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冷侃娛文
一、故事:
1、小時了了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時,河南尹李膺以簡重自居,不妄接士賓客,敕外自非當世名人及與通家,皆不得白。
融欲觀其人,故造膺門。語門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門者言之。膺請融,問曰:「高明祖父嘗與僕有恩舊乎?
」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
」眾坐莫不嘆息。太中大夫陳煒後至,坐中以告煒。煒曰:
「夫人小而聰了,大未必奇。」融應聲曰:「觀君所言,將不早惠乎?
」膺大笑曰:「高明必為偉器。」
意思是:孔融十歲那年隨父親到達京城洛陽。當時,名士李膺在洛陽任職,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親戚,門人一般不通報。
孔融想看看李膺是個什麼樣的人,就登門拜訪。他對門人說: 「我是李君的親戚。
」 守門人通報後,李膺接見了他。李膺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
」 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周禮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很多賓客都在場,對孔融的回答十分驚奇。
後來太中大夫陳韙來到李膺府第,賓客把這件事告訴他,陳韙卻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長大後就不一定聰明。」孔融立即反駁道:
「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無話可說。李膺大笑,說:
「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2、孔融讓梨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意思:說的是孔融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對他感到驚奇。
3、哭墳不悴
《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孔文舉為北海相,有遭父喪,哭泣墓側、色無憔悴,文舉殺之。
意思:據《御覽》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記載說:孔融任北海相時,在路上看見乙個人在墳墓邊哭泣自己的亡父,臉色卻一點都不憔悴。孔融於是將此人殺了。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後漢書·卷七十·鄭孔荀列傳第六十》:初,女年七歲,男年九歲,以其幼弱得全,寄它舍。二子方弈棋,融被收而不動。
左右曰:「父執而不起,何也?」答曰:
「安有巢毀而卵不破乎!」主人有遺肉汁,男渴而飲之。女曰:
「今日之禍,豈得久活,何賴知肉味乎?」兄號泣而止。或言於曹操,遂盡殺之。
及收至,謂兄曰:「若死者有知,得見父母,豈非至願!」乃延頸就刑,顏色不變,莫不傷之。
意思:孔融被害時,他的女兒七歲,男孩九歲,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別人家中。
二子下棋,孔融**,不為之動。左右的人說:「父親被逮捕,不起,為什麼?
」答說:「**有巢毀壞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給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
女孩說:「今天這樣的禍,難道能夠久活,還要知道肉味嗎?」哥哥號哭而止飲。
有人對曹操說了,於是決定都殺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對哥哥說:「如果死者有知,得見父母,難道不是我們最大的願望!
」於是引頸就刑,顏色不變,沒有人不為之悲傷的。
二、簡介:
孔融(153年-208年9月26日),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
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為其所殺。
2樓:假如愛隨人願
《後漢書·本傳》稱孔融
「幼有異才」。又據《融家傳》記載,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歲時,每次兄弟們一起食梨,哥哥們都拿大的,他卻總是揀小的。
家中大人問他緣故,他回答說:「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為此,他受到孔氏宗族的誇讚。
十歲那一年,孔融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極大,「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後漢書·李膺傳》)。但是他「不妄接賓客」,不是當世名人和通家都不獲接見。而孔融還是個孩子,卻偏要見見李膺,他對李府守門者說:
「我是李君通家子弟,請通報。」李膺請他進來後問他道:「高明(稱對方的敬詞)祖、父與僕有恩舊乎?
」孔融答道:「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
」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嘆,他小小年紀竟如此聰慧,是個「異童」(《世說新語·言語》注引《融別傳》)。李膺也稱讚他將來「必為偉器。」 三年後,父親亡故,孔融居家守喪。
他此時好學勤讀,博涉闊覽,漸為州裡所重。東漢桓靈之際,黨錮之禍迭起,宦官把持朝政,蔽塞言路,打擊異己,在朝野大肆搜捕、誅殺正直之士。當時山陽張儉為中常侍(宦官首領)侯覽所怨,被迫四處亡命。
張儉因與孔融之兄孔褒有舊,逃避到孔家,恰巧孔褒外出,只有十六歲的孔融在家。張儉見他年少,起初不信任他,孔融說:「兄長雖然在外,難道我就不能為你做些什麼嗎?
」於是把張儉藏在了家中。不料事情洩露,孔融與其兄孔褒一同**入獄,兄弟二人爭死,郡縣疑不能決,只好呈請上司處理,結果上面下詔問了孔褒之罪,孔融反倒因而聲名顯揚了。當時平原的陶丘洪、陳留的邊讓都是一時俊秀,孔融與二人齊名,成了當時的大名士。
孔融雖然是「大聖之後」,又在時事動亂的年代成了名士,也曾自許大志,表示要濟危靖難,匡扶漢室,但他卻缺乏政治識見與匡濟大才。在任北海相期間,他的主要政績是在建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吊死問生等方面。至於說到用兵打仗,這位大名士可就出盡洋相了。
他在北海曾多次被黃巾起義軍和袁紹的人馬所圍困,以至於「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三國志·崔琰傳》注引《九州春秋》)。一次他在都昌被黃巾軍管亥部所困,多虧劉備派兵救援才解圍而去。又一次在建安元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把孔融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兵只剩下百十來人,形勢危在旦夕,而孔融卻「憑幾安坐,讀書、議論自若」(同前)。
結果只落得「城壞眾亡」,自己僅以身免,妻子、兒女全都做了俘虜。一方面由於自視過高,議論不切實際,另一方面又因為所任非才,這樣,在豪強紛爭、群雄割據的東漢末年,孔融雖然「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同前),但終究是無所建樹,充其量只能做個名士而已。
3樓:此生可帶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乙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乙個最小的梨子說:
「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於思考。
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走。
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
「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也不知是什麼來頭?笑著問:
「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
」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麼關係,只好哈哈:「請進!
」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裡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
於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麼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
「500年前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性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係,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
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
「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
」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孔融生平的故事?
4樓:匿名使用者
故事一孔融的聰明機智我們有目共睹:在十歲那年,孔融跟著父親到洛陽去會見乙個很有名的士人大官李元禮。他很有學問,很多讀書人都想拜會他。
但是,來者太多,應接不暇,李元禮因此決定只接見親朋戚友。孔融來到李府門前,告訴守門人說:他和父親是李府主人的親戚。
守門人就帶他們去見主人。李元禮當然想要知道和他們有什麼親戚關係。孔融大方地解釋說:
我的祖先孔子曾經向你的祖先老子(老子原名李耳)請教過禮節。你的祖先是我的祖先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是世交了。李元禮和他的賓客聽了孔融的推理,對他的聰明機智都讚不絕口。
不過,乙個賓客陳韙卻譏諷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反駁說:
「那我想你小時候一定是很了不起的了。」陳韙被他一駁,羞得滿臉通紅,半天也說不出話來。這從乙個方面反映了孔融的聰明機智,但也從另乙個方面反映了孔融比較會諷刺挖苦別人,這是他的性格。
一般來說,聰明人都有自視過高、瞧不起他人的弱點,尤其是聽不進相反的意見。如果不能戰勝這個弱點,聰明就可能成為一把自傷的利劍。同時,乙個聰明人,注定是要挑剔他生活的這個世界的,這也就是性格決定命運的最佳佐證。
孔融就是乙個這麼聰明而且從不掩飾他聰明的人。
故事二孔融依仗自己的聰明,在說話上是持才傲物,口無遮攔,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從不顧及對方的感受,即使對方是權傾天下的曹操。曹操打敗袁紹後,把袁紹的兒媳甄氏(即洛神賦的主角)賞給了曹丕。孔融就給曹操寫了封親筆信,說「從前,武王伐紂,將紂王愛妾妲己賜給弟弟周公。
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將甄氏賜給世子,頗有胸襟,可喜可賀!」曹操還以為說的是好話,就很高興,回到許昌就追問孔融典出何處?孔融卻慢悠悠地回答:
「啊,是我想出來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殺死美人,把妲己賜給兄弟,正可滿足憐香惜玉之心和顧念同胞親情之意,豈不是兩全其美嗎?」曹操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們父子,心中暗暗懷恨。
故事三孔融推薦的人也如他一樣狂放傲慢、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如他推薦的禰衡,此人讀書很多,狂傲無比。孔融向曹操推薦禰衡,說他德才兼備:「淑質貞亮,英才卓躒。
目所一見,輒誦之口,耳所暫聞,不忘於心;性與道合,思若有神;…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嫉惡若仇;任座抗行,史魚厲節,殆無以過也。鷙鳥累百,不如一鶚;使衡立朝,必有可觀。飛辯騁詞,溢氣坌湧;解疑釋結,臨敵有餘。
」可是,禰衡初見曹操便輕狂無禮,把荀彧、荀攸、郭嘉、張遼、徐晃等文武百官大加貶低之詞,甚至稱作奴才,這也有當時的文人士族對曹操專權的不滿的發洩。曹操能不惱火嗎?曹操忍住怒火,讓禰衡作帳下鼓吏。
禰衡卻**擊鼓罵曹,曹操對禰衡十分痛恨,終於借劉表之手,劉表又借黃祖這個武夫之手殺害了禰衡。但曹操對孔融也很生氣,懷疑孔融舉薦禰衡的用心是侮辱自己。進一步加重了曹操「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決心。
孔融捷辯中孔融用什麼方法反擊陳韙的
1 孔融用 用以 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的方法反擊陳韙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以現在陳題是個庸才,反推他小時聰明,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2 出自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3 孔融 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 陳留邊讓並稱俊秀。獻帝即位後任北...
歷史上的孔融是怎樣的人,歷史上的孔融是怎樣的乙個人?
孔融 bai153年 208年9月26日 字文du舉。魯國 今山zhi東曲阜 人dao。東漢末年文學家,版 建安七子 之一權,家學淵源,是孔子的第19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 陳留邊讓並稱俊秀。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 虎賁中郎將 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
孔融讓梨成語,與“孔融讓梨”相近意思的成語有哪些?
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三字經 中 融四歲,能讓梨 即出於此。與 孔融讓梨 相近意思的成語有哪些? 戇戇豬 義不容辭 捨我其誰 讓棗推梨 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