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孝道文化的概念:
「孝」字最早見於商代卜辭,由「
老」與「子」的上下結構會意而成,意思是青年人扶著老年人。引申為老少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說文》中說「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簡單說孝就是子女尊敬、贍養父母,盡子女的義務。
《辭海》孝道的注釋是:
(1)古代的道德規範,儒家指養親、尊親;
(2)指喪居,如守孝等;
(3)指保育。這是孝最直接的意義。
而從孝之發生的初始含義上再做細究的話,孝還有另外兩層含義,一是尊祖敬宗;二是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而那時的孝可以說只是一種宗族倫理。至孔子,才使孝從宗教意義轉化為純粹的倫理意義,從宗族道德轉化為家庭道德,孝的含義也從最初的尊祖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之初始意義向善事父母轉變,經過儒家的闡釋發揮,使「善事父母」最終成為孝的核心甚至唯一的含義。
孝道,即善事父母之道,古時候稱奉養父母的準則。康學偉先生曾將「孝道」定義為伴隨人類自身再生產而自然產生的親親之情,在階級社會中它是表現縱向血緣關係中晚輩對長輩行為規範的觀念體系的總和。楊國樞等人也從現代社會心理學的觀點出發,認為:
「孝道」被視為一套子女以父母為主要物件的社會態度與社會行為的組合。也就是說,孝道是意識形態和行為規範的組合。其中,孝道的意識形態包含孝道認知、孝道情感、孝道意志三個方面的內容,這三方面互相關聯、相互制約。
2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乙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
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
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
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
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希望能幫助到你!
傳統孝道文化具體指的是什麼?
3樓:第n次抗日戰爭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主要內涵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乙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從敬養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
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
1、敬親。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
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2、奉養。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讓老年人吃。
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時診治,精心照料,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4、立身。《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
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因此,終日無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這也是對父母的不孝。
5、諫諍。 《孝經》諫諍章指出:「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
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于父」。也就是說,在父母有不義的時候,不僅不能順從,而應諫諍父母,使其改正不義,這樣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義。
6、善終。 《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
參考資料
4樓:潛川
孝道文化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含義,但仍然是從個人、家庭作為基本的
立足點的。翟鴻燊就曾提出過「小孝持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國」的觀點,我很贊成。中華民族是乙個講究孝道文化的民族,孝道文化,就是個人對家庭的愛、對父母的愛、對兄弟姐妹的愛,以此擴大到對朋友、對社會、對民族、對國家,因此,孝文化中就誕生了忠、孝、仁、義、禮、智、信,這種對家庭親倫的愛,用在父母對子女,則為「慈」、用在兄弟姐妹之間,則為「悌」、用在對社會,則為「仁」、用在對國家和民族,則為「忠」;上級與下級之間,則為「敬」;同事之間,則為「慎」;朋友之間,則為「義」,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基礎建築,合起來就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孝。
5樓:4分26秒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6樓:匿名使用者
孝父母之身,孝父母之心,孝父母之志,孝父母之慧。
7樓:錦蓮池
孝敬父母,孝敬長輩。
諸事不順,皆因不孝。
8樓:蕭慕農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什麼?
9樓:六六
所謂孝道文化,就是關於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的一種文化傳統。 孝道是中國古代社會的基本道德規範。一般指社會要求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關愛、贍養老人,為父母長輩養老送終等等。
擴充套件資料: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
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範家庭。
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乙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
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範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係,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10樓:匿名使用者
孝道思想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之一,另乙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準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誌。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
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
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係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
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準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乙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農業社會,**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遊」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
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畫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
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範,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係社會長治久安,更關係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孝文化根據地
孝感動蒼穹——荊楚「孝文化」
湖北孝感,因董永行孝感天而得名,是全國惟一乙個以孝命名,又以孝傳名的城市。 在古代中國的二十四大孝子中,漢代「賣身葬父」的董永和「扇枕溫衾」 的黃香,三國時「哭竹生筍」的孟宗,三大孝子均出自孝感。孝感,可謂「孝子之淵藪也」。
「孝」字源於中國古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原義為「奉先思孝」。儒家道統認為「孝」是百行之首,《論語》載:「孝梯也者,其為仁之本輿!」
在孝感,上自耄耋老者,下至懵懂學童,問到「孝感」地名由來,都能娓娓道來,「因為古代這裡出了幾個大孝子,孝行感天,所以叫『孝感』」。 孝感在2023年前建縣時定名「孝昌」,乃「孝子多矣」;而後改名「孝感」,乃取董永行孝感天之意。
「葬父貸孔兄,仙姬陌上逢;織線償債主,孝感動蒼穹」。這是《二十四孝》中董永一節的記述,也是千百年來流傳不息的神話傳說的古文記載之一,只是後世在原故事的基礎上加入了許多世俗的情愛纏綿,使得故事的主題由原來的「孝感動天」變成了現在的「情愛纏綿」。
董永墓,黃香墓,孟宗哭竹處……光陰流轉,以上歷史遺跡多不復存。2023年,孝感人在相傳董永賣身的付員外家址,修起一座仿古式建築——董永公園。瑤池仙境、槐蔭古樹、理絲橋、公升仙台、孝子祠等景觀,再現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勞樸實的精神風貌。
2023年,為進一步挖掘、弘揚孝文化,在董永公園「孝子祠」裡,又塑立了「二十四孝」蠟像。沐浴淳樸的孝德古風,孝感孝文化歷久彌新。
古風新貌:移小孝為大孝
孝感以孝傳名。僅據明、清《孝感縣志》記載,孝感史冊留名的孝子就有493人,孝德古風盛行不衰。
傳承古代孝文化,必須「揚棄」。古代孝文化中包含的「父慈子孝」、「敬老愛幼」、「明禮誠信」、「與人為善」等,具有永恆的價值。曾當選孝感「十大孝子」的**枝,一人「撐四家、養**」;傾情孝親敬老的餘漢江,7年來共計捐款達500萬元,今年元月8日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十大楷模」,蜚聲華夏。
中華孝文化是歷史對孝感的饋贈。近年來,孝感社會各界孝文化研究如火如荼,2023年10月,《孝感——孝子之鄉》畫冊編印發行;《孝感文化研究》、《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三部99萬字的孝文化系列文集,去年10月全部出版;去年7月開始,孝感學院在校報開闢《中華孝文化研究》專欄,使孝感成為繼濟南之後,我國第二個中華孝文化研究基地……
目前,孝感市有關部門正著手準備,將「董永」品牌申報為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芭蕾舞形式重排《天仙配》的工作,也在緊密籌備中。
孝感人給「孝」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小孝為父母,大孝為人民;移小孝為大孝,替天下兒女盡孝心!
君子文化具體是什麼,君子文化指的是什麼方面的文化?
君子 是數千年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的中國人的理想人格。儒家學說乃至整個中華傳統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內容是闡揚仁 義 禮 智 信及忠 孝 廉 恥等眾多為人處世的倫理和規範,它們最終都集聚 沉澱 融入和昇華到乙個理想人格即 君子 身上。我們的先賢崇尚君子品格,甚至把象徵高潔 清雅 虛心和氣節的梅蘭竹菊四種...
中國孝文化,中國傳統孝文化是什麼
中國古代的孝很複雜。根據 孝經 中的分類,有以下幾種 1 帝王之孝 2 諸候之孝 3 卿大夫之孝 4 士人之孝 5 庶人之孝 孝對一個人的要求,根據其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不同,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諸候孝 卿大夫之孝,更強調他們要忠於職守,上要忠於帝王下要愛護治下的百姓,即所謂的 忠 的成份更多些,與我們...
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狀況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狀況
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優良的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凝聚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起著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其中諸如以人為本,講究誠信,強調和諧,重視教育,倡導德治等等,在當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中,仍然是重要資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對於增強民族自尊心 自信心 自豪感,使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