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的白髮欺人化用了唐代詩人的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021-03-23 00:45:00 字數 5703 閱讀 5897

1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詞分為上下兩部分,表達了兩種不同的感情。分開來講,上片主要表達了作者建功立業,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下片則主要表達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之情。

破陣子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2樓:小白家裡小白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整首詞抒發了作者想要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卻已年老體邁,壯志未酬、心中憤懣不平的思想感情。

原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宋代: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釋義:醉夢裡挑亮油燈**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

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

可憐已成了白髮人!

3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報國壯志難酬,自由無限感慨與悲憤,令人扼腕浩嘆,催人潸然淚下。

4樓:筆有千秋業

1、《破陣子》是乙個詞牌名,這個詞排名寫的最有激情的當屬辛棄疾的詞;

2、原詞奉上:

破陣子為陳同父賦壯語以寄

辛棄疾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3、回答你的問題:

通過夢境回憶少年時馳騁沙場,表達詞人完成統一大業的崇高理想,殺敵立功的雄心和報國之志;以及壯志難酬而身先老的憂憤與嘆息。

4、深入分析:

前九句寫的酣恣淋漓,正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

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於他的恢復大志難以實現,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規,這決不是一般只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5樓:匿名使用者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眷戀疆場與「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異曲同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用視覺、聽覺寫軍中豪邁的生活)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比喻,寫激烈的戰鬥生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表現忠君報國的愛國情懷和遠大抱負)可憐白發生!

(表現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

【認識詩人】 辛棄疾,南宋愛國詞人。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等,屬豪放派,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了解背景】《破陣子》是一首自抒英雄情懷並用以激勵友人的壯詞。南渡近三十年,辛棄疾夢寐以求的就是渴望能指揮百萬雄師,馳騁疆場,為國建立功業。然而他的美好夙願,直到兩鬢斑白,也沒能實現。

他寄給陳亮的這首詞,正是表達了這種複雜的思想感情。

【詩中言志】既表達了作者忠君報國的愛國情懷和建功立業遠大抱負也表達了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

【名句賞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點秋兵。」這是詞中回憶往昔軍中生活的名句。

首句有兩物──「燈」與「劍」,有兩個動作──「挑」與「看」,而總冠以「醉裡」二字。劍是英雄立功沙場的**,此時「醉裡挑燈」這一「看」,顯示出詞人在刀光劍影中抗金殺敵的願望是多麼迫切啊。「夢回吹角連營」醉中入夢,夢醒猶覺連營號角聲聲在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兩句,從視覺、聽覺兩方面著筆,寫奏樂啖肉的軍營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種豪邁熱烈的氣氛。結句乙個 「沙場秋點兵!」寫得肅穆威嚴,展現出一位豪氣滿懷,軍威赫赫的場面。

壯志難酬 辛棄疾 可憐白發生!

范仲淹 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6樓:靜清心止

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7樓:匿名使用者

賞析一眾所周知,辛棄疾是宋代豪放派詞作家的傑出代表。他的這首《太常引》,運用浪漫主義的藝術手法,通過古代的神話傳說,強烈地表達了自己反對妥協投降、立志收復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從這首詞的內容看,此詞可能是公元2023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蘇南京)任江東安扶司參議官任上所作。

這時作者南歸已整整十二年了。為了收復中原,作者曾多次上書,力主抗金,收復中原。但他的建議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陰暗的政治環境中,詞人只能以詩詞來抒發自己的心願。

  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以寄託自己的理想與情懷。「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

吃了不死之藥飛入月宮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樹。詞人運用這兩則有關月亮的神話傳說,藉以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陰暗的政治現實的矛盾。辛棄疾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己任,但殘酷的現實使他的理想不能實現。

想到功業無成、白髮已多,作者怎能不對著皎潔的月光,迸發出摧心裂肝的一問:「被白髮欺人奈何?」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懷才不遇的內心矛盾。

  詞的下片,作者又運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宮,並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想象更加離奇,更加遠離塵世,但卻更直接、強烈地表現了詞人的現實理想與為實現理想的堅強意志,更鮮明地揭示了詞的主旨。   作者這裡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

因為由被金人統治下的北方南歸的辛棄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懷想被金人統治、壓迫的家鄉人民。進一步說,這首詞還可以理想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徵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這一巨大的意義,是詞人利用神話材料,借助於想象和邏輯推斷所塑造的形象來實現的。

  總之,辛棄疾的這首詞,無論是從它的藝術境界,還是從它的氣象和風格看,他都與運用神話傳說的浪漫主義手法有著密切的聯絡。作者通過超現實的藝術境界,來解決現實的苦悶與實現理想的浪漫主義手法的特點,是一首富於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優秀詞章。[2]

賞析二詠月抒懷,早已成為古今中外詩人筆下永恆的主題。詞中篇什,纏綿悱惻,傷懷念遠,幽情寂寂者多;思與境諧,景與情會,「飄飄有凌雲之氣」(王闓運《湘綺樓詞選》評張孝祥《念奴嬌·過洞庭》詞語)者少。而像辛棄疾這樣情思浩蕩,神馳天外,異彩紛呈,愛國壯志隱含其中者,尤不多見,宜乎陳廷焯稱其為「詞中之龍也」(《白雨齋詞話》卷一)。

  據詞題知作於淳熙元年中秋夜,時稼軒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治所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呂叔潛字虯,餘無可考,似為作者聲氣相應的朋友。破題寫中秋的圓月皎潔,似金波,似飛鏡。

「轉」而「磨」,既見其公升起之動勢,復見其明光耀眼,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指月光。《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

「月穆穆以金波」。顏師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蘇軾《洞仙歌》詞:「金波淡,玉繩低轉」。「飛鏡」,飛天之明鏡,指月亮。

甘子布《光賦》:「銀河波曀,金颸送清,孤圓上魄,飛鏡流明」。李白《把酒問月》詩: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因明月而思及姮娥,遂有一問:「被白髮、欺人奈何?

」「姮娥」,即嫦娥,傳說中的月中仙女。《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

高誘注說,她後來「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白髮欺人,壯志難酬,正是稼軒此時心情的寫照。他南來至今已十二年。

初,始終堅持投降路線的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其族侄趙昚(孝宗),一時之間,南宋朝野瀰漫著準備抗戰的氣氛。但經「符離之敗」,「隆興和議」,事實證明趙昚也是畏敵如虎的投降派。2023年(乾道元年),稼軒上趙昚《美芹十論》;2023年(乾道六年),上宰相虞允文《九議》,七年之內,連同另兩篇,四次奏議,慷慨激昂,反覆陳說恢復之事,但始終冷落一旁,未被採納。

寫於同年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詞云:「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所以這「問姮娥」是含有無限淒涼意的。雖用薛化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揹我堂堂去,白髮欺人故故生」,卻決不是一己之哀愁。   下片陡轉,如高山墜石,不知其來,突變為奮發激揚之音: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豪情勝概,壯志凌雲,大有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三首其三)之勢。此是勉友,亦是自勉。

一結更發奇思異想,把這股「英雄語」(賙濟語)、「英雄之氣」(陳廷焯語)推向高峰:「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杜甫對明月懷念家人雲: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一百五十日夜對月》)。如此「可照見家中人也」。後來他漂泊夔府孤城,離家千里,此時對月,想像又不同:

「斟酌姮娥寡,天寒奈九秋」(《月》)。由於自己的孤寂,想象姮娥也會孤寂。稼軒襟懷高闊,他斫卻婆娑搖曳的桂枝,是為了使潔白、清純的月光,更多地灑向大地、人間!

《酉陽雜俎》稱: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樹創遂合,人姓吳、名剛,西河人,學仙有過,謫令伐樹。詞源自傳說故事,前人詩句,但內蘊豐厚多了。

賙濟《宋四家詞選》眉批謂此詞「所指甚多,不止秦檜一人而已。」夜宴中秋,對客把酒,詞人抒發他的「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只是點到而已。他準確地把握了「詩亦相題而作」(瞿佑《歸田詩話》)的道理,由首至尾未離中秋詠月,只是意在月外,出之於飛騰的想象,使「節序」之作更上一層樓。

唐代詩人杜甫絕句,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40

8樓:海參燉黃瓜

表達了詩人對於「安史之亂」結束的欣喜,以及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轉換,江船的出現,便觸動了他的鄉情。

一、出處

《絕句》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

二、原文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三、釋義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里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擴充套件資料

一、創作背景

這組詩當作於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春。唐肅宗寶應元年(762),成都尹嚴武入朝,蜀中發生動亂,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颱)。

次年安史之亂平定,再過一年,嚴武回到成都再次鎮蜀。杜甫得知這位故人的訊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杜甫的心情特別舒暢,面對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筆,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

二、作品賞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兩個黃鸝在鳴,這就有聲音了。「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乙個行為、乙個行動。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了乙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

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裡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乙個岷山。「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隻。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

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

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

絕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對仗,或者四句前面兩句寫景對仗後面兩句抒情不對仗,或者是前面兩句不對仗後面兩句對仗,那麼現在他這首詩四句都對仗,可以說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寫得非常認真的一首詩。

杜甫有乙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鍊。

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七律,遊 bai子吟,秋du涼葉黃萬重山,西風枯草人zhi愁悵,dao遊子他鄉天涯立,群內雁聲聲斷人腸。張容巨集林 涼涼的秋意,和遠處萬山的黃葉,近處的枯草和西風,蕭條敗落的秋意,讓流落天涯的他,倍感孤獨和淒涼,這時,南飛的大雁,聲聲催人腸斷,勾起了遊子無限的鄉思和秋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賣...

唐代杜牧的《江南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茆楊氏歷琬 江南春 杜牧 唐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詩人以極具概括性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生動形象而又有氣魄的江南春畫卷,表達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的思想感情。江南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紅妝初晴 江南春 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

《飲酒》中有哪些意象,表達了詩人的怎樣的思想感情

孤寂,今朝有酒今朝醉 詠史 和 飲酒 中有哪些意象,表達了詩人的怎樣的思想感情?5 孩子,你是復興的吧,網上問答案不是好習慣,當心被彭釗發現 示兒 一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壯志未酬的遺憾和強烈的愛國之情.飲酒 一詩中詩人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飲酒 五 有哪些意象 詩人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