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十萬個
《藥》的主題
首先從作品本身來看。作品的明線也是主線,突出地描寫了群眾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華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饅頭能治癆病,居然讓孩子把革命者的鮮血當「藥」吃,而且對革命者這樣冷漠無情,對劊子手康大叔反倒畢恭畢敬。
茶館裡的一夥人對革命者宣傳革命,「感到氣憤」;對革命者挨牢頭的打,幸災樂禍;對革命者嘆息牢頭不覺悟,紛紛胡說「瘋了」。革命者被殺害,人們「潮水一般」地去看熱鬧。這些都充分說明群眾毫無覺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線突出地描寫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憂國忘家,卻被族人告發;在獄中仍然宣傳革命,卻招來一陣毒打;在刑場被殺,只招來一幫「看客」;鮮血還被別人當「藥」吃。他的母親上墳,還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為之犧牲的革命大業。
可見他是多麼寂寞,多麼悲哀。
魯迅與友人談到《藥》時說:「《藥》描寫群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說,因群眾的愚昧而來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說,革命者為愚昧的群眾奮鬥而犧牲了,愚昧的群眾並不知道這犧牲為的是誰,卻還要因了愚昧的見解,以為這犧牲可以享用,增**眾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孫伏園《魯迅先生二三事·〈藥〉》)
魯迅先生自己的說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實際,又符合當時他的思想,是對《藥》的主題的精當的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
魯迅先生對人民大眾是懷著「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華老栓和康大叔是正面描寫的人物,革命者夏瑜沒有正面出場。**深刻地剖析了他們「不幸」與「不爭」的一面。
華老栓:是乙個既勤勞善良又愚昧麻木的勞動人民形象,他生活十分艱辛,(「滿幅補釘的夾被」),地位低下(「兩個眼眶,都圍著一圈黑線」還要對客人「笑嘻嘻的」),他又和一切勞動者一樣,具有勤勞、善良、儉樸的品格,如「老栓接了」顯得莊重,「抖抖的裝」顯得激動,「按了兩下」顯出小心瑾慎。但作者著力描寫的並不是他的經濟狀況,而是他的精神愚昧。
老栓愛子心切,深信人血饅頭能夠治兒子的病,他能為買到這種藥深感「爽快」,感到「幸福」。在他的內心兒子的性命是重要的,至於所謂的「革命」,他不關心更不理解,更不知他兒子吃的人血饅頭正是革命者的鮮血。
康大叔:作為統治階級殺人的工具,兇暴、殘忍、貪婪。**中對他的語言、裝束、動作都有描寫,尤其是嚷、搶、扯、裹、塞、抓、擔、捏、哼等動詞更是生動表現了他的蠻橫。
但要著重指出的是,康大叔只是封建統治階級統治和鎮壓群眾的工具,卻並不是罪魁禍首。
夏瑜:家境貧寒,但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作者既讚揚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鬥爭的悲劇性;即他的主張、行動、犧牲未能贏得群眾的理解、支援、同情;而他的犧牲雖然並非毫無影響,但也有英雄振臂一呼卻並無人響應的孤寂的悲哀。
夏四奶奶:可憐兒子,而又對兒子的事而感到遺憾,同時也不理解兒子,...這也是乙個悲劇人物.
《藥》題目的含義
《藥》的題目含義深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1.全文以華老栓買藥為兒子治病為故事的開頭,題中的「藥」即蘸著革命者鮮血的人血饅頭。
2.這篇文章是魯迅寫給麻木不仁的人民群眾的一帖藥,意在拯救他們的靈魂,醫治他們的精神。
3.文章同樣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藥,指出革命不能脫離群眾。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 康大叔的形象。
他第一次出現是在刑場。夏瑜被殺後,他突然出現在老栓面前;第二次出現是在茶館。當茶客談話時,他突然闖進來。
文中先後用「黑的人」「橫肉的人」指稱他,到以後通過跟華大媽對話,才知道他是康大叔。作者之所以那樣指稱他,不僅是為了突出人物外貌特徵,更主要體現對他的憎惡之情。文中並沒有交代他是劊子手,但我們可以從課文注釋和**具體描寫看出來。
注釋指出,舊時民間迷信,認為人血可以醫治肺結核病,處決犯人時,有人向劊子手買蘸過人血的饅頭治病。而刑場寫的就是錢血交易,所以可推知其人就是劊子手。此外,更可以從描寫中看出來。
他貪婪、陰險、狠毒、卑鄙,是封建統治者十足的爪牙,**。
替主人殺害革命者,公開宣揚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毆打革命者合理;詐騙群眾,把革命者鮮血當「藥」**出賣;宣揚人血饅頭是治病的良藥。
康大叔這人尚且是封建統治階級的爪牙,便惡行累累,可想其主人將多麼**狡詐!
康大叔這個人物不僅寫得十分傳神,而且飽含了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使人讀後久久難忘。主要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這三種手段。
肖像描寫之所以精彩,在於能抓住最富有特色的神態,容貌與服飾,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人物性格特點。如寫「渾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其凶神惡煞的形象躍然紙上。又如寫「滿臉橫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著鈕扣,用很寬的玄色腰帶,胡亂捆在腰間」,其流氓的形象呼之欲出。
動作描寫之所以精彩,在於能準確而形象地描繪出人物在特定情景中各種性格化的行為。如:寫賣人血饅頭時,用「攤著」,「撮著」兩個動詞準確地畫出其人**而貪婪;用「嚷」、「搶」、「扯」、「裹」、「塞」等動詞,極其準確地寫出其人對老栓粗野態度和不耐煩心情;用「抓過」、「捏一捏」,寫出其人接錢、數錢熟練動作和醜惡、**的靈魂。
寫進茶館時,用「闖」、「嚷」兩個字,準確表現其人目中無人的粗野行徑,等等。
夏瑜在作品中沒有出場,作者主要是通過劊子手和茶客的談話來側面描寫他的行為思想。
夏瑜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家境貧寒,對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無畏、大義凜然的英雄氣概和為革命而獻身的精神。
2.環境描寫:社會環境描寫:
2023年,光復會成員秋瑾被害於「古軒亭口」,魯迅就是以秋瑾被殺害的事件為背景,寫了這篇**《藥》。這句自然描寫讓我們很自然的聯想到了秋謹的死,使文章與時代相對應了。 自然環境描寫:
「秋天的後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陽還沒有出,只剩下一片烏藍的天;除了夜遊的東西,什麼都睡著了。」 這是文章的第一句話,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突出特徵:陰暗、淒清,還有幾分恐怖。
這句雖然字數不很多,卻奠定了文章壓抑的感情基調,周圍事物皆死氣沉沉,也可烘托出華老拴心情沉重。 之後還有一句「街上黑沉沉的一無所有,只有一條灰白的路,看的分明。燈光照著他的兩腳,一前一後的走。
有時也遇到幾隻狗,可是乙隻也沒叫。」其中「黑沉沉」、「灰白」的路和「乙隻也沒叫」,這也使氣氛陰森幽暗,基調冷峭深沉,讓讀者不禁感到壓抑。
《藥》的結構
《藥》有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明線是華老栓一家,暗線是夏瑜一家。明線:乙個秋天的後半夜,華老栓到刑場買「藥」—→當天早上,小栓在茶館吃「藥」—→當天上午,茶客在華家茶館談「藥」—→第二年清明,華大媽為小栓上墳。
暗線:夏瑜在刑場就義—→夏瑜的血在茶館被吃—→茶客在茶館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
明線是主線,突出群眾的愚昧麻木;暗線是次線,揭示革命者的悲哀。兩條線從並行到融合,突出因群眾的冷漠而帶來的革命者的悲哀。
對《藥》的線索也有不同意見。有人說「暗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藥》的主線,夏瑜的主人公的地位是「擺好了的,確定了的」。也有人說,《藥》描寫了「兩個主人公」,又有人說《藥》「是一篇沒有主人公的**」,明暗兩條線也就沒有主次之分了。
2樓:匿名使用者
迅先生的**——《藥》,把當時的社會現實揭露的淋漓盡致。在此,我尚且不談與主題相關的問題,只說一下我對文中三個小細節的看法。
第一:華老栓夫婦為其兒子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平常父母對於自己子女的「愛」。乍一聽,問題好象十分荒謬:
父母對子女的關心不是偉大的「愛」嗎?可在被扭曲的社會現實下,事情往往是難以想象的;正如現在的人們難以理解「套子裡」的別里可夫。雖然如此,可文中的一些細節往往使人發出詰問:
為這「藥」,華老栓傾出了醫生的積蓄;為這「要藥」,華老栓「彷彿抱著乙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置之度外」,雖年老體邁,還「邁步格外高遠」;為這「藥」,華老栓彎下了本已直不起的腰,皺癟的臉上擠出枯澀的笑容;為這「藥」,華大媽不知度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不知流了多少淚水(此誠可想而知)……所以這一切不多浸滿了父母對兒子的愛嗎?可我倒要問一句:如果華老栓夫婦不是只有乙個兒子,而是有許多個兒子,足可以給華氏傳宗接代,本就貧窮不堪的華老栓會不會傾出大半生的積蓄為不可救藥的兒子買「藥」呢?
答案可想而知:華老栓是不會這麼做的。因為他還有別的兒子,足可以使華氏香火不滅。
所以,這「愛」就有問題。你想啊,儘管封建思想開始土崩瓦解,但象華老栓這一類人,「思想蛀蟲」已經侵蝕到了他的腦髓,從根本上已經無法改變。他的腦子裡充盈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的封建道德,華大媽也被「三從四德」束縛的難以換氣,所以為了華氏的香火,為了到陰間向華氏的列祖列宗有個交代,他們竭力保住獨苗苗的命根,不惜付出一切代價,甚至用別人兒子的命來「移植」。他們「愛」的出發點就與平常父母對子女的愛的出發點有著本質的區別,又怎能說是父母之「愛」呢?他們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完成他們的人生的重大使命——傳宗接代,基於這一點,表現在兒子神聖就成了「愛」的假象。
與其說華老栓夫婦的所作所為是對兒子的「愛」,不如說是對華氏祖宗的「孝」。這不也是從乙個側面反映出人們身上的封建枷鎖何等之緊,何等之牢嗎?
第二:魯迅先生是如何看待夏瑜的就義的。夏瑜,作為乙個資產階級民主戰士,其革命精神、革命意志、革命信心是無可否定的。
但從歷史的、政治的角度來看,其失敗也是必然的。在當時複雜的歷史時期,資產階級的本質決定了他們不能承擔領導中國革命完全走向勝利的重任。(此處不想延伸)我們從歷史的角度來對它評價,也只能是敬佩其革命精神、同情其革命失敗、肯定其部分革命成果。
再者,從當時魯迅先生的思想發展歷程來看,也只有對革命的敬佩、同情與惋惜。本文寫與2023年4月,當時正值軍閥混戰,革命失敗,轉入低潮。課文的「預習提示」中也曾提及辛亥革命給苦苦尋求拯救中國的魯迅以極大的振奮,可失敗的結果又使他的希望灰飛煙滅,失敗造成的悲慘景象更是讓他慘不忍睹。
作於同一時期的**《故鄉》,也反映了這一社會現實。我個人認為,魯迅有著極強的愛國救國心理,但苦於沒有找到振興祖國的道路,所以對辛亥革命抱有極大的希望(辛亥革命也確實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而當希望化為泡影時,魯迅陷入了冥冥思索之中。在思索什麼呢?
他開始懷疑辛亥革命,並在這緩慢的懷疑過程中,又去探索其他的救國道路。從魯迅先生逝世前幾年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在逐漸的變成乙個馬列主義者。
在初中,我們曾經學過一篇關於魯迅的文章——《同志的信任》。在這篇文章裡,記敘了魯迅先生為方志敏保藏手稿(《清貧》與《可愛的中國》)。從次可以看出:
魯迅晚年曾與共產黨人有較多的接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而放棄了寄予資產階級的希望。故而,在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失敗之後,魯迅先生對於失敗的現實只能是惋惜,對於英勇就義的革命者只能是同情,對於資產階級是不抱有希望的,而對於振興國家是充滿信心的。
第三:對於課後練習題四大題(4)有我自己的一點看法。夏四奶奶去上墳時遇到華大媽的一幕。
當時夏四奶奶「躊躇」、「羞愧」,但又「硬著頭皮」。這固然反映了夏四奶奶矛盾重重的心理,但如果再進一步下去:夏四奶奶去給自己的兒子上墳也是未嘗不可的,為什麼又羞愧呢?
首先要看一看夏四奶奶當時的社會身份:乙個被處決了的罪犯的母親。我們尚且不去想當時的社會背景,單是在現在的社會,乙個罪犯的母親在社會上將承擔多大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
何況當時它已眾叛親離,「親戚本家」早就不來了,所以它無地自容。而產生這一系列現象的原因就在於夏瑜參加革命並為之而獻身。廢除舊的社會制度進行革命,固然是十分好的。
況且,夏瑜不是人民大眾的敵人,而是統治階級的敵人;但他也不是被壓迫階級的朋友。他所進行的革命不但沒有得到家人與人民的理解與支援,失敗後留給人民的是怨恨,留給家人的是羞辱。究起原因就是他不代表被壓迫階級的利益。
因此,革命是侷限的,失敗也是必然的。從另乙個側面我們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民眾是何等愚昧落後,當時的統治是何等殘忍。
總之,魯迅先生的這篇文章是當時整個社會的縮影,字字都影射出當時殘酷的社會現實
魯迅《藥》的全文
圖書 藥 藥 寫於1919年4月,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侷限性。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動派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故事...
魯迅ltlt藥gtgt主要內容,魯迅 藥 主要內容
藥 這篇 通過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暗中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精神,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侷限性。作品在結構安排上,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軍閥殺害為暗線,雙線交織,構思精巧 在人物刻畫上,善於運用...
魯迅《藥》的故事梗概魯迅《藥》的故事梗概300字!
藥 寫於1919年4月,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侷限性。作品以華老栓夫婦給兒子治病為明線,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動派殺害為暗線,兩線交織,結構故事。原文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