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聯的由來簡介,春聯的來歷 故事

2021-03-30 15:29:31 字數 5332 閱讀 6100

1樓:月似當時

春聯簡介: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亦有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由來:「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

對聯 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孝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2樓:絲絲洛洛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

3樓:書迷書呆

lv.18 推薦於 2016-12-01

春聯簡介: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大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亦有印製的春聯。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4樓:天際的悠揚

春聯的來歷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

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5樓:雨中的e傘

春聯就是古代的桃符,以前避邪用,現在用來增加年味。

春聯的來歷 故事

6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因為它是正月初一,所以它是農曆中一年的開始。每到這時,家人團聚,熱烈慶祝,稱為「過年」。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喜歡寫春聯,貼春聯,用吉祥的語句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願與期盼,因此,春聯就成為了我國節日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了。

春聯的歷史很悠久,它的前身叫做「桃符」。即用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木板,在木板上畫上兩個神像———神荼(tú;)和鬱壘的畫像,釘在大門兩旁,用來驅鬼辟邪,以求吉利。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有位君主叫孟昶(chǎng)。一年除夕時,他心情很好,便讓身邊的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慶話,想掛在自己臥房的門口。當辛寅遜寫完後,孟昶看了不中意,於是提起筆來,親自寫了10個字:

「新年納餘慶, 佳節號長春。」 字雖不多,但這兩句話非常吉利。「餘慶」就是餘福。

意思是新的一年又接受新的福氣。第二句是美好的節日叫做春節,意味著溫暖的春天永駐人間。這10個字不僅對仗工整,而且把「新春佳節」4個字巧妙地嵌在了裡邊。

所以當孟昶寫完,身邊的大臣們都叫好,孟昶自然也很高興。

從這以後,桃符就逐漸演變成對聯,後來桃木又被紅紙所代替。一到春節,家家門上貼著鮮紅耀眼的對聯,喜慶的氣氛自然更濃了。

7樓:匿名使用者

細羽家禽磚後死,粗毛野獸石先生

對聯的來歷

8樓:百度文庫精選

最低0.27元開通文庫會員,檢視完整內

原發布者:仙人指路

下聯:桃園裡屋舍儼然上聯:雪中送炭,貧困子弟

9樓:★淚水飄零

對聯是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它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桃符,即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鬱壘的名字,分別書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於左右門,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持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於桃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 新年納餘慶 嘉節號長春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聯

10樓:檸檬兒肥肥

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對聯出現在三國時代。明洪武年間(1368-2023年),在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地方,出土一尊特大鐵十字架,上鑄有三國時代孫權赤烏年號(238-250年)。在鐵十字架上又鑄有藝術精美的對聯雲:

「四海慶安瀾,鐵柱寶光留十字;萬民懷大澤,金爐香篆藹千秋。」觀其形式與內容,與中國早期**徒有關聯。春節時掛的對聯**聯,辦喜事的對聯叫慶聯。

對聯是利用漢字特徵撰寫的一種民族文體,一般不需要押韻(律詩中的對偶句才需要押韻)。

春聯的來歷

11樓:匿名使用者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乙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上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

下一句的大意是: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和內容都發生了變化,這不僅表現在開始用駢體聯語來替代「神荼」、「鬱壘」,而且還擴充套件了桃符的內涵,不只是避邪驅災,還增加了祈福、祝願的內容。

這就成了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春聯長方形桃木板)。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 孟昶令學士 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 辛寅遜或 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 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古時,在除夕當天或前一天要「設桃梗、鬱壘、葦茭」於門上,《風俗通》雲:「黃帝上古之時,有神荼與鬱壘兄弟二人,效能執鬼。桃梗,梗者更也,歲終更始,受介祉也。

虎者陽物,百獸之長,能擊鷙,性食鬼魅者也。」在門上畫虎或神荼、鬱壘兄弟像,便是貼門神的最初樣式。門神改繪為初唐名將秦瓊、尉遲恭二人。

桃木具有神性,在門上懸「桃梗」驅鬼。「桃梗」後來換成了「桃符」,「桃符」又稱「桃板」,唐代時,在其上寫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五代時,有人在桃板上寫吉祥字句,便成了春聯的前身。自宋代開始,將春聯寫在紙上,貼春聯的時間也改在了大年除夕,此亦相沿成俗。

貼春聯已演化為一種祈福納祥的民俗文化活動。

12樓:念江

春聯——是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期的「桃梗」演變而來的。《淮南子》上說,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

五代後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句:「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了。至於春聯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後,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一副,以綴新年」。以後,春聯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

13樓:世霽邗靜竹

傳說明代

以前習俗

是過年的時候掛「桃符」

就是用桃木做個小

牌子在上面寫

上字掛在

門上以避邪

據說東晉

有個官買了所房子

是王羲之的舊居

王羲之搬走的時候自家的桃符掛們上沒拿走

那個官就想把桃符上寫的字刮掉重新寫個字

結果他刮了三分厚發現字還在

這就是「入木三分」的來歷

扯遠了後來

明朝的時候

朱元璋有次

新年將近的時候微服出巡

在一家飯鋪給人家提了一幅對聯

然後店家覺得好

要寫下來貼門上

然後老朱說那就用紅紙吧

喜慶然後朝中大臣聽說這

事兒就家家戶戶都用紅紙寫

對聯貼門上慶祝

新春後來就流行了

14樓:匿名使用者

春聯亦名「門對」「春貼」,是對聯的一種,因為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乙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後來畫門神像於桃木上,最後簡化為直接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辟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所以,一到大年三十,人們把早已準備好的春聯貼在大門上,辭舊迎新,希望給家中帶來好運。

15樓:匿名使用者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

16樓:深吻話別

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國時,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題寫聯語。

《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不過宋代不同史料對此說法不一,也有說是辛寅遜或孟昶的兒子孟喆所撰。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王安石的詩中就有「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之句。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

正如詩云:「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

春聯的來歷,春聯的來歷 故事

據說五代時的後蜀國國君孟昶是個喜歡標新立異的國君,在公元964年歲尾的除夕,他突發奇想,讓他手下的乙個叫辛寅遜的學士,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作為桃符掛在他的住室的門框上。這兩句話是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 新年享受著先代的遺澤。第二句的大意是 佳節預示著春意常在。由此開始,桃符的形式...

春聯的由來是什麼,春聯的來歷是什麼?

就是年獸的故事,年獸害怕大紅色。春聯的來歷是什麼?春聯,古時有 桃符 門貼 之稱。五代以前,古人過年時多用兩塊桃木板上寫神荼 鬱壘二神名,掛在門的兩旁。相傳,神荼 鬱壘為兄弟倆,都是神人,家住度朔山上的大桃樹下。大桃樹曲蟋三千里,萬鬼 出入於東北的鬼門,由神荼 鬱壘把守。對於惡鬼,他倆就用葦索綁起來...

春聯的來歷,春聯的來歷20字

春聯的 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 宜春 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 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據說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在貼春聯已成風俗,紅色的對聯貼在大門上,房子頓時生輝。春節普天同慶,故除了各家門口要貼春聯外,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