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漢族的結婚習俗到底是什麼滿族婚俗對漢族婚俗的影響是什麼

2021-03-08 00:47:16 字數 3631 閱讀 8107

1樓:情吻痕跡

中國是禮儀之邦,結婚這麼大的事情當然禮數是少不了的。漢族的婚禮是從求親開始的,包括求親、定親和成親(婚禮)三個部分。其實咱們老百姓的婚禮也差不多這樣,越講究的就跟老祖宗越接近罷了。

首先是求親。古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首先由男方父母找媒人,向媒人介紹情況、提出尋找要求、給媒人媒禮和展示自己的聘禮能力。

古代媒人都是專業的,媒人根據男方情況到女方家裡介紹男方情況。如女方父母同意,男方前往女方家裡相親。雙方都是由父母出面,但有的地區會讓姑娘藏在乙個地方偷偷**男方情況,比如安徽建築一般是一圈小樓圍繞乙個院子,男方進來時,姑娘就站在樓上看(估計只能看父親猜想兒子了),樓有很高的圍欄,下面的人看不到上面的,如果中意就告訴父母。

因此,其實中國古代並不是完全掀了蓋頭兩個人才認識的盲婚。畢竟哪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女兒今後過的好。

雙方如果覺得門當戶對、條件恰當,兩家就會互贈訂婚的信物(有的地方是玉佩,有的地方是大雁)。有趣的是,有的地方如果女方看中男方會給男方送一盞茶,男方若滿意喝完茶後會在桌子上放若干茶錢(必須是雙數),這樣婚事就算定了。

接下來是定親。雙方交換八字,互贈寫著名字、八字、年齡等的庚貼。如果八字不相沖,就開始納親。

「納親」就是雙方表示彼此接納,男方選定婚前15到20天的黃道吉日來女方送聘禮、聘釵、婚書,來求婚,即所謂過大禮。

在婚禮前幾天,由公認命好的婦女將婚床安放到恰當的位置。並由此人在婚禮前一天鋪床,將床褥床單龍鳳被等鋪好,然後撒上各種象徵吉利的果品(紅棗花生:早生貴子,桂圓:

圓滿,及荔枝豆子等)。這就是「安床」。安床完畢後,任何人都不能再進入新房和接觸新床了。

這是男方。女方要準備嫁妝。嫁妝會在婚禮當天隨姑娘帶過去。

古代嫁妝是女子娘家身份和財富的象徵,嫁妝不足的女子很可能會在婆家受欺負,反之則能幫助自己確立在婆家的地位。這方面的**描述還是挺多,比如紅樓夢裡王熙鳳常拿自己和王夫人(其姑母)嫁到賈府時的陪嫁壓賈璉,總是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最後才到壓軸的成禮。就是我們所說的婚禮了。呼!看來還是現代人輕鬆阿。

首先是迎親。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這跟現代婚禮不太一樣。

好像現代的婚禮必須在中午前將新娘接走到晚上就成二婚了。新郎出門前首先要祭祖,新娘要由母親親自為其梳洗打扮,蓋上紅蓋頭。新郎到達後,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閨房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

新人雙雙向岳父母叩別後,新娘就坐上花轎由新郎護送來到男方家。

新郎家的女眷開啟轎門請出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氣的女性長輩將打成同心結的紅綢帶交給新人,兩人牽著紅帶走進堂前。此時,忌踩門檻,因為門檻代表門面,新娘必須從門檻上跨過去,並由一女童手持銅鏡照在兩人身上以求圓滿。

終於到了傳說中的拜堂環節了。由禮賓司儀主持,新人在堂前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對拜,然後鼓樂齊鳴送入洞房。

第二天早上,新郎新娘要早起共同拜見公婆,新郎要把自己家裡的所有親屬介紹給妻子,然後由新娘向這些長輩奉茶

第三天是新人共同祭拜祖先,這樣新娘就正式成為這家人了。

最後還要給媒人準備謝媒禮

整個婚禮就正式結束了。所謂「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都是古代男人最風光最得意的時刻

2樓:易水寒

年代不同,習俗也不同。

滿族婚俗對漢族婚俗的影響是什麼?

3樓:百度使用者

自古以來,滿族不提倡早婚,沒有類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青年一般到十

七、十八歲才可結婚。

清代滿族結婚注重門第,但對男家的貧富不很講究,有的家族作為族規規定:女家為姑娘尋找配偶不許論財。 滿族男女青年的婚姻由父母包辦。

成婚要經過"問門戶"、"小定"、"放定"、"問話"、"過禮"、"完婚"等幾個程式。

"問門戶"是女方了解男方家庭狀況;"小定"是男方給女方送定情信物;"放定"是正式的婚禮儀式。這一天,男方宗族親友陪同未婚女婿一起到女方家中,由男方宗族長者致辭,正式向女方求婚。女方宗族長者答應親事後,未婚女婿拜認岳父岳母,至此,男女兩家才算正式聯姻。

"問話"是商定迎娶吉日。"過禮"是男方在迎親前乙個多月,將為女方準備的禮物送至女方家中。"過禮"之後,就是"完婚"階段。

自訂婚到結婚,相隔兩、三年不等。在此期間,已經確定婚姻關係的男女在節日或平時可以來往,培養和增進感情。

滿族過去實行夜婚制度,娶親都在午夜。新娘進門,與新郎拜天地後,新郎要用秤桿挑下新娘的蓋頭,放在院中的帳篷頂上,喻為稱心如意。

新婚之夜,帳篷內點一對蠟燭,徹夜不熄。外面由一人或多人唱喜歌,謂之"響房"。

第二天早晨,新婚夫婦祭祖。三天之後,新郎新娘一起回到女家,住幾天後返回男家。至此,滿族婚姻儀式結束。

提起滿族的婚俗,得從一段滿族的神話故事講起:長白聖母佛庫侖,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見到乙隻嘴噙朱果的五彩靈鳥飛來,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懷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庫里雍順。

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也說明滿族的婚俗是從群婚制、對偶婚制、最後發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婚俗受到漢族的影響,禁止了早婚,取締了收繼婚,婚姻儀式也滲入了漢族婚俗的許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滿族的婚嫁依然保持著很多固有的傳統風俗。下面我們不妨作一簡介。

先說訂婚。據《柳邊紀略》載:

「婚姻擇門第相當者,先求年老為媒。將允,則男之母徑至女家視其女,與之簪珥、布帛。女家無他辭,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親家叩頭……」。

從這一段記載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滿族訂婚要經歷說媒、相看、「換盅」這樣三步曲:

說媒,這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男女雙方家長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訂下兒女親事,男方就主動託人去說媒。

另一種是雙方並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間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說親,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語有云:

「成不成,三瓶酒。」還說:「媒人是桿秤,全靠兩頭硬。」

相看(也叫相親),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婦。相看的內容,無非是門風、財富、才幹、美醜、健康這五個方面。

「換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訂親彩禮。到了女家,禮品要置放在西牆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後兩親家翁並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稱之謂「換盅」。「換盅」之後,兩家就算正式訂親。

再說娶親。滿族人規矩大,結婚的說道比較多,從問娶、親迎到完婚,十分複雜:

「問娶」又叫「問日子」,由男方擇定吉日,置備酒淆至女家與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飾及肉、酒到女家,俗稱「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則要把陪送的嫁妝送到男家,俗稱:「過箱櫃」。

娶親一般要熱鬧三天:頭一天叫「響棚」,第二天是「亮轎」,第三天才成親。娶親時的穿戴:

新郎是頭戴纓帽,身著箭衣,腰紮達荷帶,披紅帶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頭梳大捲式,上蒙紅蓋頭。迎親時去的人是單數,回來是雙數。喜車必須在清晨趕回男家門口,在門口要停一會兒,俗稱「練性」。

待到新娘下轎時,新郎要朝轎門簾輕輕射三箭,這是古代滿族掠奪婚姻的遺風。新娘下轎,要紅氈鋪地,腳踏紅氈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紅氈將一對新人引入洞房。

新郎在前,到門坎時,新郎用箭桿(後來改為手或秤桿)挑下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郎新娘進新房時,親友們要向他們身上拋撒五穀雜糧,取人壽年豐之意。進了洞房以後,新郎新郎就開始對坐,俗稱「坐福」。

滿族還有鬧洞房的習俗,參加婚禮的親友們一起高唱喜歌「拉空齊」,其大體意思是:美麗的姑娘結婚了,祝願你們白頭到老,生活美滿幸福。新人在洞房內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嘗子孫餑餑。

圍觀的親友還要有人用一語雙關的話向新娘發問:「生不生?」,然後由迎親婆代答:

「生」,其意是早生貴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菸問安,謂之「分大小」;婚後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娘家,俗稱「回門」。

父母到底是什麼,父母到底是我們的什麼?

父母想要的其實很簡單 我們總是很忙很忙 忙著工作,忙著交際 忙著戀愛,忙著認識外面的世界 父母想要的其實很簡單 我們把陪伴父母的計畫一推再推 並且覺得一切都那麼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並沒有意識到 他們就在這樣的忽視中漸漸老去 父母想要的其實很簡單 父母愛了我們一輩子 而我們從未讀懂他們 我們精挑細選的禮...

所謂的信任到底是什麼,信任到底是什麼?

彼岸的暗夜 信任是相信對方是誠實 可信賴 正直的。信任概念由於其抽象性和結構複雜性,在社會學 心理學 營銷學 經濟學 管理學等不同的領域定義信任是不同的,至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是達成共識的觀點是 信任是涉及交易或交換關係的基礎。心理學認為信任是人格特徵和人際現象,個性不同信任程度也不同。營銷學...

我們之間到底是什麼感情?我們該怎麼做

那就做個紅顏和藍顏吧 既然不能夠相愛,做朋友就要分清界限。你覺得在你生命中什麼最重要?是愛情還是友情?心態很重要!請不要欺騙相信你的人,也不要為了一時的感覺違背自己 你們應該是屬於曖昧不清的關係 我比較詞窮,就是說不清的複雜關係 個人認為如果你覺得現在很好,很開心,那就不有說的太明白,繼續這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