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9點說史
詩意:此詩描寫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無聊的失落之意。
《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譯文: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擴充套件資料
這首詩之所以更多人傳頌,可能是因為它更為生動而容易被記憶且朗朗上口。「兩個」、「一行」;「鳴」、「上」;窗「、」門「;」千秋「、」萬里「等等。
黃鸝,有兩個,在翠柳邊上鳴~這就有了鳥的脆聲;白鷺,有一行,在望青天飛,這就有了乙個動作(態)軌跡;點線面就構成了一幅圖畫。
然後,杜甫還為畫面添了一些靚麗的顏色,黃、翠綠、白、青藍~真心覺得家長們可以就這兩句詩嘗試陪小朋友們一起畫一幅畫作。——後面兩句詩,稍微難一點點。——窗含,在草堂的窗框邊上蘊含著。
西嶺,指的是西山雪嶺(在成都附近,現在若在杜甫草堂是難以看到的,因為被高樓大廈都擋住了;杜甫年代,說不定真的是可以抬頭就能看到)。西山雪嶺,成都人都知道那裡的雪是長年積存的。因此,有了千秋雪。
門泊,在草堂門外的河邊停泊著。
東吳,歷史上的東吳在長江的下游,這裡指的是長江下游而來的。萬里船,萬里之外而來的船隻。在當時是亂世後稍微安好一點的時期,船隻的禁航剛剛被打破,因此這只來自萬里之外的東吳船還是個經濟、民生得以逐步恢復的訊號。
這兩句,其實暗藏對比,也蘊含了轉折。千秋之積雪,擋不住萬里之船。
2樓:親親珊瑚
《杜甫《絕句>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里船。
唐·杜甫
這首唐詩從誕生以來,便被歷朝歷代文人推崇,並逐步成為各個朝代教育學童學習唐詩的教材之一。至今在中國小學課本裡仍是如此。
很多文人、詩人、社會學者、歷史學者都對杜甫的這首淺顯易懂的《絕句》進行過分析研究,並做出過很精闢的註解。出於對它的情有獨衷,我從少時第一次背誦它時,便被其中的精美絕倫的描述所吸引。在此謹對這首唐詩做添足賞析,玩味之意盡在不言中。
我們先從整體上縱觀全詩,是由兩句相映成趣的寬對(對聯的一種形式)組成。全詩二十八個字所包涵的內容遠遠超出這二十八個含義。下面讓我們來共同欣賞這首著名的《絕句》。
這首詩的起始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所表達的十分簡單明瞭。詩人描繪了他站在窗前看到的近景中一幅優美的圖畫:
這是一幅早春圖,在窗前剛剛抽絲發芽的柳樹上,有兩隻黃鸝鳥在歡快的相應和般地鳴唱。在詩中首句的第乙個字,詩人便用「兩」這個數字和「個」量字來表示了乙個頭頸微動,目光微挑的動作。
這裡詩人用「個」字,而不是用「只」來描述黃鸝鳥的狀態,是用語感來表述詩人看到的黃鸝鳥是一種動態。這裡很關鍵的乙個字,便是這個「個」字。「個」字是仄音,用去音來表示的語氣中,有驚嘆的含義。
詩人用「個」來告訴讀者,是黃鸝鳥的鳴叫聲把他的目光吸引住的。乙個,兩個,噢,原來這裡還有乙隻小鳥。而這裡若用「只」來表示,小鳥的狀態就不一樣了。
詩中的兩個黃鸝鳥是在樹杈間一上一下,不是並肩站在一根樹枝上的,因為後面乙個鳴翠柳的「鳴」字便表示了小鳥相互和鳴,在樹枝間歡叫的追逐的狀態。乙隻小鳥在下,另乙隻小鳥在上,都是側抓住飄動的柳絲在嬉戲。
為什麼說小鳥是側抓著柳絲呢?這在首句的第六字「翠」字便可知道。
柳樹在春天裡是最先發芽的北方樹種,其發芽時,先是樹條裡返青,這時叫抽絲,然後很嫩的芽葉吐出尖尖的嫩綠色。此時的柳樹是其最美的狀態,文人畫匠多把此刻的柳樹寓意為情竇初開的少女。即便是一棵柳樹,丈餘外都猶如一層綠霧漫捲在樹冠上,由於細柳條的淺棕色裡泛出一絲青綠色,柳條開始褪去冬天僵直的狀態,變得柔軟起來。
此刻的柳絲多入詩畫,曹雪芹在《紅樓夢》黛玉葬花一回裡這樣描繪:「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更如葛紫巾 南鄉子的唱和詩「長亭無風柳絲斜,杏花疏影笛聲啞。」「梅花漏洩春訊息,柳絲長,草芽碧。
不覺星霜鬢邊白,念時光堪惜」(晏殊詞)「玉樓明月長相憶。柳絲裊娜春無力」(溫庭筠)。而杜甫的「隔戶楊柳弱裊裊,恰似十五女兒腰」更是給讀者描述了柳絲輕柔、無風尚且柳絲斜的狀態。
詩人準確地把握了春天柳絲的狀態,而這時兩個黃鸝鳥正是用爪抓住來回飄動的柳絲,在春意盎然的微風裡,啾啾鳴叫,詩人也許正是被這樣的鬧春鳴叫聲吸引到窗前。
上闋的末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和首句相對應的。詩人正是被黃鸝鳥的鳴叫聲吸引到窗前,當他的目光從柳絲下的乙隻黃鸝鳥轉移,被上面那只黃鸝鳥的鳴叫聲挑起目光時,從樹梢上,看到了遠方的青天。
如果說詩人用一種歡快的筆調寫出了黃鸝鳥跳躍鳴叫的動感畫面,那麼此句中「一行」便給讀者一種目光直線上公升的感覺。白鷺鳥相對於黃鸝鳥來說,乙個是體形龐大的候鳥,乙個是體形弱小的雀鳥。這是一種寓意對比,我在下文中會說明。
成群結隊的白鷺鳥,在春暖花開季節從南方越冬而北歸。那一種思鄉歸故里的迫切心情,被詩人精準地用乙個「上」字淋漓盡致地表露出來。白鷺鳥的一行,與黃鸝鳥一上一下的分離成兩個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詩人也藉著兩種鳥的狀態,把目光從眼前的一棵柳樹,投向了一望無際的青天。
古詩中描寫天色的有很多,而詩人用「青」字來表述早春清晨爽朗的晴空,杜甫作為唐代最具有代表的現實主義詩人,描寫早春天空的這種定義,也影響到了這個時期和中國一衣帶水的東瀛。著名日本演歌《北國之春》的首句中「亭亭白樺,悠悠碧空」一句中,日文漢字便是「青空」兩個字。
這裡,「青」所涵蓋了這樣兩層意思。
一是,青,顏色,藍、綠的兼色。既沒有藍色的沉悶,也沒有綠色的寧靜,它是一種很透亮的感覺,在西方油畫色彩學裡,有一種加光混合法,例如用朱紅、翠綠、藍三種原色光,同原色光雙雙混合,又可以混合出黃、青、紫紅三種間色光。在色相圖示裡,自然光的七色只有青色未被列入基本色相,原因便在於,青色的透明感在投光時,無法完全掩蓋其它「正」色。
二是,青,狀態,初生萌發、乾淨淳樸。這層意思對於暮冬已過,春色將至的早春煥發出來的生機,猶為重要。詩人正是抓住了這種感覺,用乙個「青」抒發了自己暮年壯心不已的情節。
詩人用「色」的感覺在這裡猶顯考究。
縱觀上闋這兩句,兩個數字「兩」、「一」,兩個量詞「個」、「行」,兩種鳥類「黃鸝」、「白鷺」,兩個動作「鳴」、「上」,兩種顏色「翠」、「青」,兩個距離「近柳」、「遠天」。表面的十四個字,表述了十四種事物。但是,詩人在這首二句裡,已經隱藏了遞進的豪情,用乙個「青」字來承上啟下,通過這透亮的青色,讓讀者看到下闋裡,詩人更難述懷的心情。
如果說詩人在上闋裡,只是單單描寫了景致,在下闋裡,詩人便更借景述懷,以物寓情了。
《絕句》下闋的首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首先給讀者的視線確立了乙個畫框——「窗」。中國古典建築裡,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設計。唐代建築全國僅存四處,都在山西;當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正是由於在山西發現了唐代建築——佛光寺,並數次古建築考察,才使得梁思成破解了中國古建築結構的奧秘,完成了對《營造法式》這部「天書」的解讀。
在該書中,有關「窗」的圖樣多達一捲,而這些圖樣中,其中很多都是「漏木雕花」。這在成都杜甫草堂裡有些可以看到。詩人先給我們設定了這樣乙個場景——既然已經把讀者的視線引到了「青天」,那麼就不應讓我們看完整乙個視角。
這裡,詩人用「含」字,便隱含掉很多視覺上多餘的景色,就象給我們乙個相機的取景器,我們便在乙個「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遠山。
「西嶺」是指成都西南隅的「西嶺雪山」。為什麼詩人不寫南嶺或北嶺或東嶺,而偏偏提到西嶺這樣乙個地理環境位置呢?只是偶然嗎?
不,在唐代,佛教文化已經在中國開始盛行,佛教傳入中國,並達到鼎盛時期,正是在杜甫少年時。那時的人們思想意識形態中,除了東方傳統儒教的薰陶外,已經開始接受西方佛教文化的影響。以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西方代表著死亡,東方代表著生機。
佛教把人的死稱為涅盤,是入西方極樂世界。儒教是勸人講禮,講一切生機的觀念。作為詩人的杜甫,在寫這首絕句時,已經辭掉官職,在歸浣花溪的路上。
那時,杜甫已經隱約看到了身後百年的歸宿,也感覺到了一生不得志,難酬志願的結局。所以,詩人用「千秋」來表達了自己百年後所希望達到的「雪」的潔白境界。
而此刻,這「窗」所遮擋的視線,可以任由讀者去想象。「西嶺」山脈恰倒好處地被詩人用「窗」的四框包含起來,使我們的視線隨著詩人的畫筆,就停留在上沿「青天」,綿延橫亙的「西嶺」雪線,到近出的抽絲「翠柳」。這時,詩人的視線**,落到了小院柴門外的江邊上另一番景色。
全詩最後一句「門泊東吳萬里船」,一下子將讀者的眼球,從遠景又拉回中遠景的地方。
如果上句詩人描寫了「窗」內的景致,那麼末句一開始就點出「門」這個角度,便已經將視線裡的景致,化為一種心情的盼望。窗內有景,在這個景致中,有院落,也有柴門,透過柴門而現門外江面上停泊蓄勢待發船,已經很明確地點明詩人將人生路比作萬里行舟的精闢論斷。這就是中國畫中,景中借景,畫中有畫的藝術特點。
國畫中山水畫時常將主景的繪畫中,在畫「眼」這樣的位置,畫上亭台樓閣,小橋流水等這樣一些點睛之處,而這樣的點睛之處反而有別於潑墨渲染這樣的大寫意。往往於細微處更見細微,而這幅畫的主題,大部分便出於此。中國人的含蓄,詩人與畫家在表達自己的個人情感上的筆調,從這些大道相通的藝術觀點上,都體現了出來。
若是將「門」外的景色當作「窗」景的畫中畫,是遞進的景致。那麼二字「泊」字與三句中頸字的「含」卻有不同的意義。「泊」有停泊、停靠的意思。
是船總要行舟,是泊總要有航的開始,所以,乙個「泊」字給讀者以將行的動的期待。而「含」字具有包含、涵蓋的意思。這是一種靜的狀態,靜止千年的雪,是詩人一生的清白與孤獨。
詩人用「含雪」來表明他暮年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用「泊船」來抒發自己歸家心切,報國心志的感觸。
「東吳」作為泛指乙個地區的名詞,和上句中「西嶺」的山脈名詞相對,給人以時空感。這首詩是杜甫在五十四歲時寫成的,詩人在這年正月三日辭官幕府,返回成都老家。此時,杜甫一生中最後乙個官職也辭掉了,但詩人抑鬱寡歡的心情在看到春日美景時,也不自禁開始心中萌發感慨。
從「東吳之船」將行的人生萬里路,到「西嶺之雪」未泯的心願千年志。詩人借景把動與靜的兩種現實狀態和自己人生的兩種境地給讀者充分展露了出來。
在下闋的兩句詩文中,詩人描寫了兩處景「窗」、「門」,兩種狀態「含」、「泊」,兩個地理位置「西嶺」、「東吳」,兩種物質「雪」、「船」。這十四個景物,卻遠比上闋的單純寫景,更加清晰地把內心世界表現出來。杜甫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大家,作為與詩仙李白齊名的唐代詩聖,其晚年五十多歲後才有大量的詩詞問世,這首詩作為其晚年作品,用詞簡練,用字精準,用意單純,用情至真,是杜甫作品中精華作品之一。
杜甫一生,從出生伊始,武則天駕崩歸天,唐代進入末代戰亂時期,到詩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亂」。經年的人生磨難,使杜甫看盡人間離苦,紅塵悲情。此時的文學史上唐詩,由於有李白、杜甫的在世,進入了盛唐詩時代。
這段時期,詩仙與詩聖用大量的詩歌從三個方面開始記錄了盛唐時期人文、政治、社會等史詩。第
一、抒寫拯物濟世的理想抱負;第
二、批判現實黑暗;第
三、歌詠自然山水。李白的詩繼承了屈原以來的浪漫傳統。想象豐富,語言清新自然,風格飄逸奔放。
而杜甫的詩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寫實傳統,直面現實人生,內容博大精深,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歷史性變化。
杜甫《絕句二首》《春怨》詩句和詩意
絕bai 句二首 是唐du代詩人杜甫創作的組詩作品。zhi 其一dao 遲日江 山麗,春專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屬子,沙暖睡鴛鴦。其二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兩首詩的意思 其一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著溼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其...
杜甫的絕句《絕句》一《絕句》二《絕句》三
1 絕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譯文 江山沐浴著春光,多麼秀麗,春風送來花草的芳香。燕子銜著溼泥忙築巢,暖和的沙子上睡著成雙成對的鴛鴦。2 絕句 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自今已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譯文 草堂門外一群鸕鶿離去之後好久都不返回,沙頭又突然出現我竟懷...
杜甫三絕句千年,杜甫三絕句的意思
三絕句群盜相隨劇虎zhi狼,食人更肯留妻子。dao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杜甫 三絕句 的意思 楸樹馨香倚釣磯,斬新花蕊未應飛。不如醉裡風吹盡,可忍醒時雨打稀。門外鸕鶿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自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