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大度容人
諸葛亮在他的《出師表》中言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諸葛亮上《出師表》時,眾多同時代的人都還健在,如果不是三顧,諸葛亮豈不是在全天下的人面前撒謊嗎?
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先主遂詣亮,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多麼明確呀,什麼叫「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不就是去了三次才見著嗎,還有什麼可質疑的呢?
至於《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就做了批駁:「臣松之以為亮表雲『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則非亮先詣備,明矣。雖聞見異辭,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為可怪。
」(《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既然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已說明「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那就不是諸葛亮先去拜見劉備,這是已經很明確的了。之所以出現不同說法,那是出於各自不同的立場,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2樓:李世
「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之句。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裡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也是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然而這又是一段被演義籠罩的歷史。在《三國志》裡,有關「三顧茅廬」的記載只有五個字,:「凡三往,乃見」。
更有史書記載,是諸葛亮毛遂自薦,而不是劉備三顧茅廬。羅貫中傳神地演義「三顧茅廬」,他是為了用劉備的禮賢下士,烘托出了乙個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諸葛亮。
3樓:鄒光坤
(一)諸葛亮在未出茅廬時已經有所準備了,不過要待明主而賈。
(二)劉備正統,乃仁義之主,是可依託的喬木。故三顧而出。
4樓:
早有出山之心不假但也要遇名主而待之,劉備正是這樣的人,「三顧」也說明了劉備乃是名主,為了天下蒼生為了江山設計而「三顧茅廬」有這樣的心胸有這樣的仁心,又有誰能不為之動搖呢?
5樓:匿名使用者
是被顧而出不假
但他早有出山之心
只是一直未遇良主
一直不能盡其之才
劉備正好能盡其才
又有誠心
加上故友推薦
出山也言歸有名
成為順理成章的是
同意這個
6樓:匿名使用者
是劉備去請的~~我們前兩天剛學過這篇課文~~~關於《略》的說法 因為魏是蜀的對頭~他當然會把人家的軍師寫的爛了~
7樓:包羅千象
說是"三顧茅廬" 其實只是去請了一次就出山了
8樓:匿名使用者
正確的來說,
是諸葛亮早就想出來闖,
結果遇到同樣想出來闖的劉備,
於是一拍即合。
3顧毛驢不過是諸葛亮考察劉備的綜合實力的手段而已。
9樓:匿名使用者
出師表已經寫明了,就不用爭論了,不過3可能是虛指,指的是多次的意思
10樓:
因為他被劉備的三顧茅廬感動而出 .
11樓:匿名使用者
他是感動於劉的知遇知恩才出山的!
12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早在三顧茅廬之前他們就見過面了, 諸葛亮還為劉備出了個計謀,那就是佔荊州,但當時並沒有被重視.後來劉備發現他是人才才有了三顧茅廬這個典故.
13樓:水上冰痕
《三國》上是寫三顧茅廬,實際上他早有出山之心
14樓:匿名使用者
三顧茅廬而出的 ,諸葛亮視劉備為明主
15樓:烈焰
三顧茅廬而出的
因為他被劉備感動了
16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被請出來的。有什麼問題麼?
17樓:名字沒創意
三顧茅廬而出的
這是歷史 沒有什麼推理的
18樓:然
「三顧茅廬」才出山的
諸葛亮的居住地問題,三顧茅廬諸葛亮的居住環境如何,從哪裡看出
古代地名和現在的有一定的誤差,造就了現在幾個地方爭諸葛的故居.三顧茅廬諸葛亮的居住環境如何,從 看出 人煙稀少,環境十分優美秀麗。劉備三顧茅廬於諸葛亮,諸葛當時在 居住?諸葛亮 181 234年 字孔明,號臥龍,琅邪陽都 今山東沂南南 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 181...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的策略是什麼,有關劉備 三顧茅廬 ,諸葛亮 隆中對策 的內容
策略如下 1.取代割據荊 益的劉表 劉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據地,與曹操 孫權三分天下 2.在奪取荊州和益州的同時,利用帝室之胄的聲望,招攬人才,內修政理,逐步增強政治 經濟和軍事實力。在外交上妥善處理好與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關係,並與孫權建立抗擊曹操的聯盟 3 待天下有變,再分兵兩路,命一上將率領荊州之...
「三顧茅廬」是真是假?諸葛亮劉備誰先找的誰
魏略 和 九州春秋 說,劉備來到荊州後,屯兵於樊城。建安十二年,曹操平定了北方,諸葛亮料定其下乙個攻擊目標必是荊州,而劉表 性緩,不曉軍事 於是 北行見備 劉備並不認識諸葛亮 備與亮非舊 沒把這個年輕人放在眼裡,只當作一般士人接待 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 座談完了,眾人散去,只有諸葛亮留了下來。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