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何意義

2021-03-18 15:39:38 字數 6519 閱讀 4457

1樓:虎畫美學研究

生產適合的,高質量的

可以極大的節約資源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2樓:上官三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乙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執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公升而投資下降,等等。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準形態的通縮。與此同時,巨集觀調控層面貨幣政策持續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資拉動上急而下徐,舊經濟疲態顯露而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經濟生機勃勃,東北經濟危機加重而一些原來缺乏優勢的西部省區異軍突起……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簡言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於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公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3樓:夏侯輕依

「供給側」概念表明巨集觀經濟政策思路的新認知,也指明了今後巨集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和著力點。圍繞「供給側」,

提供了解讀中國經濟政策和經濟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顧「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探索和相關先行經驗,對照中國經濟的現狀,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內在邏輯和推進領域,加深這一改革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意義。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 對中國的發展有何意義

4樓:上官三雲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落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從生產領域加強優質供給,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2023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了乙個新階段,主要經濟指標之間的聯動性出現背離,經濟增長持續下行與cpi持續低位執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業利潤率下降,消費上公升而投資下降,等等。對照經典經濟學理論,當前我國出現的這種情況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滯脹,也非標準形態的通縮。與此同時,巨集觀調控層面貨幣政策持續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資拉動上急而下徐,舊經濟疲態顯露而以「網際網路+」為依託的新經濟生機勃勃,東北經濟危機加重而一些原來缺乏優勢的西部省區異軍突起……可謂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簡言之,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分化正趨於明顯。為適應這種變化,在正視傳統的需求管理還有一定優化提公升空間的同時,迫切需要改善供給側環境、優化供給側機制,通過改革制度供給,大力激發微觀經濟主體活力,增強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新動力。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什麼意義?

5樓:魔曉西

其一,「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化解過剩產能,通過**調整、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是主要方式。這意味著,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的整合將向下層逐級推開,「一帶一路」的建設程序將加快。

這關係到產業層面供給的改善。

其二,「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這意味著企業將通過結構性減稅獲益。實際上,此前明確的「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政策訊號一致。這是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

其三,「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這是對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再次確認。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不僅因為這一行業能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許多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還在於從推進「人的城鎮化」考量,房地產業的發展是讓2.

5億缺乏相應市民權利的城鎮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來的必要物質前提。這是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

其四,「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市場」。這一論述表明了最高領導層對**發展的態度。**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也是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

這是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

「供給側改革」對我國經濟有何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供給側改革」強調了繼續推動這些改革的重要性。而從全域性來看,不僅**組織、大型企業組織需要優化能力,數量龐大得多的微型組織能否優化,同樣重要。當前,大量微型組織生存發展困難較多,優化這些組織的能力,為其提供寬裕的市場進入空間,通過減稅等措施減輕其壓力是當務之急。

如此才能提高其生存能力,創造鼓勵創新的應有環境。

要看到,在有形生態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只是理想狀態的表述。事實上,目前資本、勞動、土地等有形生產要素不是沒有變化,而是在衝向高點後發生了逆變化,通過有形要素提高生產率的空間已變得狹小。就此而言,推行「供給側改革」以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已相當迫切。

什麼是供給側改革?推進供給側改革對當前經濟發現有那些推動作用

7樓:彩霞滿天光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23年2月3日,中共*****發布了《關於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

面對中國經濟當下的困局,僅從需求側著手已經很難有所突破,供給側與需求側雙側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給的中長期視野的巨集觀調控,才是結構性改革。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對當前經濟發展有以下推動作用:

1、「要促進過剩產能有效化解,促進產業優化重組」。

化解過剩產能,通過**調整、企業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場是主要方式。這意味著,從央企到地方國企的整合將向下層逐級推開,「一帶一路」的建設程序將加快。這關係到產業層面供給的改善。

2、「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

這意味著企業將通過結構性減稅獲益。

實際上,此前明確的「適當降低社保繳費水平」,與降低成本的政策訊號一致。這是在財稅制度層面改善供給。

3、「要化解房地產庫存,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

這是對房地產作為支柱產業的再次確認。促進房地產業持續發展,不僅因為這一行業能帶動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許多下游產業的發展,化解這些行業的產能,有效拉動就業,還在於從推進「人的城鎮化」考量,房地產業的發展是讓2.5億缺乏相應市民權利的城鎮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來的必要物質前提。

這是在調控層面消除供給制約。

4、「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市場」。

這一論述表明了最高領導層對**發展的態度。**既是企業的直接融資平台,也是普通投資者合法獲得財富、提高消費能力的主要平台。這是在資本層面強調供給的穩定性。

產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顯然,這些層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這也表明「供給側改革」不是針對經濟形勢的臨時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域性的戰略性部署。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何意義

8樓:匿名使用者

9樓:飄零下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公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巨集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投融資結構,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公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公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何意義

10樓:刻苦學習

作為全新表述,「供給側」概念表明巨集觀經濟政策思路的新認知,也指明了今後巨集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和著力點。圍繞「供給側」,提供了解讀中國經濟政策和經濟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顧「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探索和相關先行經驗,對照中國經濟的現狀,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內在邏輯和推進領域,加深這一改革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意義。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影響到底有多大

11樓:匿名使用者

供給側改革的「喜」:

1)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對2023年經濟指標的拉動:固定投資僅0.5個百分點;消費僅0.7個百分點;

2)虧損企業的稅收貢獻本身較小,失業補貼最高共需要1618億;

3)銀行面臨的潛在壞賬小於撥備+年利潤。

「憂」:但面臨的挑戰仍大:

4)參考2023年去產能速度,若考慮存量在建工程,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

5)資產質量問題可能約束銀行放貸能力;

6)與2023年相比,本輪去產能週期缺乏新增長點。

「喜」:經濟能夠承受供給側改革衝擊

在極端假設下,我們假定工業企業中虧損最為嚴重的30%都面臨出清壓力,也將所有虧損企業都倒閉的情形作為乙個對比。整體而言,供給側改革對投資和消費的拖累都相對有限,且參考《關於鋼鐵行業脫困指導意見》等改革指導檔案,整個供給側改革的完成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較長的時間,整體風險更加可控。

虧損企業對投資的貢獻不足0.5%

根據我們的測算,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的固定資產存量約佔整個工業部門的10%,假設固定資產投資與存量成正比(事實上這很可能高估改革影響),對202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的拖累約為0.5個百分點。如果我們把這個範圍擴大到所有虧損企業,其佔工業部門比重約13.

5%,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拖累約0.7個百分點。

虧損企業對消費的直接拖累也有限

在就業方面,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擁有899萬的員工,根據虧損企業員工平均5.6萬元的年收入,按照人均1500元/月的失業補助計算,職工收入下降約3146億,而目前中國人均消費傾向約62.6%,對2023年總消費的拖累約0.

7%。如果按照全部虧損企業計算,這一數字為1.3%。

虧損企業對稅收的貢獻不大

從行業劃分來看,房地產、批發零售、銀行和菸草業是目前國家稅收的主要貢獻,而全部產能過剩行業佔全國總稅收的佔比僅不足10%。供給側改革從收入和支出兩方面同時對稅收產生影響。一方面,虧損企業的倒閉會減少稅收的基數,但事實上虧損企業享受稅收的優惠和減免,對整體稅收的貢獻有限;另一方面,按人均1500元/月計算,虧損最嚴重的30%企業如果全部倒閉,最高需要1618億的失業補貼(對比2023年財政支出17.

6萬億),影響也可控。

銀行撥備+利潤足以覆蓋潛在壞賬

在極端假設下,30%虧損企業全部倒閉,其擁有的債務全部違約,這將會給銀行部門帶來2.9萬億的壞賬問題,給銀行部門帶來較大的壓力。但截至2023年3季度,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達到2.

3萬億,銀行年利潤預期也超過1.5萬億,壞賬損失仍然小於銀行當前的撥備和年利潤水平,不會帶來系統性風險。如果供給側改革是在3年以上的時間長度中逐漸完成,根據我們的測算,對銀行的利潤拖累也相對有限。

「憂」:但仍有三方面的挑戰

如果算上存量在建,投資的拖累可能更大

在過去20年的經濟增長中,中國依賴於投資的拉動,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接近50%,遠遠高於發達國家不足20%的正常水平。而自2023年加入wto以來,中國的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這意味著大量的投資仍在建設之中。在1998-2023年的去產能週期中,紡織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資產交付使用率上公升至超過100%,意味著投資的大量減少。

而在本輪的去產能週期中,如果未來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目前66%)重新回公升至2023年週期時的高位水平(79%),那麼對投資的拖累將會更大。

壞賬問題可能限制銀行功能的發揮

根據我們的測算,虧損企業的潛在壞賬風險小於目前銀行的撥備和利潤水平,系統性風險有限。但債務的壓力上公升可能會影響銀行信貸功能的正常發揮,導致債務問題的加速惡化和對經濟增長的拖累。近期傳出的部分銀行對19個行業貸款進行限制或正是表現之一。

新需求從何而來?

在1998-2023年的去產能週期之中,雖然投資和出口帶來了較大的拖累,但最終消費(包括**支出)出現快速回公升,對沖了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而且隨著2023年加入wto,外部需求的增長對沖了內部矛盾,使經濟進入了新的發展期。但目前全球缺乏新的需求增長點,中國內部也面臨老齡化壓力,為達到「十三五」規劃中6.5%的增長目標,仍需要努力尋找新的增長點。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何意義

鋼鐵 煤炭 水泥 玻璃 石油 石化 鐵礦石 有色金屬等幾大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80 產業的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產能過剩很嚴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幾大行業的生產 指數 ppi 已連續40多個月呈負增長狀態,這幾大行業對整個工業ppi下降的貢獻佔了70 80 由於產能過剩的企業佔據著大量人力 資金 ...

汽車產業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何意義

1.汽車產業依據其產業關聯性促進我國其他產業發展 汽車作為我國現階段的主導產業不僅自身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且其對我國產業結構體系的引導功能也通過其帶動作用實現。資料表明,我國汽車產業的產值佔gdp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 0.97 上公升到2010年的2 並且最重要的是 對上下游產業帶動的影響,引來了...

汽車產業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何意義

1 汽車產業依據其產業關聯性促進我國其他產業發展。汽車作為我國現階段的主導產業不僅自身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而且其對我國產業結構體系的引導功能也通過其帶動作用實現。2 汽車產業依據其科技集中性促進我國科技的發展,生產率的提高 汽車產業作為現代工業的縮影,表現在現代工業高水平高科技的特徵,正在於科技的蓬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