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戰車在與騎兵對抗作戰中並非毫無用處。
首先,戰車對於騎兵而言,佔少量劣勢的是機動能力。雖然都是畜力為機動輸出,但是很顯然速度不差,只不過靈活略有不足。
其次,就火力而言,戰車優於騎兵。因為古代戰車配置為3人組,乙個駕車,乙個用長矛或者長戈,另乙個用弓箭。很顯然,弓箭在戰車這個射擊平台明顯比馬上要更具有輸出力,同時也不需要馬弓手的更高訓練。
這一點,戰車勝出。
第三,就人力而言,一台戰車消耗3個人力,一匹馬乙個人力。如果按照雙方投入戰鬥兵總數相同,那麼乙個騎兵周旋一台戰車,則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騎兵可以突襲對方基地和糧草。這麼一來,戰術上騎兵雖然在戰車面前佔不到便宜,只能且打且退,但是戰略上戰車部隊絕對吃虧。
畢竟機械是需要人操作的,而且一台機械消耗3個人力是最少的乙個基數了。
所以戰車反覆出現,恰恰證明了乙個朝代兵力和國力的綜合體現。論戰術,戰車比胡服騎射的騎兵更有戰術優勢。而同時論戰略優勢,騎兵又優於戰車部隊。
所以秦漢和秦末,都已秦代為乙個大的主體,而秦代,你知道是天國第一次大一統時代。所以既然大一統,四海之內決無敵手,不光有戰車部隊,還有普通騎兵部隊,步兵部隊,多種多樣。這麼一來,戰車再度出現也不足為怪了
古代戰車的歷史發展
2樓:°迷島
西周中期以前,一般採用長型軎飾,其長度為17厘公尺左右;西周以後則通行短型軎飾,其長度在 8~10厘公尺之間。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 1件矛狀車軎,通長37.5厘公尺,它不僅用於保護和裝飾軸頭,而且也是帶有攻擊性質的裝置。
車軸是戰車馳騁時急劇轉動的關鍵部件,為防損壞,戰國時期已開始在軸轂之間裝置鐵鐗,以減少軸轂的摩擦。據河南省洛陽市中州路戰國車馬坑出土實物可知,鐵鐗為半筒形瓦狀,每輪 4塊,均以鐵釘固定在軸杆上。枒飾是包在車輪輞上的銅片,縱斷面呈 u形,固定在輪輞上的接縫處。
輪輞為雙層結構,每層均由兩個半圓形木圈拼成,裡外兩面的接縫錯開,互成直角,造成每一輪輞有4個接縫處,用4個枒飾加以緊固。
戰車每車駕2匹或4匹馬。4匹駕馬中間的2匹稱「兩服」,用縛在衡上的軛駕在車轅兩側。左右的2匹稱「兩驂」,以皮條繫在車前。
合稱為「駟」。馬具有銅製的馬銜和馬籠嘴,這是御馬的關鍵用具。馬體亦有銅飾,主要有馬鑣、當廬、馬冠、月題、馬脊背飾、馬鞍飾、環、鈴等。
戰車每車載甲士 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御者,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這種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如在殷墟車馬坑中,3名甲士分布兩處,車後2人,輿側1人;3套兵器,第一套華貴精美,餘兩套僅為一般的銅質,有明顯的等級差別,兵器的品種也明顯地有射御之分。 據《左傳》等中國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乘法也與此相同。此外,還有4人共乘之法,稱為「駟乘」,但這是臨時搭載性質,並非通例。
除3名甲士隨身佩持的兵器外,車上還備有若干有柄格鬥兵器。據《考工記·廬人》記載,這些兵器是戈、殳、戟、酋矛、夷矛,合稱「車之五兵」,這些兵器插放在戰車輿側,供甲士在作戰中使用。西周青銅器的銘文中有「」,這是較早的乙個車字,可以看出輿上高插兵器的形狀。
但是在實際出土的戰車上,所配置的兵器品種卻往往不象記載的這樣齊全。
國君所乘的戰車稱為「戎車」,其形制與一般戰車基本相同。春秋中期以後,軍隊中出現了專職將帥,國君已經不必親登戰車指揮作戰,因此戎車便失去其作為國君專乘的意義,而成為將帥的指揮車。
每乘戰車除車上的3名甲士以外,還隸屬有固定數目的徒兵(春秋時期稱為步卒,戰國時期稱為卒)。這些徒兵和每乘戰車編在一起,再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便構成當時軍隊的乙個基本編制單位,稱為一乘。這一情況反映出當時的軍隊以戰車為中心的編制特點。
商周時期的戰車,是中國奴隸社會軍事技術裝備的集中代表,當時所使用的畜力駕挽的雙輪戰車,增強了軍隊的機動性;車上甲士的青銅兵器裝備,發揮了當時兵器的最大威力;車上還配備有旗鼓鐸鐃,用以保證軍隊的通訊聯絡和戰鬥指揮。作戰時,甲士站在車上,徒兵跟在車下,而當一方車陣被擊潰之後,勝負便成定局。所以當時的戰爭,主要就是戰車之間的戰鬥。
秦朝戰車的乘法和使用情況,可以從陝西省臨潼縣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出土的戰車兵得到準確反映。儘管出土時木質車體已經朽毀,但從陶質的戰馬、甲士的分布情形可以看出:每乘戰車仍然是前駕4馬,甲士3人,戰車的形制也沒有很大變化。
秦漢之交,漢將樊噲曾以輕車和騎兵攻破雍南;汝陰侯夏侯嬰善用戰車,曾 4次以戰車突擊立功;車騎將軍灌嬰曾以車騎追擊項羽至東城。說明在漢初的戰爭中,戰車仍然發揮著一定作用。大約到漢武帝年間(西元前140~前87),漢王朝的軍隊為了與匈奴進行持續的戰爭,發展了大量騎兵部隊,此後,戰車在戰場上便逐漸消失。
2023年陝西臨潼秦始皇陵西側出土了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彩繪銅車。前面的一號車為雙輪、單轅結構,前駕四馬,車輿為橫長方形,寬126厘公尺,進深70厘公尺,前面與兩側有車欄,後面留門以備上下。車輿右側置一面盾牌,車輿前掛有一件銅弩和銅鏃。
車上立一圓傘,傘下站立一名高91厘公尺的銅御官俑。其名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乘車時立於車上。
古代戰車為何消亡?
3樓:匿名使用者
馬一直與戰爭緊密相連,中國古代的馬車用於戰爭之中,一般為獨輈(轅)、兩輪、方形車輿(車箱),駕四匹馬或兩匹馬。戰車最早在夏王啟指揮的甘之戰中使用,以後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春秋時期常以擁有戰車數量的多少為準衡量國力強弱,出現了「千乘之國」、「萬乘之國」,到戰國時期,趙五靈王「胡服騎射」改變禮數,適應了時代的變化,最早的騎兵也在這一時期出現。至秦漢,騎兵由附屬成為主力,秦始皇統一六國,馬之功居其半,漢朝建立以後,隨著騎兵的興起,戰車逐漸退出了戰爭舞台。
戰車的主要特點是有較強的攻防能力,但車戰方式比較呆板,須列成整齊的車陣,施行正面衝擊。由於比較笨重,車戰受地形限制大,不適宜於山林險阻和江河水澤地區,只適宜於在平原曠野作戰,因此,地形的險隘、地勢的高低、道路的好壞等地形地貌因素,直接影響到作戰的勝負。後來,戰爭複雜性加強了,騎兵的防護和軍事裝備也豐富了。
反而對戰車構成了強大的威脅。社會生產力的大大提高,使得重灌備完全可以摧毀戰車。加上城市防禦能力的提公升,戰車的用途也大大受限。
更要命的是地理地勢對戰車的限制。古代,以中原文明的以長江以北為各諸侯爭奪的地區。入主中原為各諸侯的目標,而中原那一代的特點,就是,河流少,地勢還算利於戰車機動。
而到了長江以南和以東包括山東。都是不利於戰車機動的地區。歷史發展著,中國古代戰爭也擴大的戰場面,戰火燒到了山東和長江也就是楚國和下游地區時,就不利於戰車了。
騎兵的機動性比戰車更高,在與北方少數民族長期作戰中,騎兵的巨大優勢徹底顯露出來,三國兩晉南北朝,重甲馬成為時代的寵兒,騎兵的戰鬥力與馬具文化的發展成正比關係,特別是西晉時期金屬馬蹬的出現,極大提高了駕馭者的作戰能力,騎兵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已經無法取代。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國率領騎兵對此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元朝承襲大蒙古國,是中國歷史上騎兵極盛時期,將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巔峰。
騎兵的出現改變了戰爭的格局,馬拉戰車便漸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4樓:匿名使用者
戰車是戰術性的**,而騎兵變成了戰略性的力量,戰爭並不一定是雙方拼得你死我活的硬撼.軍隊的機動性在戰略方面表現得更好.中國在唐朝以後之所以對游牧民族的戰爭屢顯劣勢就是因為失去了產馬地,部隊喪失了機動性,只能固守,無法追擊.
沒有機動性的軍隊雖然規模龐大,但是無法尋殲敵主力,反過來,具有高機動性的騎兵,總是能獲得戰場主動權,並能夠在戰鬥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安全撤出戰鬥.
同樣道理,戰車的機動性劣於騎兵,雖然威力大,但是缺乏機動性,同樣多的馬匹建立的戰車部隊,還需要步兵的協同.花費大於騎兵部隊,卻缺乏騎兵的機動性,全騎兵部隊顯然更有優勢,有時體現在戰略機動性上.
5樓:笨瓜
1.首先,我認為是機動性的問題。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從另乙個方面說明的恰恰是戰車的機動性不高。
古代戰車適應於平原作戰,像山地戰,叢林戰,以及攻城戰,那種馬拉的戰車作用並不突出。像春秋戰國時代,各國疆域有限,戰略縱橫不是很大,車隊的運動問題也不是很明顯,但到統一之後,由於幅員遼闊,地勢複雜。戰車並不適合,長途移動,並且速度緩慢。
其機動性差的弊端足以顯現。
2.另外,個人認為以現代的角度來考慮。成本問題是個重要的環節,在其機動性差的前提下。製作乙個戰車,所要消耗的成本應該遠遠大於幾個騎兵。畢竟戰車的製作並非易事。
3.仍以現代管理學角度考慮,便是人力資源問題,古戰車包括乙個長兵器武士,乙個御者,乙個弓箭手。3個人,4匹馬。
4匹馬可以裝備4個騎兵。其次,任何乙個人死亡都會導致,這個戰車的攻擊力大減。特別是駕馭者的死亡,可能會導致整個團隊的滅亡。
4.操控性差,同時操控4匹馬的難度跟1匹馬的不言而喻。並且駕馭者一死,後果可想而知。從進攻到撤退,所需要的操作難度會相當大。(包括樓主所提出的其中一匹馬死亡的原因)
5.從殺傷力來講,戰車的速度,衝擊力,對於步兵是個很大的威脅。但是對於騎兵,其機動性的差距,足以致命。
6.從**上講。戰車只有長兵器(春秋戰國時期用戈跟戟,戰國開始出現矛)跟弓箭,就說明戰車適合中遠距離作戰,而非近戰。
在戰陣中,戰車的擺放位置是前端,可以看出戰車是做衝刺所用以打亂敵方陣型,戰車後面跟的便是步兵。但是,如果戰車一停(原因可以是駕者死亡等等),敵方步兵接近,後果不言而喻。
所以,當成本,殺傷力,機動性,人力資源的配置,操作性這些問題結合在一起出現的時候。它的沒落事必然趨勢。其實重裝甲騎兵在中國不能發展,除了還有其他原因外,這些也可以解釋。
馬力戰車在古代戰爭中的作用,古代戰爭中戰車為什麼有很高的地位 有什麼優勢
你說的這都2000年前了。戰車都退出歷史舞台多少年了。因為在2000年前還沒有系統的騎兵戰術,騎兵戰。後來漸漸的發現戰車缺點很多,相比較騎兵價效比要比戰車高太多 不如戰車在不平坦的地形上就很難有發揮作用甚至成為累贅。而且機動力低於騎兵,攻擊力也不如騎兵集群的衝鋒,而且戰車故障率要高,花費也要高於騎兵...
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特點,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有何特點
我國古代農業經濟的特點 1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 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己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精耕細作,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2 中國封建經濟中佔據主導地位的是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3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
古代詩歌鑑賞之如何讀懂詩歌,古代詩歌鑑賞的方法?
首先你得了解一些常文言文中常用字的含義,其次,了解作者寫詩的背景。剛開始讀可以看一些詩詞的賞析,慢慢的自己也就讀懂了。加油!古代詩歌鑑賞的方法?學習詩中的秋片文章,我總結出作者讀懂古詩和欣賞古詩的一些方法是什麼?1 聯絡生活實際,將古詩讀懂讀通。2 想象畫面,入情入境。3 了解詩人身世際遇 4 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