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晶體是原子規則排列形成的物質。晶體的形成需要比較嚴格的條件。自然狀態下,比如地球上形成的天然晶體,都是在相對穩定的溫度、壓強條件下形成的。人工晶體,是在晶體爐中緩慢生長形成的。
一般情況下,小的晶體比大塊的晶體形成條件寬鬆,所以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小塊晶體容易得到,大塊的就困難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晶體是在物相轉變的情況下形成的。物相有三種,即氣相、液相和固相。只有晶體才是真正的固體。
由氣相、液相轉變成固相時形成晶體,固相之間也可以直接產生轉變。 晶體生成的一般過程是先生成晶核,而後再逐漸長大。一般認為晶體從液相或氣相中的生長有三個階段:
①介質達到過飽和、過冷卻階段;②成核階段;②生長階段。在某種介質體系中,過飽和、過冷卻狀態的出現,並不意味著整個體系的同時結晶。體系內各處首先出現瞬時的微細結晶粒子。
這時由於溫度或濃度的區域性變化,外部撞擊,或一些雜質粒子的影響,都會導致體系中出現區域性過飽和度、過冷卻度較高的區域,使結晶粒子的大小達到臨界值以上。這種形成結晶微粒子的作用稱之為成核作用。 介質體系內的質點同時進入不穩定狀態形成新相,稱為均勻成核作用。
在體系內的某些區域性小區首先形成新相的核,稱為不均勻成核作用。 均勻成核是指在乙個體系內,各處的成核幾宰相等,這要克服相當大的表面能位壘,即需要相當大的過冷卻度才能成核。 非均勻成核過程是由於體系中已經存在某種不均勻性,例如懸浮的雜質微粒,容器壁上凹凸不平等,它們都有效地降低了表面能成核時的位壘,優先在這些具有不均勻性的地點形成晶核。
因之在過冷卻度很小時亦能區域性地成核。 在單位時間內,單位體積中所形成的核的數目稱成核速度。它決定於物質的過飽和度或過冷卻度。
過飽和度和過冷卻度越高,成核速度越大。成核速度還與介質的粘度有關,輪度大會阻礙物質的擴散,降低成核速度 晶核形成後,將進一步成長。
3樓:匿名使用者
是原子規則排列的產物
4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是晶體?晶體是怎樣形成的?(詳細點回答,我才小學,對化學沒有接觸的)
5樓:別打**
買本新課標高中選修3晶體的結構與性質,讓你親愛的父親晚上睡覺前讀給你就可以了。。。
話說回來,你才小學,總覺得怪怪的~
6樓:匿名使用者
你現在還小,等你大一點先學的東西多一點先再去了解吧.否則小學就可以開化學課了對吧.
7樓:五隻閃閃
食鹽、白糖、鹼麵、味精的顆粒都是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人教版六(下)科學似乎有。。。。。
晶體的形成過程
8樓:中地數媒
晶體形成的過程,大致可分為晶芽形成和晶體長大兩個階段(以從液體中形成晶體為例):
(一)晶芽的形成、長大與科塞爾理論
晶芽(或稱晶核),是液體中物質結晶的中心,本質上乃是細小的晶體。
以過飽和的nacl溶液中nacl晶體的形成過程為例:在過飽和的nacl溶液中,有大量帶正、負電荷的na+和cl-離子。在一定的熱力學條件下,隨著溫度的逐漸降低,離子的動能減小,na+與cl-離子間引力作用增大,相互結合首先形成線晶(圖1-16a),線晶的相互靠攏而成面晶(圖1-16b),面晶的相互疊合而成結晶格仔(圖1-16c),結晶格仔就是很小的晶體,即為晶芽。
圖1-16線晶(a)、面晶(b)與晶芽(c)
晶芽除了上述自發形成外,也可以是外來的雜質、晶體的碎塊、膠體質點、氣泡等,以它們作為溶液中物質的結晶中心。
晶芽在不飽和溶液中也可能形成,但形成後很快又被溶解而消失,因此不飽和溶液中不能形成晶體。
晶體的長大,實質是溶液中過剩的質點向晶芽上粘附並按結晶格仔擴大的過程。質點以何種方式和次序向晶芽上粘附?科塞爾認為:
晶體長大過程中,質點是以乙個乙個地方式往晶芽上粘附,其次序是先完成一條行列再長相鄰的行列;長完一層面網之後再長第二層面網,即面網呈層平行向外推移。這就是科塞爾理論。
這一理論可用圖1-17加以解釋。他設想了乙個正在生長著的單種原子所組成的立方格仔晶體,新質點首先被吸附在具有三面凹角的「1」處。因為該處有三個最近鄰的質點對它吸引,且吸引力最大。
當不存在三面凹角位置時,新質點被粘附在具有兩面凹角的「2」處,因該處有兩個最近鄰的質點對它吸引,其吸引力較「1」次之。當上述位置都沒有時,新質點才被粘附在「3」處,此處只被晶體上最近鄰的乙個質點所吸引。按此方式和次序,顯然是長完一條行列,再長相鄰的行列,長滿一層網面,再長相鄰的網面,整個面網呈層平行向外推移。
圖1-17晶體生長的科塞爾理論**(據戈定夷等,1989)
圖1-18石英晶體的帶狀構造
這一理論對解釋晶體的自限性,某些晶體呈帶狀構造(圖1-18),以及後面將講的面角恒等定律等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晶面的生長速度與布拉維法則
晶體生長過程中,面網平行向外推移,各面網向外推移的距離不完全相等。如圖1-19所示,晶面a和c向外推移距離比晶面b和d要大。
圖1-19晶體的生長速度**
我們將晶面在單位時間內沿其法線方向向外推移的距離稱為晶面的生長速度。
在乙個晶體上,各晶面之間的相對生長速度與晶面本身的面網密度成反比。一般面網密度較大的晶面其生長速度較慢,而面網密度較小的晶面,則生長速度較快。生長速度快的晶面(圖1-19中a,c)逐漸縮小,以至消失;而生長速度慢的晶面(圖1-19中b,d)逐漸擴大,最後保留在晶體上。
因此,實際晶體被面網密度大的晶面所包圍。此理論稱為布拉維法則。
晶體是怎麼形成的
9樓:興堅成後文
晶體是原子規則排列形成的物質。晶體的形成需要比較嚴格的條件。自然狀態下,比如地球上形成的天然晶體,都是在相對穩定的溫度、壓強條件下形成的。人工晶體,是在晶體爐中緩慢生長形成的。
一般情況下,小的晶體比大塊的晶體形成條件寬鬆,所以無論是自然條件,還是人工條件,小塊晶體容易得到,大塊的就困難了。
古人對於某種晶體的形成過程和條件,也有過怎樣的記載?
10樓:漫閱科技
停留在對幾何外形的觀察和記載,當
然還是對結晶體的初步研究。令人驚異的是,古人對於某版種晶體的形成過程和
權條件,也有過記載,這是煉丹家的成績。唐代初年的著作《黃帝九鼎神丹經訣》裡,記載用樸硝(即硫酸鈉na2so4)與硝石(即硝酸鉀kno3)製取硫酸鉀(k2so4)晶體時說,把樸硝和硝石搗細混和在一起,用熱水淋汁(就是取得濃的水溶液),待澄清後,再以溫水煮,待它半冷時倒入水盆中,盆外用冷水冷卻,經過一夜就有硫酸鉀出現,它「狀如白色」,「大小皆有稜角起」,就是一種結晶體。這一段文字是製作晶體實驗的忠實記錄。
此外,南宋程大昌《演繁露》記載食鹽的生長過程也十分精彩。他說:「鹽已成滷水,暴烈日中,即成方印,潔白可愛,初小漸大,或數十印累累相連。
」這裡指出了鹽在水中含量超過溶解度,晶體逐步生長,由小到大,始終是立方體。描寫是十分準確、深入的。
當然,晶體學的研究是20世紀才發展起來的學科,我們的祖先能如此細緻深入地觀察,並發現其形狀規律,已屬難得,且能研究它的生長過程,尤稱珍貴。
晶體為什麼那麼漂亮!!!! 是如何形成的???????????
自發晶體形成過程?
11樓:天空約定
晶體的自範性是指:在適宜的條件下,晶體能夠自發地呈現封閉的規則和凸面體外形的性質。晶體自範性的本質:
是晶體中粒子微觀空間裡呈現週期性的有序排列的巨集觀表象。 晶體自範性的條件是:生長速率適當。
熔化了的晶體再凝固是晶體還是非晶體?非晶體溶化後在凝固又是否
一切皆有可能,比如二氧化矽,有晶體形態,也有非晶體形態,晶體形態又有多種晶型,火山裡噴發出來的二氧化矽,外部溫度下降過快,是非晶體,內部則溫度下降緩慢,形成晶體。求生活常識選擇題及答案 相傳我國古代能作 掌上舞 的人是 a.楊玉環 b.趙飛燕 c.西施 d.貂蟬 有題目有選項,有答案 有關化學的生活...
關於非晶體熔化的問題,非晶體熔化的條件是什麼特點是什麼
非晶體受熱先變軟,然後在變成液體,但冰沒變軟的過程,44攝氏度不是蠟的熔點,非晶體沒有熔點,如果蠟多了,可能需要的溫度還要高些,並且蠟開始熔化後並不是保持44攝氏度不變,溫度會繼續上公升的。而冰熔化時溫度保持0攝氏度不變,熔化完了才上公升。而蠟不是,在熔化時溫度還會繼續上公升的。雖然我還不是你所說的...
琥珀是怎樣形成的,琥珀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
琥珀屬於沉積作用的產物,主要產於白堊紀或第三紀的砂礫巖 煤層的沉積物中。中國遼寧撫順 河南西峽盛產琥珀。琥珀是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經地質作用掩埋地下,經過很長的地質時期,樹脂失去揮發成分並聚合 固化形成琥珀。它常與煤層相伴而生。琥珀是碳氫化合物,含有琥珀酸和琥珀樹脂,化學成分為c10h16o,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