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2021-03-27 15:27:46 字數 5074 閱讀 4930

1樓:玄燁煙雨

少不讀《水滸》是說《水滸》中打打殺殺的場面太多,年輕人閱讀此類書籍多了,容易在遇到問題時喜歡通過暴力進行解決。老不讀《三國》中《三國》的計策太多,年齡大了看此類書籍容易在以後的生活中使用一些計謀,也就是耍心眼。這句話有道理,但僅限於這幾本書,而不是所有的書籍。

2樓:歷史天天見

少年看水滸傳,你確定不會怒拍桌子,然後背上自家大菜刀上山落草為寇嗎?老年人讀三國呃沒什麼意義了,根本沒法實現的豪言壯志,也沒有啥用了。當然了,我覺得只要三觀正,想看什麼都可以看,不會有那麼多人傻的上山當強盜,老年人也不至於被三國的陰謀陽謀氣個半死。

3樓:萵筍愛蘑菇

常常有人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這是因為水滸傳太過血腥,太過義氣,年輕人看了之後往往衝動氣血上頭,往往做錯事。而年齡大的人往往已經很聰明了,閱歷非常豐富,如果這時候在看三國,往往會變得非常奸詐狡猾,城府變得更深了。

所以看書也是分年齡段的。

4樓:活寶范振

少不讀水滸,意思是水滸中有一種革命熱血的精神,少時的人心中都會有一股熱血存在而水滸確實內容太過於剛勁正好迎合了少時人的心理,會造成社會一些不必要的事件發生,老不讀三國說的是三國當中被謀劃計策太多,老年人本勞累了一輩子本該在家中頤養天年但是恐怕讀一些彎彎繞繞的東西或許會造成老年人生活上的困擾。

5樓:匿名使用者

有道理。因為《水滸》裡面大多是那種打打殺殺的場景,過於暴力,過於血腥,而且還有孫二娘開店賣人肉包子的描寫,這對於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少年來說是不好的教材,容易誤導青少年。《三國》講的是魏蜀吳三國各個謀臣志士施展才華報復,建功立業的故事,這對於已經進入花甲之年的老人來說對人生的指導意義不大,反而會徒增傷悲。

6樓:愛歷史的追夢人

孔子曾經在《論語》裡說過這樣一段話,「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這就說明人在年少的時候火氣旺盛,容易衝動,水滸裡邊都是打鬥場景,基本都是反抗的,所以讀了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而等到老年時期要修身養性,不適宜去讀一些講計謀的**,類似三國這樣的,我想大概是出於這樣的考慮,所以才會流傳這樣一句話吧!

7樓:葉梓葉青

我覺得這就是大家的一種比喻,可能水滸裡面可能會有一些少年綠林好漢,意氣風發的江湖氣息,年輕人看來可能是會對他們的心靈的乙個形成過程會有一定的不好的影響。老不讀三國是因為這裡面有太多的計謀和心機,人老了,我就覺得這些東西還是少看一點點。

8樓:匿名使用者

在深刻的意義上講,看書是有著年齡限制的。第一在少年時代看《水滸》,這個時候正是年少氣盛的時候(也即是叛逆期),看完《水滸》便心生俠義之情到處生事。第二在步入老年時代看《三國》,這部書充滿了人生奸詐和權謀之術,所以當乙個老年人看《三國》的時候便會感覺到其中年時代的無奈而生氣。

9樓:匿名使用者

聽到老師告訴你答案,原來如此!

10樓:餘量不足

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因為《水滸》裡的很多場景都是打鬥,有的比較血腥,而且裡面有時有種隨便殺人的感覺,少年看多了不好。《三國演義》呢,裡面都是權謀,各種陽謀陰謀,要是老了去看的話,怕弄出一些么蛾子。

11樓:無崖子浪逍遙

乙個人年輕的時候不讀水滸傳主要是有原因的,因為水滸傳的時候他太講義氣了,有很多年輕人他們在這個年輕的時候也會特別講義氣,而且還會有很多打打殺殺這種血腥的場面,所以就不希望那些孩子去看這些,誤導性的故事的呀。

為什麼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12樓:不曾明了

少不讀水滸

原因一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看了《水滸》學裡面的英雄好內漢,形成不良容的習性,所以少不讀水滸。

原因二因為《水滸》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難,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

老不讀三國

原因一「老讀《三國》是為賊」,「賊」,奸詐之義。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

原因二「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

原因三「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徒增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

13樓:大凱撒彼德

「少不讀水來滸」主要是指《自

水滸傳》中有太多兄弟義bai氣的du

故事,而這些英雄們的zhi

豪情壯dao

志,有時候也不分對錯,以及可能傷及無辜的人,青少年的思想還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很容易讓他產生悔恨一生的衝動,而「年少輕狂」這個詞,恰好說明年輕人比較容易衝動,所以少年時如果過深去讀《水滸傳》,會激發年輕人的血性,或許會做出衝動的事情來。那樣對社會就有害了。

至於「老不讀三國」則是因為《三國演義》中,曹孫劉三方之間勾心鬥角的故事,不是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而是為了自己的稱王稱霸,爭奪地盤彼此之間用詭計,然後就是為了害死誰誰用陰謀,這種詭異的欺詐中,令人陷入一種陰謀的沉淪,尤其是老人家應該頤養天年,不應該再去研究這些陰謀詭計了,恐怕對身體不好。

14樓:匿名使用者

聽到老師告訴你答案,原來如此!

為什麼人們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15樓:冷眼觀娛樂圈

一、少不看水滸的原因:

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而《水滸》呢,又專以攻城破獄為能事,以打家劫舍為豪舉,如果年輕人看了《水滸》,領悟了其中津津樂道的「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那一套,碰了鎮關西就打,遇了壞人就殺,那還不天下大亂?安定團結的**面還要不要?雖然也有偉人說過「天下大亂,形勢大好」,可那前提是「亂了別人,好了自己」,如果亂的就是自己、好的又是別人,那還是不亂的為好——此所謂「少不讀水滸」。

二、老不讀《三國》的原因:

1、「老讀《三國》是為賊」。「賊」,**詐之義。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

2、「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曾幾何時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老驥伏櫪、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

三、名著簡介:

1、《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聚義,以及聚義之後接受招安、四處征戰的故事。

《水滸傳》也是漢語文學中最具備史詩特徵的作品之一。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之一。版本眾多,流傳極廣,膾炙人口,對中國乃至東亞的敘事文學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

2、《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漢、魏、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16樓:爆兒███2b橉

《水滸傳》裡的各路英雄豪

傑大多是以一幅俠肝義膽的面目出現,雖然「路見不平一聲吼」的豪爽總是讓人覺得痛快大氣,可惜仔細一看卻發現,倒在好漢們刀下們的**汙吏和惡霸地痞固然不少,可是好漢們濫殺無辜的場面也不乏見。例如武松在「血濺鴛鴦樓」一節雖然一怒之下殺掉幾個謀他性命的仇家,但捎帶也殺了好幾個無辜百姓和貧苦良民。並且在殺完人以後在牆上用蘸鮮血寫幾個血淋淋的大字「殺人者打虎武松」。

也許當豪傑不殺兩個人顯得有些沒有底氣,但是殺人到了如此不看青紅皂白之地步,的確讓人覺得有不寒而慄之感!如果在生活中,我們遇到這樣的「好漢」,你敢瀟灑地和他高談闊論一番「該出手時就出手」麼?「少不讀水滸」是中國人的一句俗語。

其中重要的涵義便在於冷靜地意識到水滸中的各路豪傑固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讓人快意,然而打家劫舍的行徑畢竟不為社會所容。小孩子如果從小看水滸入迷,舞刀弄槍倒也罷了,如果發展到有那麼一天發展到拿某人腦袋來祭刀,豈不危哉! 水滸中的一百零八位好漢們,正因為殺人的殺人,搶劫的搶劫,欠帳太多,無法在太平社會裡立足,於是只好「逼上梁山"。

高舉"替天行道"的大旗,網路一群嘍囉,成天幹著劫富濟貧的所謂義舉。其實水滸故事還有乙個名字叫做《蕩寇志》的**,是從反面對這些好漢加以抨擊的,用統治者和良民的視野來評價那些好漢們。不管怎麼樣,「少不讀水滸」說明了老百姓和普通讀者的願望無非是希望少年們不要去學那些好漢們的各種壯舉,最後依然被招安**不說,起碼不至於混的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這大概是「少不讀水滸」的真義吧。

而「老不讀三國」大概有些抽象了。首先三國故事是被無數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其次三國故事不但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而且在世界其他地區也被奉為經典。

例如日本曾經研發過三國系列的電腦遊戲,被世界各國所購買。三國演義的故事,其實是中國式智慧型的一種集中濃縮。譬如其中的各種權謀、計策,譬如魏、蜀、吳各個軍事集團的發起和結盟。

譬如如何去發現和招攬運用人才,譬如 如何管理和搶占地盤。說穿了,《三國演義》中的各種故事,其實一部是漢朝軍閥混戰和各種人物智慧型進行較量的爭奪史。羅貫中將乙個個名士、政治家、軍事家們經過一番文學的描繪,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現代的管理科學不斷地在研究和採用三國故事中的謀略,我們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熟讀了三國故事而且將其謀略爛熟於心且運用自如並成就了一番事業。也無法計算到底有多少人被別人用同樣的三國計謀將計就計,置於絕地。 當人老了的時候,按照中國人的說法,便是「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的時候了。

人生苦短,世態炎涼,早已是過眼煙雲,最好能一笑置之。 如果真能做到這一點,那便是到了大境界,便是得了大修行,便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便是活的明白。然而這畢竟是一種少數人才可以做到,五十仍在「困惑」,六十仍然憤世嫉俗的人大有人在。

正因為是這樣,人們便嚮往「老不讀三國」。我想,除了告誡人們在年老體衰以後要抱著平常心,要返樸歸真,要活出真道行,不要勞神費力地為那些些事情你死我活地鬥個不停以外,更重要的,或許是對白駒過隙般的匆匆人生之真諦有了淡泊卻深刻的認識,按照我的理解,那或許就是;道通天地,順其自然,自強不息,無欲則剛了。

為什麼俗語說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

金聖嘆先生曾經說過,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為什麼呢?因為水滸教人造反,三國教人謀略。也因為水滸裡多打打殺殺,意氣用事,怕年輕人學壞,三國多杜撰,讀過正史的人覺得誇張太過。三國演義中,劉備的eq比較高,明明是個無賴,卻有關羽和張飛願捨命追隨,三顧茅廬就收買了諸葛孔明的一生,致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近...

古人有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的說法,談談你對這句話的認識

老讀 三國 是為賊 賊 奸詐之義。深諳世故的人讀 三國 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 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 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又因上了年紀的人讀 三國 常常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 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少年血氣方剛 易於衝動,看了 水滸 學裡面的...

為什麼少不看杜甫,老不讀李白

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無疑是兩座永遠無法逾越的高山,詩仙李白,仙風道骨,瀟灑飄逸 詩聖杜甫,悲天憫人,沉鬱消瘦。兩人的詩作風格迥然不同,李白的詩多天馬行空,多彩浪漫,詩仙之稱,實至名歸 杜甫的作品則家國情懷,立足現實,詩聖之號,當之無愧。李白一生衣食無憂,名滿天下,從不會去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