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1,b2,風帶來災害,過多降水造成洪澇,但降水解決乾旱
3,資料精確說明
2樓:匿名使用者
1.cls看清楚是不符合的,颱風眼區最平靜!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3樓:yzwb我愛我家
颱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乙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乙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颱風。
1、颱風
颱風(typhoon),指形成於熱帶或副熱帶26℃以上廣闊海面上的熱帶氣旋。
世界氣象組織定義:中心持續風速在12級至13級(即32.7~41.4m/s)的熱帶氣旋為颱風(typhoon)或颶風(hurricane)。
日本氣象廳定義:中心持續風速118~156km/h(32.8~43.3m/s) 稱之為颱風。
北太平洋西部(赤道以北,國際日期線以西,東經100度以東)地區通常稱其為颱風,而北大西洋及東太平洋地區則普遍稱之為颶風。每年的夏秋季節,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會生成不少名為颱風的猛烈風暴,有的消散於海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是自然災害的一種。
2、颱風源地
颱風源地,指經常發生颱風的海區,全球颱風主要發生於8個海區。其中北半球有北太平洋西部和東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5個海區,而南半球有南太平洋西部、南印度洋西部和東部3個海區。從每年颱風發生數及其佔全球颱風總數的百分率的區域分布圖中可以看到,全球每年平均可發生62個颱風,大洋西部發生的颱風比大洋東部發生的颱風多得多。
其中以西北太平洋海區為最多(佔36%以上),而南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至今尚未發現有颱風生成。西北太平洋颱風的源地又分三個相對集中區:菲律賓以東的洋面、**附近洋面和南海中部。
在南海形成的颱風,對我國華南一帶影響重大。
颱風大多數發生在南、北緯度的5°~20°,尤其是在10°~20°佔到了總數的65%。而在20°以外的較高緯度發生的颱風只佔13%,發生在5°以內赤道附近的颱風極少,但偶爾還是有的,如福建省氣象台就發現1970~1971這兩年中,西北太平洋共有3個颱風發生在5°n以南區域。據近十多年來衛星資料的分析,發展成颱風的擾動雲團,在幾天前即可發現,所以實際上擾動的初始位置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如北大西洋上,以前認為發展成颱風的初始擾動大多數產生在大洋的中部,而有人根據雲圖分析,認為每年有三分之二颱風的擾動起源於非洲大陸。這些擾動一般表現為倒v形或旋渦狀雲型,它們沿東風氣流向西移動,到達北大西洋中部和加勒比海時,便發展成颱風。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颱風的初始擾動位置,也要比以前發現的位置偏東。
3、颱風分類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於26℃以上熱帶洋面上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s)為颱風,按照其強度,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自2023年起,我國採用國際熱帶氣旋名稱和等級劃分標準。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
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
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 ~11 級,(24.5 ~32.6m/s);
颱風(ty-phoon),最大風速12 ~13級,(32.7m/s~41.4m/s);
強颱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m/s~50.9m/s);
超強颱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4樓:陽光光學
颱風的成因,經控制颱風路徑方面結論,分析也是來原太陽地球光學互動形成的。與海洋水面光學關係沒有關係。
5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個:一是比較高的海洋溫度;二是充沛的水汽。颱風常常產生在洋面溫度超過26~27℃(60公尺深度)以上的地區。
在溫度高的海域內,正好碰上了大氣裡發生一些擾動,大量空氣開始往上公升,這時上公升海域的外圍空氣就源源不絕地流入上公升區。又因地球轉動的關係,使流入的空氣像車輪那樣旋轉起來。當上公升空氣膨脹變冷,冷凝成水滴放出熱量,這又助長了低層空氣不斷上公升,使地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便形成了颱風。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符合颱風形成條件的,多在緯度高於5度的熱帶洋面或海面上。上海附近的海面溫度有時也超過27℃,但只是表層海面溫度超過27℃,所以很難提供颱風形成足夠的水汽,上海附近海面通常也就很少有颱風在這裡直接生成,但是,它卻是北上颱風經常經過地方。
6樓:匿名使用者
7樓:匿名使用者
颱風 颱風是產生於熱帶洋面上的一種強烈的熱帶氣旋。颱風經過時常伴隨著大風和暴雨天氣。風向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等壓線和等溫線近似為一組同心圓。中心氣壓最低而氣溫最高。
颱風分級。颱風按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的大小進行分級。過去中國氣象部門將8級至11級風稱為颱風,12級和12級以上的稱為強颱風。
2023年1月1日起,採用國際統一分級方法,近中心最大風力在8級~9級時稱為熱帶風暴,近中心最大風力在 l0級~11級時稱為強熱帶風暴,近中心最大風力在12級或12級以上時稱為颱風。為了敘述簡單,以下仍統稱為颱風。
颱風路徑。颱風路徑大致可分為三類:①西進型颱風自菲律賓以東一直向西移動,經過南海最後在中國海南島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
②登陸型:颱風向西北方向移動,穿過台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登陸,並逐漸減弱為低氣壓。這類颱風對中國的影響最大。
近年來對江蘇影響最大的「9015」和「9711」號兩次颱風,都屬此型別。③拋物線型:颱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當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時,不登陸而轉向東北,向日本附近轉去,路徑呈拋物線形狀。
颱風災害。颱風是一種破壞力很強的災害性天氣系統,但有時也能起到消除乾旱的有益作用。其危害性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大風。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力一般為8級以上。②暴雨。
颱風是最強的暴雨天氣系統之一,在颱風經過的地區,一般能產生150mm~300mm降雨,少數颱風能產生 l000mm以上的特大暴雨。2023年第3號颱風在淮河上游產生的特大暴雨,創造了中國大陸地區暴雨極值,形成了河南「75.8」大洪水。
③風暴潮。一般颱風能使沿岸海水產生增水,江蘇省沿海最大增水可達3m。「9608」和「9711」號颱風增水,使江蘇省沿江沿海出現超歷史的高潮位。
颱風形成後,一般會移出源地並經過發展、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乙個發展成熟的颱風,圓形渦旋半徑一般為5ookm~1000km,高度可達15km~20km,颱風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颱風眼三部分組成。外圍區的風速從外向內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強烈的降水產生在最大風速區,平均寬8km~19km,它與颱風眼之間有環形雲牆;颱風眼位於颱風中心區,最常見的颱風眼呈圓形或橢圓形狀,直徑約10km~70km不等,平均約45km,颱風眼的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幹暖。
颱風編號。中國把進入東經l50度以西、北緯 l0度以北、近中心員大風力大幹8級的熱帶低壓、按每年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這就是我們從廣播、電視裡聽到或看到的「今年第×號颱風(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
8樓:蓋風林映雪
颱風是發生於熱帶海洋上空的一種氣旋。在乙個高水溫的暖熱帶洋面上空,若有乙個弱的熱帶氣旋性系統產生或移來,在合適的環境下,因摩擦作用使氣流產生向弱渦旋內部流動的分量,把高溫洋面上蒸發進入大氣的大量水氣帶到渦旋內部,把高溫高濕空氣輻合到弱渦旋中心,產生上公升和對流運動,釋放潛熱以加熱渦旋中心上空的氣柱,形成暖心。由於渦旋中心變暖,空氣變輕,中心氣壓下降,低渦變強。
當低渦變強,反過來又使低空暖濕空氣向內輻合更強,更多的水汽向中心集中,對流更旺盛,中心變得更暖,中心氣壓更為下降,如此迴圈,直至增強為颱風。
熱帶性低氣壓是發展於熱帶海洋上的低壓系統,在地面天氣圖上是可繪出封閉等壓線的環流,至少有一圈。其英文名稱是tropical
depression,取首位字母簡稱td,在地面天氣圖上只要看到內寫td的環流就是熱帶性低氣壓,經常有好幾個同時存在。熱帶性低氣壓是由許多向上發展強盛的對流性積雨雲所組成,是由熱帶海洋上,空氣不穩定區內發展的雲雨,形成的所謂"熱帶擾動″開始。熱帶海洋上氣溫高、陽光強,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使熱帶海洋上空的空氣既熱又溼,常有白色朵朵如花椰菜般的對流雲形成,並能發展成非常巨大的積雨雲而有陣雨的降落,也就是在氣象衛星雲圖上經常在熱帶海洋上看到的許多白色雲團,稱為"熱帶擾動″。
如熱帶擾動能繼續發展,雲雨範圍擴大,氣壓值降低,風力增強,並可畫出封閉等壓線時,就已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了。熱帶性低氣壓如能繼續發展,衛星雲圖上可看到雲區擴大,同時氣壓降低風力增強,當風力增大到每秒18公尺時,就變成乙個輕度颱風。如以風級表示,一定要達8級風或以上才能算是颱風,要達每秒15公尺或以上即7級風的範圍才是颱風的暴風範圍,所以颱風內一定有強勁風力,再加上由發展龐大可降豪雨的積雨雲組成,因此,颱風範圍內除強風外又有豪雨,都會造成災害。
熱帶性低氣壓是颱風形成過程中的乙個階段,但有了熱帶性低氣壓,並不一定都會增強為颱風,就像不是所有的熱帶擾動都會形成熱帶性低氣壓一樣,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機率可能成為熱帶性低氣壓,也只有約十分之一的機率可能變為輕度颱風。熱帶性低氣壓的風力通常在每秒15公尺左右,並不很強勁,但對流雲可發展到相當強大,而降下大量雨水,故災害以水災為主,並可造成極嚴重水災。此外,要使熱帶擾動能增強為颱風還要其他條件,首先是這片海域為弱的低壓區,周圍的氣流又有向內匯流的作用,才能使雲層容易發展及增強低壓漩渦。
另外,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公升至高空的空氣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公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在垂直方面的風速,高低空間不能相差太大,尤其高空風速不可太強,否則增暖的空氣和伸展至高空的雲層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層及大量的雲層,颱風亦難形成。還有,積雨雲所在的位置,不能太近赤道,一般要在南、北緯5度以上,才有夠大的科氏力〈科氏力大小隨緯度增高而增強〉使氣流形成低氣壓環流。所以颱風要誕生也不容易,必須許多條件配合。
颱風是乙個氣壓很低的低氣壓,氣流以逆時鐘方向向中心旋入〈南半球為順時鐘方向〉,風力從外向內逐漸增強,到中心附近達最強,但中心卻是雲量稀少、風力微弱,就像浴盆放水一樣,水流以漩渦流向中心後從洞口流出,水流愈近中心流速愈快,在中心呈中空現象,颱風亦是如此,中心的中空地區稱為颱風眼。
颱風和北半球氣旋的一些問題,颱風與氣旋是怎麼區別的?
上公升氣流受地偏力影響旋轉,不能馬上匯入中心,在離心力的作用下,外面的空氣不易進入到颱風的中心區內,因此颱風眼區就像由雲牆包圍的孤立的管子。它裡面的空氣幾乎是不旋轉的,風很微弱。這才是根本原因。發展出風眼的颱風氣流是沿眼壁旋轉上公升,然後順時針輻散出去 空氣變冷形成自帶高壓的原因 颱風是氣旋沒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