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慾望是痛苦的根源.您所說的樂趣,從本質叫做壞苦,因為不久住的原因,再次造新的苦因的緣故.
佛教的常樂我淨之真常,極樂,真我,寂靜.通過對惑 業 苦三鏈條採取斷惑,消業,滅苦的原理,用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煩惱焰)的修行,最後達到真正的寂靜快樂.
人生的意義從人之本來說,是做好乙個人的本分,比如孝順,慈愛,誠信,既然是人,就要做到人的標準,否則乙個人的身子,卻是禽獸的瓤,那是很可惜的.從更積極的層次來說,通過學佛修行,逐漸覺悟,了知一切法無我,知世間一切不離因果,則事事隨緣,事事檢點自心,事事盡自己的本分,那麼漸漸的福慧崇隆,達到覺悟,然後隨緣度眾利生.
2樓:貞勝一明
這個慾望要分開來看,對於財物,美色,名聲,食物,睡眠的慾望,雖然暫時感覺快樂,但是終究是虛妄的,因為他要壞滅,轉化為將來的痛苦。
佛教是教育,他教人離苦得樂。怎麼離苦得樂呢,那就要破迷開悟,開智慧型。
知道那些能幹,那些不能幹。
至於對於真理的追求和渴仰,我們可以換乙個辭,褒義詞,因為慾望是乙個貶義詞。慾望是我們墮落的原因,是受苦障礙艱吝的根源。所以慾望要少一點,人生更自在一點。
多欲為苦,少欲為樂。
老子:咎莫大於欲得,罪莫大於可欲。自足乃能常樂。
菩薩避欲,如避火炕。
助人為樂,施與比接受快樂。
懺悔是消除過去所作罪障的最基本方法。懺,就是悔過,反省,道歉;悔就是後不再造,不二過,即不再犯同樣的錯。幹了錯事,首先是懺悔,然後是補救,洗心革面。
罪從心造,懺從心除。懺悔的本質就是以後不犯同樣的過錯,口頭的懺悔沒有用,要落實在心理和行為的改過遷善上。
阿彌陀佛,末學奉上,祝能進步。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切眾生從無始久遠以來,就錯誤地認為物質的色身是自己,迷失了自己本有的真心,被外物所左右,在萬物現象之中,而有大小方圓等不同的觀念,如果不被萬物現象所迷惑,心能轉物,那就與佛相同了,圓滿妙明的身心,當下就是寂然不動的道場,那怕是一根毛髮的末端,也能夠包含攝受十方所有的國土。
4樓:宗陽子
人如果有這5種慾望,就會陷在輪迴中不得脫身:財,色,名,食,睡。這5欲是使人迷惑、墮落、造作惡業的根本原因啊。
您如果看過佛所說的「苦、集、滅、道」四聖諦,就不會覺得人生有什麼快樂了。也不會覺得應該追求人世間虛無縹緲的快樂來麻醉自己。求知慾,是可以有的。
5樓:
1、因為慾望是沒有窮盡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是痛苦,所以說有慾望就有痛苦,
所以古人就講:少欲知足,知足常樂。
所以說:慾望是痛苦的根,知足是快樂之本。
2、從佛教來看,知識和智慧型是不一樣的,知識是從外面學來的,知識是有侷限的。
智慧型是從自性般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六祖惠能大師證道是講:何其自性?
本自清靜;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
本不動搖;何其自性?能生萬法。
3、淨空法師講:佛教的懺悔是「不二過」,就是後不再造,這是真懺悔。千萬不要在佛菩薩面前一遍又一遍的懺悔,懺悔一遍就是再造一遍罪業,這樣永遠也懺不淨。一定要徹底的放下才行!
阿彌陀佛!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問題其實有點複雜,我簡單地說一下,個人見解,不一定正確。
佛教沒說不要有慾望,只是說貪嗔痴三毒,表現出來就是殺盜淫的意行。譬如菩薩八風不動,唯慈悲能動。四巨集願裡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勤學五明能方便度眾生。
至於「沒有慾望,那麼人生是不是缺少很多樂趣?」用z大的話說就是凡人的智慧型了,慾望帶來的快樂粗而淺,而且苦樂相因,那種樂不過帶來六道苦因,為有漏之樂。世尊用三法印或四法印來告訴我們涅槃清淨。
於佛教來說,小乘認為人生意義在於了脫生死,不墮輪迴。菩薩認為自利利他,破妄顯真。但最終還得自覺覺他,見性成佛。
懺悔有淨土參,地藏參,三昧水懺等等懺法,但都不離真誠心。還要知道罪從心生,還從心滅。心滅罪亡才是真正地懺悔。
7樓:匿名使用者
什麼事慾望,就是貪欲和希望。超出正常生活範圍需要的限度,或者說慾望往往是個人能力達不到,不是正常手段能夠得到的,比如一些**腐敗分子就是慾望心太強造成的。什麼是人生意義,很難有統一正確的定論,應該因人而異,由於人生活的理念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其意義就不同。
僅供參考。
8樓:佛崽
真空無自我·依靠全宇宙·懂了麼·詳細q哦
9樓:常樂的情結
將心比心,比如您10歲的孩子現在非常痴迷玩電子遊戲、或沉溺網路,對您的勸導猶如您對佛法的偏見。慾望有無窮盡的根本特性,無窮盡導致無滿足狀態,而痛苦就是不滿足的代名詞,痛苦的**是因我、法二執, 有我執公升起直覺的實在感導致身、口、意的種種造作,造作的業力幻起生死聚散的六道輪迴。佛教講放下,知足只能**痛苦表症(不滿足),佛法的以戒為師,自淨其意,可以對治苦的根(出離、斷除因貪嗔痴而生的種種慾望)。
何以故?欲是執著之根,欲是煩惱之母。
10樓:匿名使用者
哥們,別聽貞勝一明的,我咋看他有點像耶穌的味道呢,佛教的教義豈是兩三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佛在心中。去聆聽心的聲音吧。
佛教認為人生的意義是什麼?
11樓:蕭2俠
一切隨緣,與人無爭,與人方便,但求此生立德,身後西歸~~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講到人生的價值,有四句話可能是大家都在念的。這四句話看起來目標高遠,只要一點點地去落實,人生就非常有意義。這四句話就是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我想人生最高的價值,再沒有能夠超越得了這四句話的。這四句話可以是很高遠,也可以是很實在。可以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每一件小事都可以用這四句話的精神去檢驗。
13樓:掰苞公尺
有規矩 有道德的生活 活的明明白白 一切隨緣 不要太執著所謂的意義
14樓:匿名使用者
早死早超生``` 南無那個啥
15樓:匿名使用者
人生的意義就是聽聞佛經而修行。
其它的一切事情都比不過聽聞佛經。。。
這是初級
最後達到,領悟人生、克服萬難、成就佛理、普度眾生
佛教說都是一切都是幻象,一切都是人的執念, 那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意義?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16樓:匿名使用者
錯誤理解佛教的思想,就落於空虛一面了。五蘊無常、諸法無我,這些所推導出的「空相」,說的是事的外相,而不是說各種事理、各種法的無意義。所謂空,是指不要執著於事相、不執著於結果,不是說放棄行動。
承認世間的變換和人事物的生老病死、成住壞滅,而後把握好自己的行為去度過和解脫,這就是修行的意義。
不要以為一切都沒有必要去努力、沒有必要去認真。雖然一切是變異之中,但這是在告訴我們不要對外界的權力、財富、生命等物質的生活過於執著。執著,在佛法中指的是對外界事物的錯誤迷戀和貪取,所以實際上是用「妄執」這個詞,即錯誤的執著。
佛法在學習和工作中也是強調「精進」的,即努力、認真、踏實。如對於思想的進步、佛法的修行、道德的完善等等,都需要我們刻苦、認真、有信心和恆心。所以,佛法的不執著不是要我們做事稀鬆,而是要我們知道什麼是「妄」,什麼是「實」。
該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該盡的義務一定要盡責,不懈怠、不迷惑、不固執。要我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錯誤的執著,
其次,人對自己應該有責任有要求。根據佛法因果觀和緣起觀,乙個人當下的行為決定了他未來的命運趨勢。一切未來都是自我造就,自我承擔,現在不付出努力,未來就沒有好的收穫。
現在沒有正確的方向和目標,未來就沒有穩定的道路。佛法不異世間法,學習並信仰佛法不是以放棄今生、祈求來世的極樂世界為目的,而是要在今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思維見解,如理如法的完成今生的各種責任義務,獲得智慧型和解脫。做好這些人生工作,就是真實的修行。
17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這個意思。你所問我理解是一切都是虛無的,但是可知虛無與空是不同,虛無是不存在的連本質也沒有,空是對於肉眼,見識等為空相但並不代表它是沒有的不存在的。然後你問「人生還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同樣佛陀也不會回答這類問題,因為這是假定很久以前就有乙個人或神給出了乙個「人生目的」,遵守了可得什麼,不遵守不可得什麼。
但佛陀並不認同「有神論」,可從佛教四法印參考,佛陀只是要人們修持自身時在任何二元對立中保持中道,即不偏不倚,不在法律道德與人性良知中執任何一邊,這樣才能留心觀察,身心踐悟,所以也有佛陀曾說過要信眾不可全信他的話,要自己去實踐他這個老師說過的法與道,因為這是他的實踐,你有用就用,沒用就忘了吧。
然後我再從另乙個層面幫你解答「人生還有什麼意義」這類煩惱。當你吃乙個橘子的時候,如果你的心不在這個橘子,它的皮皺,掰開後的果香,那絲絲橘絡,掰出一片果肉有看到過那一粒粒果肉嗎,咬下去時果汁是有多甜,或是酸掉牙?然後用這種覺知吃完整個橘子,那也就像過完了整個人生。
但如果你吃橘子想著人生,想著美麗的姑娘,想著過去的幸福、現在的痛苦、未來的迷茫,那「人生」這個「橘子」對我們來說就不真實,同樣,吃「人生」這個「橘子」的我們也不真實。佛陀就是乙個好好吃完了橘子的人然後回來告訴並幫助我們怎麼吃橘子,就是我們所說佛陀登上了彼岸,然後又回來,做了乙隻大船幫助人們登上彼岸。登上彼岸,就是佛教個人的修行目的,即涅槃寂靜,是小乘佛教教義。
回來做大船帶人們度過去,是中國為代表的佛教的修行目的,即修菩薩道,是大乘佛教教義。
我自己本身就是修持小乘,一心一意專注「吃橘子」,所以不會想我的人生目的,確也曾想過,那是我以前未解脫煩惱成性時。而我本身是一名教師,與職業影響我發了菩薩願,每天都在依六波羅蜜,幫孩子解知識的問題,解煩惱的問題,解無明緣起的問題。一心一意專注幫大家知道如何「吃橘子」,可也從來沒想過這樣的目的,我就好好的,認認真真的做下去就行。
兩者當中收穫的喜樂自在都很讓我的生命變的真實。
希望可解你疑惑。
18樓:宗陽子
師兄!佛說空,是因為一切都無自性,所以空。但是又有一切幻象,故又不空。
說空則偏空,會進入斷滅空而一片死寂。說有則會著有,貪戀不捨,不得解脫。所以說空與有皆不對,而是空而不空,不貪一切,但又不廢一切,這就是「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如果一片空寂,成佛何用?所以空是體,但是對於一切法相,也不拋棄,如此才是中道。不修行,則被業力牽引,輪迴不已,不得自由。
修行,則不被業力縛,而能於世間遊戲自在,普度眾生。
19樓:匿名使用者
你沒有看過**《尋秦記》?
主角項少龍曾用乙個故事比喻了人生的意義,我覺的比較貼切,大意是: 有人在沙漠裡又渴又累,後面又有野狼追,這時又忽然發現前面有口井,大喜跳入,發現是口枯井,下面滿是毒蛇,這時一急抓住了一條騰,抬頭一看,又有老鼠馬上要咬斷騰,能後又發現一滴蜜,mlgb那滴蜜就是人生的意義。
佛教沒有慾望是不是抹殺掉自己的慾望
額,這個我能說慾望只是。身體的嘛。有時候還是一種情感上的。什麼鬼大徹大悟,什麼鬼佛教可以抹除慾望。我根本就不信。是大智慧型,大慈悲 大智慧型不執著,大慈悲不為己 是放下,不是抹殺 佛教是讓人不能接受慾望的嗎 佛教是讓人明白慾望的真相及來龍去脈。通過學習可以知道慾望是怎麼產生的,怎麼變化的,又是怎麼結...
我問男朋友是不是不要我了,他說哪那麼多廢話,待著得了,是什麼意思
讓你安心的等著他,他沒有不愛你的意思。其實,你從他對你的態度上可以感覺得出來,他愛不愛你,就看他對你是不是真心的付出。可以不去問他愛不愛你 從談話中可以理解他是愛你的,希望你不要胡思亂想,他也許這段時間工作很忙,壓力很大,沒有太多時間聯絡你,沒有和你耳鬢廝磨,他覺得你們的感情已經水到渠成,不需要每天...
不要把自己說的那麼厲害因為不是面試,平時低調一點最好對吧
不要把自己說的那麼厲害因為不是面試,平時低掉一點最好是吧?話說低掉做人高掉做事。話是這樣說但生活有時候還是得該高掉就高掉,關鍵是得有高掉的本錢,什麼事要拿好過度,不能把自己壓得太低這樣即便你有能耐別人也會騎到你頭上來,這就是人性。是的,要是實力很強,低不低調,實力都不允許。低調一點讓人舒服一些。高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