了王謝的藝術成就,與兩大家族的歷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的歷史緊密相連。2023年,秦淮區人民**恢復了烏衣巷,挖掘、展示烏衣巷源遠流長的歷史,並重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王謝古居紀念館。
歷經千年的滄桑,如今的烏衣巷已不復昔日的繁華,沒有豪門士族的觥籌交錯,取而代之的是遊人探訪王謝華堂蹤跡。
2、唐代劉禹錫七言絕句
《烏衣巷》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撫今弔古的詩篇是懷古組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此詩憑弔昔日東晉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的繁華鼎盛,而今野草叢生,荒涼殘照,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
作者選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經不是舊時的主人這一平常現象,使人們認識到富貴榮華難以常保,那些曾經煊赫一時的達官貴族,如過眼煙雲,成為歷史的陳跡。詩中沒有一句議論,而是通過野草、夕陽的描寫,以燕子作為盛衰興亡的見證,巧妙地把歷史和現實聯絡起來,引導人們去思考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化,含著深刻的寓意。
4樓:紫色的弦琴
「烏衣巷」是東晉王導家族的故事,他曾輔助晉室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南京)建立東晉政權,功大無雙,王家一時風光無限,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但是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唐時烏衣巷淪為廢墟,劉禹錫也曾發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
5樓:素衣掩紅妝
出自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
書中,在【離亭宴帶歇指煞】中,老藝人蘇崑生放聲悲歌,盡情發抒: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
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離亭宴帶歇指煞】一曲,將感傷情緒推上了極至,其妙處恰在強烈的對比。
第一層,從「俺曾見」至「把五十年興亡看飽」,以反覆強調的手法,譴責統抬者的豪奢腐朽。前四句,寫美景不長。「金陵」兩句,用典型景物概括了前面曲中所回憶追述的美景。
「金陵玉殿」、「水榭秦淮」的地點,寫明了是皇帝和達官貴人在賞景享樂。「鶯聲曉」和「花開早",譴責南明君臣在疆土日蹙形勢下,昏天黑地,一味享樂。「誰知道容易冰銷」,一針見血指出了享樂所帶來的滅亡命運。
「誰知道」三字,充滿了對昏君佞臣的嘲諷。接著,作者用「眼見他」組成的排比短句,三個「眼看他」,無非興、亡二字,這與《紅樓夢》中的「忽喇喇大廈將傾」是異曲同工之調。作者把描寫點集中在「樓」上,用緊承相連的「起朱樓」、「宴賓客」、「樓塌了」,雄辯地表明了荒淫腐化和亡國之間的必然聯絡。
迫促的節奏表達了憤激之情。「俺曾睡過風流覺」,和開首「俺曾見」相呼應,說明了老藝人是以歷史見證人的身份在敘說亡國痛史。蘇崑生曾說自己是「睜著五旬老眼,看了四代人」。
他五十年的生涯,飽嘗了萬曆、崇禎、天啟、泓光四代的興衰勝敗。秦淮藝人的身份,使他對統治者的淫佚有更深了解。「將五十年興亡看飽」,概括了他回顧歷史、目睹現狀的無限感慨。
正是長吁短嘆,無語凝噎了。「飽」字形象表明了他對這段興亡史實認識的清楚、深刻、透徹。這個詞,語氣尖刻,語意豐富,感情容量大,為一曲之眼。
「將五十年興亡看飽」在結構上起了總上啟下的作用。
第二層,作者用步步深入的手法,抒發了強烈的亡國之痛。「烏衣巷」三句擴大了上一層中「樓塌了」的景象,把統治荒淫無恥所造成的後果,由統泊者的垮台擴大到國家山河的巨變。「烏衣巷」句,借王導、謝安勢衰,烏衣巷轉換主人的歷史,感嘆現實的興廢。
「莫愁」兩句,巧用地名錶變化。從莫愁到哭,由鳳凰到梟鳥,寫出了人民對山河易色的深悲巨痛。「殘山」、「舊境」、現實、夢境,物渺人非,江山換主,舊夢只有一晌之歡;殘缺的山河在人們夢中清晰出現,過去的種種是欲忘不能,現實都是無限悲悽,這是悲限、痛極之言。
這種愛國感情是多麼深厚動人啊!「輿圖目換稿」分明是冷峻的現實,卻又冠以「不信」二字,實則是不願相信。「不信」二字,伴淚和血,妙極天人,非大作手不能為。
不信歸不信,現實卻是:「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台棲嫋鳥。」這又是-種對比,任你信與不信,嚴酷的現實已是無法改變了。
「輿四換稿」的「換」字,包含了很多難言的內容。明亡後,清政權圈地剃髮,清兵大**,***的廣為連坐……這山河易色,人民血淚的種種,都在這「換」字中含混包括了。結句「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把感情再深化一步,表明了要永誌不忘亡國的哀痛。
更讓人聲淚俱下,全無掩抑了。原來於此有一總評:「天空地闊,放意喊唱,以結全體《桃花扇》。
」《餘韻》之不餘,餘音之不絕,於此可見。它雖不是戲劇的高潮,卻是感情的高潮,這在古代戲曲也不是絕無僅有,實在是乙個傳統,《漢宮秋》、《梧桐雨》的第四折,都屬此等。清人梁廷柟說:
「《桃花扇》以《餘韻》折作結,曲終人杳,江上峰青。留有餘不盡之意於煙波縹渺間,脫盡人間俗套。」(《曲話》卷三)此評頗中肯綮,對理解《餘韻》曲意,是很有啟發性的。
這套曲的最後一支曲子,通過蘇崑生的歌哭,將歷史現象加以提煉,用具體的藝術形象,隱括了慘痛的歷史教訓,表達了作者欲使廣大觀眾「知三百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的明確創作意圖。
《哀江南》的思想意義很明確。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一反以往文學作品的寫法,來讓文人名士來吟唱亡國痛,故國哀,而是通過底層老藝人蘇崑生的撫今弔古,感往思來,形象地概括了南明的興亡,表達了遺民的亡國之痛。這種選擇底層人表達主題的角度,說明作者看到並肯定了普通人民的強烈民族感情和愛國精神,反映了孔尚任思想中進步的一面。
套曲的不足是調子低沉,傷感氣氛濃郁。
套曲以寫景為主。作者善於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感情,孝陵、故宮是代表統治者的地方,秦淮、舊院是典型的歌舞昇平之地。描寫這些景物,很有說服力地概括了整個朝代的變遷,表現了對統治者的責難,對國家淪亡的痛心。
套曲採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蘇崑生現身說法,隨處指點,時發感慨,製造一種活生生、似乎能使人可感可觸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親切感和感染力。在語言上,作者不借典故,不事雕飾,以質樸深情見長。字字含血、語語嗚咽的語言,造成了歌哭隨之的藝術效果。
《桃花扇》以侯、李愛情為線索,寫興亡之感,在許多方面都有創造性,其悲劇結局打破了生旦團圓的俗套,在古典歷史劇中是罕見的。曲詞方面,作者自言「詞必新警,不拾人牙後一字」。(《凡例》)。
劇中多有麗詞佳句。在排場上,作者主張「案頭場上,兩擅其美」,因此能令人唏噓感嘆,擊節讚賞。《餘韻》中【哀江南】套,變而唱北曲,遂使曲詞慷慨蒼涼,抑揚鏗鏘。
此外科渾穿插,別有機趣,下得極巧等等,不一一言述了。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評價說:「從文學角度看,《桃花扇》在構造劇情、安排場景、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的深廣度方面,以及在文學語言上,都達到極高水平。
雖以男女主人翁的愛情故事為線索;它的主要內容和意義卻明顯並不在此。沉浸在整個劇本中的是一種極為濃厚的家國興亡的悲痛感傷。」可謂知言。
常用來形容世事無常,物極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