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藝術價值,《拾穗者》的歷史價值

2021-03-24 08:49:22 字數 4249 閱讀 8090

1樓:五戒之印

《拾穗者》是法國巴比松派畫家讓·弗朗索瓦·公尺勒於2023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現存放在巴黎的奧塞美術館中。該畫描繪了農村秋季收穫後,人們從地里揀拾剩餘麥穗的情景,該畫人物形象造得真實生動,筆法簡潔,色調明快柔和,凝聚著公尺勒對農民生活的深刻感受,是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典型代表作。

公尺勒用這樣個尋常的拾穗動作表現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困苦和農民生活的艱辛,用三個普通的農民婦女,表現出與現實生活中一樣真實的農民在田地裡幹活的場面,因為在公尺勒看來,腳踏實地勞動著的農民形象本身就是美的,公尺勒只是把平凡生活中最能反映人物內心本質的一瞬間定格下來,拾穗雖然是很常見的動作,卻在作者的畫筆下得到了昇華。使富饒的農村豐收景象與農民的辛酸勞動形成了對比,真實地表現了人民生活的艱辛,深刻揭示了背後的階級矛盾。紅、黃、藍三原色在這裡運用得十分巧妙,前景中的安靜和後景中緊張的勞動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又把前景同後景的勞動關係緊密聯絡起來,畫面和諧,如同一曲交響樂。

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表情,但從體態動作和衣著上依然可以分辨她們的年齡和身份。採用了**分割率對畫面進行整體安排,紅頭巾的農婦是整幅畫的**分割點,藍頭巾的農婦是紅頭巾的農婦與畫面左邊邊界的**分割點,而黃色頭巾的農婦又是紅頭巾的農婦與畫面右邊邊界的**分割點。畫面三個主人公均處於畫面的**分割點位置,使使畫面和均衡,體現了公尺勒精心巧妙的構圖設計。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評價公尺勒畫中的三位農婦是法國的三位女神。

2樓:匿名使用者

公尺勒的《拾穗者》藝術價值如同達文西、黃澤金、齊白石等最貴的藝術價值。

《拾穗者》的歷史價值

3樓:匿名使用者

讓·弗朗索瓦·公尺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尤其被廣**國農民所喜愛。他出身於農民世家,幼年時便顯露出繪畫的天才,受到老師的鼓勵而立志學習繪畫。

後來到巴黎從師特拉羅虛學習。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畫一些模仿蒲珊和佛拉貢納的羅可可風格的香豔體繪畫,放在畫店裡**。但是,作為乙個農民的兒子, 他時刻希望著能用自己的畫筆描繪法國農民純樸而勤勞的形象。

2023年,他畫了一幅《簸谷子的女人》,賣了500法郎。他同他的朋友、動物畫家夏爾·雅克商量,用這筆錢到巴比仲去定居。當時,畫家盧梭和狄亞茲已經在那裡安家,公尺勒十分嚮往他們的生活。

於是, 公尺勒毅然邁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步。

2023年7月的乙個晴朗的早晨,他帶著自己的妻子和5個孩子,同夏爾·雅克一起,坐上了一輛笨重的日式釋車,駛向離巴黎90公里的楓丹白露,然後,揹著簡單的行囊,步行來到巴比仲村。這個農民的兒子終於又回到了農村,望著那兒的樹木和田野,他高興地喊著: 「阿,上帝,這裡真美呀!

」他又呼吸到土地的芳香,又聽到了森林的喧嚷,他童年時神往的一切重又呈現在眼前。於是,以盧梭、狄亞紀要普勒、科羅和公尺勒為主要成員的、在歐洲美術史上聲名卓著的「巴比仲畫派」就這樣形成了。此後的27年,是公尺勒一生中創作最為豐富的時期。

許多法國人民家喻戶曉的名畫作品《播種者》( 1850 )、 《牧羊女》 (1852)、《拾穗》 (1857)、 《晚鐘》(1859)、《扶鋤的男子》 (1863)、 《餵食》 (1872)、 《春》 (1873)等等,都是在這裡完成的。他從不虛構畫面的情景,每一幅畫都是從耕耘著、放牧、勞動著、生活著的法國農民的真實生活中來的。

在60年代,公尺勒的作品在法國畫壇引起極大的反響,他的作品一次次地被拒絕。直到2023年,公尺勒在巴黎博覽會上獲得了社會的第一次承認,人們逐漸認識了公尺勒藝術的真正價值。 他的一生,物質生活極為不幸,有時甚至幾幅作品僅換得一雙小孩子的鞋。

而他死後,法國為購回《晚鐘》一畫,竟花了80多萬法郎。

天才和不幸往往在人的命運中伴生。2023年12月22日,畫家在巴比松逝世。

如同盧梭、科羅等風景畫家發現了平凡的自然界的詩情畫意一般,公尺勒也發現了平凡的勞動者的詩情畫意。不過,他筆下的農夫並不是天國中的亞當和夏娃,他們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衣衫檻樓,肌膚黝黑,佝樓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便是公尺勒的美學,這便是公尺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讚美歌頌的法蘭西農民的形象。正如羅曼·羅蘭所言「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養育這偉大的民族,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

試述公尺勒的《拾穗者》的時代背景、作品內容、藝術特色及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黑熱病在巴黎氾濫。為了躲避瘟疫,公尺勒攜家遷居到了巴黎郊區楓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巴比松村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樸實的民風極大**撼了公尺勒。

從此,他在這裡過上了早出晚歸的農夫生活,但是他並沒有因此放棄他熱愛的繪畫。每天晚上回到家裡,他都會在昏黃的燈光下創作。也正是此時,農民開始走進他的畫面,他也因此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題材。

後來,他說:「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我來說都是最合適的。」《拾穗者》就是在巴比松生活這一時期的作品。

公尺勒創作《拾穗者》緣由是什麼?

藝術的認識本質是什麼?並用作品論證

5樓:宇竹豐

1,藝術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實際上就是對社會生活、對世界的一種認識。

2、藝術用形象反映世界

藝術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根本不同,最基本的一點是具體可感的形象性。

(一)形象性是藝術的基本特徵

藝術形象有三大特徵:具體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藝術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

感性與理性的統一,是藝術形象的乙個重要特徵。

(三)藝術形象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藝術的本質是情感傳達的觀點,儘管不排斥藝術的寫實方法,但能否成為藝術則與能否有效地傳達了人類的情感相關聯.曾經在我國藝術理論中佔據主流地位的藝術本質觀"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則在相關政治觀念的影響下,成為藝術創作中表現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指導思想,並且在這種藝術觀的建構過程中,對中外藝術史上一切關於藝術本質的觀念,進行了重新的解讀、吸收、批判和改造.

尼采是從美學問題開始他的哲學活動。在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尼採用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的象徵來說明藝術的起源、藝術的本質和功用,乃至人生的意義等等,它們成為尼采全部美學和哲學的前提

法國19世紀畫家公尺勒的代表作《拾穗者》,另一幅則是當時上海英美菸草公司的商業廣告畫月份牌《時裝美女》。雖然這幅時裝美女畫畫得很細,在色彩和線條上頗費了些工夫,但這幅畫只是乙個廣告,簡直不能標作藝術品。而公尺勒的《拾穗者》整個色調是柔和的,構圖是平穩的,沒有任何刺激視覺的色彩和動態,圖中三個彎腰拾穗的農婦正在緊張地勞動,整個畫面樸實、自然,

6樓:匿名使用者

藝術本質是精神和物質、熟悉和實踐、再次和表現、理性

和感性、抽形和形象的高度統一.在當代的現實世界裡,是中西方藝術本質論的高度統一.

談起藝術本質,我們有必要對中西方藝術本質論做個簡單比較.中西藝術本質論雖然各有各的特徵,都各自有理論支撐,但其熟悉起點上是相同的或者是一致的,這一點上人們已經得到了共識.

在 中國 藝術詞中的「藝」字,其本意有三個摘要:技藝、技術、種植.而在中國古代,對「藝」的解釋即指種植之意,指農業生產技術,「術」其意是指技術,所以,中國古代「藝術」一詞實指技術或技藝.

在西方,「藝術」一詞,源於古拉丁語中的「ais」,類似希臘話中的「技藝」,也都相當於技術或技藝之意.這些得到的共識經驗告訴我們,中西方藝術本質論有乙個共同的熟悉發生的物質前提,這就是人類對世界的藝術把握方式產生於人類對世界的生產勞動實踐的把握方式.在原始時代,人類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把握方式中,其根本是對生產勞動實踐的把握,並且以各種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其中舞蹈就是人類原始社會對藝術把握的一種活動,也是人類原始生產勞動的一種活動.

在這種物質前提下,即藝術是對社會生產活動實踐的把握,不管是中國的藝術本質論,還是西方藝術的本質論,藝術本質的體現被概括為物質實踐的技術和技藝,是理所當然的事了.這種樸實的藝術本質論,是人類生產勞動活動的結果,是人們通過勞動實踐而反映出來的,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藝術本質是一種活動,是一種實踐的活動.

當中西方藝術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歷史 的變遷,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的影響,作為共同起點熟悉的藝術本質實踐論也發生了變化,中西藝術本質論也因諸多因素分道揚鑣、,產生了各自的熟悉過程.在西方,古希臘聞名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就把藝術本質看作人類摹仿 自然 的一種活動,在他的理論箸作《著作殘篇》中曾對藝術這樣分析到摘要:「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作禽獸的小學生,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鳴學會了唱歌」.

在他的《詩學》中對藝術本質也這樣的描繪摘要:「一般說來,詩的起源彷彿有兩個原因,都是出於天性.人從孩提的時候起有摹仿的本能.

(人和禽獸的分別之一,就是在於人最善於摹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摹仿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