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泰斗季羨林讀後感,文學泰斗季羨林讀後感100字

2021-03-21 02:56:31 字數 4742 閱讀 2802

1樓:使用者名稱用

當我開始寫這篇日誌時總在想應該怎樣為這篇心得定乙個主題,頭腦中反覆出現的畫面是季羨林老人那歷經滄桑卻依舊睿智的面容。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後,季老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種平靜,而這種平靜是人生的一種提煉,一種人文思想的沉澱……

季老在他的《感悟人生》中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歷程中,一波三折,好運與多舛相結合,坦途與坎坷相混雜,幾度倒下,又幾度爬起來,爬到今天這個地步,我可是真正參透了世態炎涼的玄機,嚐夠了世態炎涼的滋味。

人生?何謂人生?季老告訴我們,人生是生命的軌跡,是在這段軌跡中蹣跚的步履,磕磕畔畔的途徑。

季老說:做人,應當樸質、平易、應當骨頭硬,心腸軟……季老的一席話讓我感受到了久違的溫暖,季老說:中國的知識分子和國外的知識分子不同,中國的知識分子永遠關心國家大事。

聽了這句,說實話,我很愧顏,作為一名青年,一名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我們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在「國」與「己」中,我們選擇了後者,讀書為的是拿文憑,找工作為的是比別人用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很難著實為「國」而想。在許小的時候,我們說過為「四化」而建設,我們說過,為中華民

隨便一篇季羨林散文的讀後感,200字就夠了,謝~!!!

2樓:匿名使用者

讀季羨林的《成功》有感

對於成功的理解,我沒有**過,只是喜歡簡單地把成功理解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按照自己的意願辦事,做好每件事情就算是成功了。因為每個人給自己設定的成功的標準不一樣,有高有低,所以在我心裡,成功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

過了半輩子,雖然並不以為自己很成功,但是也很知足,因為我的經歷告訴我,無論走到什麼體制的單位、無論為誰工作、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學到的東西是別人拿不走的,磨練出的經驗和閱歷是自己的,獲得的成功也是自己的,喜悅也是發自自己內心的,仔細回味很有成就感。

今天看了季羨林先生的《成功》,使得我對成功的含義有更深的理解,這位有著大智慧型的老人在啟發我們:如果我們深愛著自己的家人,期望家人一起分享通過奮鬥而成功帶來的愉悅;如果我們為人父母,想給孩子做個榜樣的話,請從現在開始主動選擇勤奮、選擇成功的心態,就一定會實現人生的理想!

3樓:不語娃娃

給你參考一下吧,,最好還是自己寫呢。

入世雜感——讀季羨林《再談人生》有感

寥寥千把字,短小精悍文,足以引起我眼球的停駐。

季老聞名已久,卻一直沒有深入接觸的機會。隨手翻閱季老散文集,無意發現此篇佳作,內心種種得以釋懷。

季老深刻地知曉,人生不是用文字能敘述得完的,故力求精簡。

人生的主題必然是人性。告子有言「食色,性也。」季老毫不避諱的引出此言。

再者,誰又可否認?「食」,解決人生存的問題,「色」,解決人發展的問題。生存和發展是人類存在不變的主題。

對於入世極淺之人來說,如我,這個答案無疑是現實而確切的。

萬物皆通人性,這便有了「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一說。

同樣是生命,或缺水少光而死,或忍辱負重而生。這便是植物的「人生觀」。主動權在自己手裡,何去何從,均由自己掌控。

入世,有些人善始善終,處變不驚,任外界環境對其產生任何影響,始終堅持著既定的道路。從此便又有一道分岔:一種人果不其然地到達了終點,他可以理由充分地向世人宣告,見證自己的明智,但他不會這麼做;另一種人鬼使神差地偏離了航向,甚至不知所從,最終將被人唾棄、恥笑,但他不得不這麼做。

且人性的發展必須有所終止。萬物得以有規律地生存與發展,正應驗了這一道理。從細微處講,凡事都須有個「度」。

一類人人生一世無所不為,張張揚揚地度過了一生,到頭來卻發現忽略了不少致命的細節,遺恨終生。另一類人,與生俱來的退縮性,使得他一生碌碌無為,雖平安無事卻缺乏幾分激情,同樣遺恨終生。此上兩例雖為極端的狀況,只為說明本性的發展不可無度,無度則不成大器。

季老能有這樣的覺悟,完全體現在他自身的為人處世上。自其對語言著迷,就一心鑽研梵文等,終有所就。老來平心靜氣,卻依然為事業奮鬥著,即便在抗擊病魔的病床上,其頑強的毅力依舊展露無遺。

把持有度,便能盡善盡美!

中國哲學史上,曾爭論人性善還是性惡,其實大可不必。「人」和「生」絕對都是被動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賦予它不盡相同的色彩,實現最高的價值。

也許這正是季羨林先生的文學魅力所在,直言不諱,言簡意賅,令人回味。走進文學大師,讓大師指引我們走向成功!

世紀老人季羨林

記得就在上個學期的一堂作業分析課中,老師與我們講起了季羨林。老師說他是「學界泰斗」,可與中國的大熊貓相媲美。我半信半疑,然而自那時起,我便記住他的名字了。

在以後的日子裡,偶爾遇到幾篇出自季羨林之手的文章,比如《清塘荷韻》,我便像發現了寶貝似的,如飢似渴地讀起來。讀著他的文章,並非像別人說的那樣神奇,並沒有飄飄欲仙的感覺,只覺得他的文章宛如一汪明月,樸素清明,平靜恬淡,讓人心境澄澈。

前幾天,我看了一篇談論季老的文章,頗富興致地閱讀,文章講述季羨林的孤獨生活。因為他是季氏家族中唯一的男孩,所以承擔著為季家延續香火,光大門楣的指望。18歲時便被強迫著與只念過小學的彭德華結婚。

強迫的婚姻永遠不會有愛情的甜蜜感覺。的確,以後他對那個家不聞不問。他多次表露了他對那個家的厭惡,對那樁婚姻的無奈。

在他兒子季承的回憶中,季羨林與彭德華的夫妻關係是分居到死。這讓我對季老的崇敬產生了變化,好像在酒裡摻了水似的,很不是滋味,因為在我看來,即便那個人他不喜歡,但畢竟已是結髮夫妻,就不該不聞不問。

今天,我又看了一篇文章,是梁衡先生的一篇關於季羨林的散文。梁衡眼中的季羨林是一面百年明鏡,因為季羨林經歷了**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其間又經歷了「文革」直到去年才仙逝。他知識淵博、學富五車,是一部近現代歷史書。

讀著這篇文章,我的思想又漸漸發生了改變。我想,孤獨的人,也許更靜得下心來研究學問吧?他對婚姻的冷落,也許是對事業愛得太深吧?

也許世上的人,都有缺點吧?季老的一生是獻身於文學中的,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經翻譯,研究古代印度和西域的各種語言。試想我們現在學習古漢語已是多麼吃力費解,他卻去讀人家印度還有西域的古語言,還要理出規律來,真是不簡單啊。

季羨林,一位樸素無華的老人,一位有缺點的老人,一位傑出的老人,他真摯從容地向我們走來,又在時光的河流裡隱去,留下無盡的清塘荷韻……

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400字

4樓:匿名使用者

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有著極深的古文化底蘊,字裡行間溢位的是文言、詩賦的文風遺存,舊有的根基與五四文風的血脈在這裡交融,飄繞的情愫仍儲存著當年的溫度。

讀季羨林先生的文章彷彿時光流轉似曾相識之情油然而生,喚醒沉睡心壑的先賢雅客不再恍若隔世,冥冥間似乎蠕活了。這些原本只有在寂夜深沉時才有的我和先賢的竊竊私語此刻竟呈在了眼前,感嘆之餘我不禁暗呼,文字的魅力原本還可以這樣的。

我對文壇泰斗的佳作是無論如何也會擠出時間來閱讀的,其中的「聽雨」文字溫潤朗爽,老道沖淡,動情之處的描寫尤如詩賦詞章的傾述,段落的結尾必是心境袒露的感慨,這頗有點詩詞古風的白話延綿,任憑晶涼的雨水紛紛地墜入眼眸湧進乾渴的心田。這心田裡萌動著悠遠的牽絆,那是先生家鄉遼闊原野上青春的麥苗,麥苗隨風湧動撩撥著先生紛亂的心弦,故鄉溫厚的熱土上,兒時的足跡還能辨麼?那已不重要了 ,當你踏上故鄉土地的那刻土地就永遠的記住了你,一如先生的血液流淌著農民的血。

北方的春天苦雨,這讓先生的心放不下,因為故鄉的農民最放不下的就是糧食的收成,乾渴的大地亦會貪婪地吸盡麥苗最後一絲勇氣。城裡與故鄉之間多了剪不斷的鄉愁,以至於城裡少雨就連先生的夢也是濕潤的。鄉愁載著牽絆的思緒飛到遙遠的故鄉帶去心中的甘露也帶去了青春的勇氣,唱響天地間渾然一片生命的讚歌。

能解先生鄉愁的莫過於春雨的綿綿,這適時的雨露化開了先生久鬱的心結,歸來的心緒帶著久違的釋然洞見的是一派生機,是對生命永恆的渴望,以致心境久久不能平復,希望雨不要停(雨聲長久響下去)讓鄉愁在溫潤中永遠融化。

莫名忽想起唐人劉長卿的詩句「春風倚棹闔閭城,水國春寒陰復晴。細雨濕衣看不見,閒花落地聽無聲……」不禁惆悵,有多時未回故鄉了。

5樓:厲越練如

《清塘荷韻》

這篇《清塘荷韻》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裡,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著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後,在第三年,奇蹟終於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

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薄」「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

「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充套件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著這滿塘「季荷」,每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

「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著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乙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

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隨著天氣變寒,翠妝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嘆,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豔了……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400字

清塘荷韻 這篇 清塘荷韻 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相媲美。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

季羨林散文讀後感季羨林散文精選讀後感1200字

清塘荷韻 這篇 清塘荷韻 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 荷塘月色 相媲美。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

漫長的文學夢讀後感

源自網路僅供參考。人生,總該有夢。有夢的人和無夢的人,迥然不同。莫言有夢 文學之夢。莫言有夢 孩提時代就埋下了夢的種子。莫言有夢 將夢想變成現實,將現實帶入夢想,夢裡夢外夢上加夢。如果,把莫言的夢比作一顆樹,那麼樹的種子就是一顆志向。這個志向發芽 生根。樹的根鬚深深扎入生活的泥土,探知歷史的煙雲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