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共舉行過幾次封禪大典?分別是哪幾次

2021-03-08 16:58:52 字數 5893 閱讀 2000

1樓:匿名使用者

封禪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舉行的祭祀天神地只的儀式。其儀式包括"封"和"禪"兩部分, 所謂"封",就是在泰山之頂聚土築圓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歸於天;所謂"禪",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積土築方壇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報福廣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於天,且國泰民安才有資格封禪泰山。

綿延幾千年的泰山封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著對泰山神靈的極端崇拜和有著巨集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觀。據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沿至秦漢,封禪遂成為帝王的曠世大典,至唐宋時代,封禪儀禮臻於完備。

泰山祭祀起源於遠古時代的泰山崇拜。《史記·封禪書》中所謂七十二帝王封禪泰山的記載,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動的記錄。《尚書·舜典》記載: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所謂"柴",就是燔柴祭天,"積薪於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燒之"。所謂"望",就是望祭山川。

這種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說是後來封禪的雛形。祭祀泰山的活動史不絕書,即使在封禪盛行的秦漢至唐宋時代,帝王也頻頻前來祭祀。宋代以後,封禪大典不再舉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與天地進行對話的唯一手段,備受重視。

封禪大典是泰山獨有的古老禮儀,構成了泰山崇拜與信仰的重要內容。由於這為種禮儀的執行者是歷代帝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其影響更為深遠,形成了從傳說中的古史到宋代皇帝,貫穿於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延綿相續的禮儀傳統。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 正義 》解釋:「 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種看來簡易明了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 史記·封禪書 》出,封禪始於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詩書所不載,非事實」。

而恰恰是司馬遷在《 封禪書 》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須知《封禪書》之於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遷手泣」,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 是命也夫!

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鉻心,剔抉蒐羅封禪史料,「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餘之身,完全靠「重於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於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

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已復禮」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於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跡,「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餘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

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談到過封禪,可惜《 管子 》一書中的《 封禪篇 》早已亡佚,現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儲存了關於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候於蔡丘,而欲封禪。

管仲曰:古者封禪泰山禪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禪泰山,禪云云;伏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路史》中記載,作為炎帝後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訊息。以上諸説,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它雖開法構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 白虎通義 》說:

「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公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

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五經通義 》曰:「 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這似乎純粹出於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於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徵性。班固說:

「故公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 禮記正義 》雲:

「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 祭地, 瘞者,祭月也。」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徵,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係,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一。

秦始皇封禪,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二十八年(西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説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

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

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餘人整修山道,騶騎3000餘人在登封台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

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 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公升壇亞獻。

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幹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 封泰山神為「 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壇頌 》、禮部尚書蘇

2樓:匿名使用者

共4次。秦始皇封

禪泰山,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漢武帝封禪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掃除邊患;唐玄宗封禪泰山,開元盛世,國力昌盛,且一改封禪誥文秘而不傳的規則;宋真宗封禪泰山,導演了一幕「天書從天而降」的鬧劇。從明朝開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號,此後,明清兩朝將原來的封禪改為了祭祀。

中國共有幾位皇帝進行過封禪?分別是誰在**?

3樓:匿名使用者

封禪,中國古代帝王為祭拜天地而舉行的活動。

在中國政治制度中,可說是最盛大,但也爭議最多的一項典禮。所謂「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築壇祭天;而「禪」則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間太平。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認為,這純粹是戰國至秦漢間,齊儒憑空杜撰,並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來鞏固政權、誇侈政績的活動。

但從近年考古資料看來,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先民築壇祭祀的習俗,是非常幽遠的。

中國古代帝王為加強自己的統治,不約而同的宣傳「神權天授」的理論,為了使這種理論得以證明,便有了封樿泰山的活動,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續,封建統治者的這種行為讓泰山在人們心中的神山地位進一步強化,隨後成為每代帝王一生必須的大事之一。

西元前26世紀,黃帝營建了明堂以祀上帝,開了中國古代祭祀建築的先河。以後,中國歷代的統治者幾乎都建造了專用於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壇,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漢有甘泉宮,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於麗正門外築壇祭天,元成宗時再於大都城東南建成郊壇,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結束了列國爭戰的混亂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秦朝。自信傲岸的秦始皇並未忽視上帝的存在,秦王朝於國都立四畤用於祭五方上帝,他曾親赴泰山封樿,雖然那只是為了標榜他自己的偉大功績,並沒有多大誠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當時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響。

雖然到宋朝之後不再進行封禪,但崇拜活動卻進一步擴大,黎民百姓無不知神山泰山。

明初,明太祖定都南京,於鍾山之陽建圜丘,後改建為大祀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永樂皇帝遷都北京,按南京舊制建北京天地壇,即今天的天壇,史書對當時天地壇的建制有詳盡的記載,「天地壇在正陽門之南左,繚以垣牆,周回十里,中為大祀殿;丹墀東西四壇,以祀日月星辰。大祀殿門外,東西列十二壇,以祀嶽、鎮、海、瀆、山川、太歲、風、雲、雷、雨、歷代帝王、天下神祗。

東壇末為具服殿,西南為齋宮,西南隅為神樂觀、犧牲所」。當時大祀殿是天地壇的主體建築。明嘉靖九年(1530)明世宗增建圜丘於大祀殿南,以每年的冬至日祭天於圜丘,並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命名「南郊之東壇為天壇」。

明靖24年(1545)拆大祀殿改建大享殿,清乾隆17年(1752),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

歷史上有22位皇帝在天壇舉行過祭天大典。2023年2月清朝滅亡,沿襲了中國歷史達五千多年的祭天典禮告以終結。

中國帝王到泰山築壇祭祀的活動。登泰山祀天稱封,在山南梁父山上闢基祭地稱禪。戰國時齊魯有些儒士認為五岳中泰山為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

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舉行過封禪大典。《五經通義》雲:「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

」所以封禪活動實質上是強調君權神授的手段。

「封禪」最令人質疑的,還是祭典中的祝禱文,在唐玄宗以前的歷代史書內,均未見記載。唐代名臣賀之章將此現象解釋為,封禪帝王所求不外為長生登仙等私慾,故外人莫知之。**二十年,馬鴻逵將軍率領軍隊駐紮於山東泰安,無意間發現一座五色土壇,並從其中得到兩套玉冊。

玉冊上分別鐫刻著唐玄宗及宋真宗禪地之祝禱文。兩套玉冊的出土,正可以補足刊正史籍的闕如與錯植,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史料。

封禪,作為宗教祭祀的專用名詞,特指帝王們在泰山舉行的祭祀活動何謂封禪?「此泰山頂上築壇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史記.

封禪書》正義)。何以非到泰山封禪,原因並不複雜,「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漢書》 張晏 注)。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 ,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狀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公升壇亞獻。

封禪結束後在朝 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台」,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幹封縣。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於開元十三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四制。封禪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銘》,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朝 壇頌》,均勒石紀德。

唐玄宗玉牒文:有唐嗣天子臣某,敢昭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

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公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復,繼體不定。上帝眷,錫臣忠武,底綏內艱,推戴聖父。

恭承大寶,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宴然。封祀岱岳,謝成於天。

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唐玄宗禪社首玉冊文:惟開元十三年,歲次乙十一月辛已朔十一日辛卯,嗣天子臣隆基,敢昭告於皇地祗:臣嗣守鴻名,膺茲丕運,率循地義,以為人極,夙夜祗未,迄未敢康。

賴坤無隆靈,錫之景,資植庶類,屢惟豐展。式展時巡,報功厚載,敬以玉帛、犧齊、粢盛、庶品,備茲瘞禮,式表至誠。睿宗大聖真皇帝配神作主。尚饗。

中國古代劍分幾種

柳葉劍柳葉形扁莖式,其整體呈柳葉形,沿鍔磨成圓鋒銳角,臘 略微隆起,沒有劍格,臘和莖沒有明顯的分界,莖扁而有兩穿。圓莖劍薄臘無格圓莖劍流行於春秋早中期,典型式樣有 薄臘圓莖短體式,其臘如葉狀,中脊起稜,至從末端延長成為圓莖,雖莖較為細長,然而整體仍為短劍式 薄臘銳下圓莖式,其臘扁平而薄,鋒斷,下端斜...

中國古代武官品級是怎麼分的中國古代士兵武官級別劃分

樓主,這是唐朝的武官等級,供參考 從一品 驃騎大將軍 正二品 輔國大將軍,從二品 鎮軍大將軍 正三品上 冠軍大將軍 懷化大將軍 千牛衛大將軍,正三品下 懷化將軍 從三品上 雲麾將軍 歸德大將軍,從三品下 歸德將軍 正四品上 忠武將軍,正四品下 壯武將軍 懷化中郎將 從四品上 宣威將軍,從四品下 明威...

中國古代詩歌的分類(舉例說明),中國古代詩歌分類表

古代詩歌包括詩 詞 曲。1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古體詩,包括古詩 唐以前的詩歌 楚辭 樂府詩。注意 歌 歌行 引 曲 呤 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 詩經 楚辭 漢賦 漢樂府 魏晉南北朝民歌 建安詩歌 陶詩等文人五言詩 唐代的古風 新樂府。近體詩,包括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