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論述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點及其帶來的發展機遇

2021-03-22 02:16:09 字數 4907 閱讀 1751

1樓: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乙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

「必須歷史地、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準確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工作會議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市場競爭特點、資源環境約束、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資源配置模式和巨集觀調控方式九個方面進行了深度解析,得出了「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明確判斷。 經濟新常態的具體特徵是什麼?

**經濟工作會議作出權威闡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到新常態,就不會因為當前經濟增速回落、風險抬頭、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而驚慌失措乃至喪失信心,從而能夠積極調整心態、採取措施,逐步適應新常態。

然而,僅僅適應新常態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引領新常態。 「**對經濟工作的領導,突出戰略性。新常態是個動態過程,我們不僅要認識、適應,而且最終要引領。

也就是說,要在注意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注重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夯實中長期發展基礎、增添未來發展新動力。」王軍認為。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內生動力不足、下行壓力較大等突出問題。

在採取措施穩增長、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潛力,增添新的動力。 **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我國存在大量新的增長點,潛力巨大。

發現和培育新的增長點,一是市場要活,二是創新要實,三是政策要寬。 細心的人們會發現,**經濟工作會議在分析闡述經濟發展新常態後提出八個「更加注重」中,有三個更加注重與創新驅動有關,分別是:更加注重加強產權和智財權保護,更加注重加強教育和提公升人力資本素質,更加注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

在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逐步消失、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強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創新驅動能為中國這樣的大國發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斷動力。 放眼環球,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歐洲正在大力推進「工業4.0」,全球新一輪產業革命浪潮風起雲湧。中國如果再走過去發展的老路,不僅無法走出產能嚴重過剩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非但不會縮小,反而會擴大。

「新常態,意味著我們要與舊有發展模式告別,要求我們要加快打造新的驅動力量。以創新驅動推動結構調整,才能引領新常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巨集偉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2樓:嘉芸佛駿琛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啟用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公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乙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公升級,企業兼併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慧型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巨集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巨集觀調控。

總結: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階、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乙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結合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分析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哪些新的發展機遇

3樓:戀勞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啟用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公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乙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公升級,企業兼併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慧型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巨集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巨集觀調控。

總結: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階、分工更複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乙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請闡述什麼是經濟發展新常態,如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4樓:fengwu9天

「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以新常態來判斷當前中國經濟的特徵,並將之上公升到戰略高度,表明**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變化規律的認識更加深刻,正在對巨集觀政策的選擇、行業企業的轉型公升級產生方向性、決定性的重大影響。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經濟的最大特點是速度「**階」、效益「上台階」;新常態下的明顯特徵是增長動力實現轉換,經濟結構實現再平衡。突出表現為:一,生產結構中的農業和製造業比重明顯下降,服務業比重明顯上公升,服務業取代工業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二,需求結構中的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公升,消費成為需求增長的主體;三,收入結構中的企業收入佔比明顯下降,居民收入佔比明顯上公升;四,動力結構中的人力、資源粗放投入明顯下降,技術進步和創新成為決定成敗的「勝負手」。

在這些公升公升降降之中,先進生產力將不斷產生和擴張,落後生產力將不斷萎縮和退出,既能湧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也要使一些行業付出代價、傷筋動骨。

面對新常態,首要的在於搶抓機遇。我們擁有城鎮化的廣闊空間、「四化」融合的巨大動力、消費公升級的龐大市場、技術創新的突飛猛進,還有遠未得到充分發揮的資本潛力、勞動力潛力、土地潛力等等。讓這些潛力源源不斷地煥發出來,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紅利」贏得「人才紅利」、「創新紅利」的新機遇

經濟新常態對我國經濟發展將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常態定位我國經濟發展大邏輯 經過改革開放35年的飛速前進,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乙個全新的階段。雖然中國經濟的基本面和戰略機遇期沒有改變,但確實進入了增速放緩 結構調整 動力轉換的新常態。再追求高速度 依賴強刺激,顯然不合時宜,還會耽誤未來發展機遇。必須歷史地 辯證地認識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

當前和今後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

當前和今後乙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主專要屬在供給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蘊含的哲...

我國經濟發展歷程,建國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

人生啟示 回顧經濟發展歷程,我們有哪些優勢?看完自豪 建國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 9點說史 從我國建國到現在半個多 世紀以來,我國的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即從建國初到1978年的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我們可以把它稱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時期 第二個階段是從1978年的改革開放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