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2021-03-31 15:58:27 字數 5496 閱讀 5575

1樓:匿名使用者

月已落下,烏鴉仍然在啼叫著,幕色朦朧漫天霜色。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一人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裡。

2樓:蓬群鈕曼文

上弦月,應在農曆出三至十三之間。由未至夜半月已西

可以看出。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月亮已經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4樓:簫灑舞劍

出自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賞析《楓橋夜泊》描寫了乙個秋天的夜晚,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為什麼詩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這三種有密切關聯的景象。上弦月公升起得早,到「月落」時大約天將曉,樹上的棲鳥也在黎明時分發出啼鳴,秋天夜晚的「霜」透著浸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

第二句寫詩人一夜伴著「江楓」和「漁火」未眠的情景。

小結: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

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子面對霜夜江楓漁火,縈繞起縷縷輕愁。這「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詩人臥聽鐘聲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鐘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5樓:匿名使用者

整首詩通過寫景反映自己輾轉難眠的惆悵之情:

月亮已經落了,烏鴉在啼叫,天地間充滿朦朧的霜霧(時節應是深秋,烏鴉早晨和日暮時分會啼叫);

江上有風吹來搖曳了漁船的火,

坐在船上遠在他鄉的我聽見有晨鐘聲傳來

看這茫茫夜色想來是姑蘇城外的寒山寺的僧侶們了吧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求賞析

6樓:肥鼠

這首七絕,是大曆詩歌中最著名之作。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

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鐘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夜行無月,本難見物,而漁火醒目,霜寒可感;夜半乃闐寂之時,卻聞烏啼鐘鳴,如此明滅對照、無聲與有聲相襯托,景皆為情中之景、聲皆為意中之音,意境疏密錯落,渾融幽遠,一縷淡淡的客愁被點染得朦朧雋永,在姑蘇城的夜空中搖曳飄忽,為那裡的一橋一水,一寺一城憑添了千古風情,吸引著古往今來的尋夢者。

全詩以一愁字統起。當時僧寺有夜半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歐陽修《六一詩話》曾云:

"詩人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語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說者亦雲句則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鐘時。"《庚溪詩話》於此辨曰:

"然餘昔官姑蘇,每三鼓盡,四鼓初,即諸寺鐘皆鳴,想自唐時已然也。後觀於鵠詩云:'定知別後家中伴,遙聽緱山半夜鐘。

'白樂天雲:'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後。'溫庭筠雲:

'悠然旅榜頻回首,無復松窗半夜鐘。'則前人言之,不獨張繼也。"宋人孫覿絕句《過楓橋寺》: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鐘。"《詩藪》雲:

"張繼'夜半鐘聲到客船',談者紛紛,皆為昔人愚弄。詩流借景立言,唯在聲律之調,興象之合,區區事實,彼豈暇計?無論夜半是非,即鐘聲聞否,未可知也"。

《唐詩摘鈔》:"夜半鐘聲,或謂其誤,或謂此地故有半夜鐘,俱非解人。要之,詩人興象所至,不可執著。

必曰執著者,則'晨鐘雲外溼','鐘聲和白雲','落葉滿疏鐘'皆不可通矣。"

《唐詩三集合編》:"全篇詩意自'愁眠'上起,妙在不說出。"《磧砂唐詩》:

"'對愁眠'三字為全章關目。明逗一'愁'字,虛寫竟夕光景,輾轉反側之意自見。"《古唐詩合解》:

"此詩裝句法最妙,似連而斷,似斷而連。"

7樓:七分齋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月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淒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張繼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淒清的秋夜羈旅圖。

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你去 乙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

題為「夜泊」,實際上只寫「夜半」時分的景象與感受。詩的首句,寫了午夜時分三種有密切關連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

上弦月公升起得早,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濛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在幽暗靜謐的環境中,人對夜涼的感覺變得格外銳敏。「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

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乙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乙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

透過霧氣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點點的幾處「漁火」,由於周圍昏暗迷濛背景的襯托,顯得特別引人注目,動人遐想。「江楓」與「漁火」,一靜一動,一暗一明,一江邊,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組合頗見用心。寫到這裡,才正面點出泊舟楓橋的旅人。

「愁眠」,當指懷著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對愁眠」的「對」字包含了「伴」的意蘊,不過不象「伴」字外露。這裡確有孤孑的旅人面對霜夜江楓漁火時縈繞的縷縷輕愁,但同時又隱含著對旅途幽美風物的新鮮感受。

我們從那個彷彿很客觀的「對」字當中,似乎可以感覺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間一種無言的交融和契合。

詩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後幅卻特別疏朗,兩句詩只寫了一件事:臥聞山寺夜鐘。這是因為,詩人在楓橋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鮮明深刻、最具詩意美的感覺印象,就是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

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從各方面顯示出楓橋夜泊的特徵,但還不足以盡傳它的神韻。在暗夜中,人的聽覺公升居為對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靜夜鐘聲,給予人的印象又特別強烈。

這樣,「夜半鐘聲」就不但襯托出了夜的靜謐,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詩人臥聽疏鐘時的種種難以言傳的感受也就盡在不言中了。

這裡似乎不能忽略「姑蘇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楓橋西一裡,初建於梁代,唐詩 僧寒山曾住於此,因而得名。楓橋的詩意美,有了這所古剎,便帶上了歷史文化的色澤,而顯得更加豐富,動人遐想。

因此,這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也就彷彿迴盪著歷史的回聲,滲透著宗教的情思,而給人以一種古雅莊嚴之感了。詩人之所以用一句詩來點明鐘聲的出處,看來不為無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鐘聲這一筆,「楓橋夜泊」之神韻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現,這首詩便不再停留在單純的楓橋秋夜景物畫的水平上,而是創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藝術意境。

夜半鐘的風習,雖早在《南史》中即有記載,但把它寫進詩裡,成為詩歌意境的點眼,卻是張繼的創造。在張繼同時或以後,雖也有不少詩人描寫過夜半鐘,卻再也沒有達到過張繼的水平,更不用說藉以創造出完整的藝術意境了。

8樓:落雁無痕

賞析:詩歌從很細小的景色入手,繪製了一幅朦朧靜謐、清冷幽美的江南水鄉秋夜圖。詩歌

一、二句,雖然寫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邊各種秋物的色彩、形態,還有聲音和情緒;而且前後詞語之意因果相連,推論而出。

三、四兩句卻是個大寫筆,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鐘聲遠距離傳送了過來。這捎帶著禪的超然的鐘聲,又會引發滿懷愁緒的夜泊之人什麼樣的感受呢?

詩歌前後兩聯,所描寫的內容一繁一簡,體現出來的感覺一實一虛,對比非常清楚。而詩歌所創造的藝術意境,也寓於這繁簡虛實對比的玄妙之中。

9樓:小蟲子飛

拾階而上,白塔在暖陽下越發雄偉。往觀景台上一站,宜賓半個城展現眼底。如果單看建築物,高低錯雜,如此而已。但那山,那樹,那水,卻讓這座城市有著一種潤澤而鮮活的韻味。

眼前,岷江的水柔情而清亮,金沙江的水野性而渾濁,兩江在三江**匯,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它們融入長江的懷抱,而長江以其博大的胸懷,接納著,包容著,向前奔湧。

江面嬉戲的江鷗越聚越多,它們在離水面很低的空間展翅飛翔,忽又調皮地往水裡一點,然後躺在水面,隨波逐流。

白塔古稱東雁塔,在宜賓城東岷江北岸登高山上。登高遠眺,不禁浮想聯翩:幾百年時光在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但幾百年光景在人生長河中能留下幾多痕跡?

幾百年前的某年某月,誰為什麼要在宜賓的江北修建此塔?

有記載說,塔俗稱寶塔,也稱「浮屠」,起源於印度,是一種用來藏舍利和經卷等物品的建築。也有記載說,塔和鎮邪、風水有關。

是否,多年以前,這個地方,江水滔滔,人煙渺渺,於是修了這塔,有了這塔就有了依託?答案不得而知。

而這塔也選得真是地方,從古至今,雨打風吹,蒼海桑田,它傲然不斜,不倒,高高在上,俯視芸芸眾生。

塔的旁邊有座東山寺,這座已有幾百年歷史的寺廟臨江而建,讓人聯想到同樣臨江而建的蘇州寒山寺。

寒山寺因為乙個名叫張繼的詩人,在秋天的夜晚,被江南水鄉的景色觸動,寫下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詩句,這詩句和寒山寺相互陪襯,相互照應,深深烙進了無數人的記憶之中。

這確實是美妙得無以言說的畫面:詩人坐著船夜泊,月亮在半夜沉落下去,樹上的棲烏驚醒後發出啼鳴。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是模糊的輪廓,霧氣茫茫的江面,有星星點點的漁火。

水鄉之夜的幽寂清冷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越發使縷縷輕愁縈繞。

美得如此冷豔清麗的景致,吸引了不知多少不同時代的行人過客,於是,尋找和**成了招魂的路標。

然寺還是那寺,鐘還是那鍾,實際上江楓漁火只在想象中永遠鮮活存在。

有人說,乙個地方的歷史是由文字而非直接由事件構成,「乙個好的故事,乙個人的傳說,或乙個城市意向會比事實活得更久。」文字在人的頭腦中勾勒出想象中的世界,而想象又因文字資料層層累加,顯得特別豐盈、不可言說。

徜徉寒山寺,大概擺脫不了那些文字、那些詩歌所散出的力量和氣息。它們構成一種獨特的味道,要充分領會這種味道之美,必須在它們的相互映襯中去找尋。

而眼前,這同樣沐浴江風的東山寺有沒有味道?再過幾十年,幾百年,這臨江屹立的白塔,是否能留住人們尋找和**的腳步或記憶?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詩歌中的 愁 字是指

愁眠 指因思鄉而無法入睡的旅人。愁 當然是說鄉愁了。作者張繼並非因落榜而愁。張曉風的 是杜撰的,不能混為史實。這首詩是張繼落榜後寫的,自然是寫他沒考中的失落拉!憂愁,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第二句 江楓漁火對愁眠 一直是理解該詩的要點,也是爭議最多的地方。江楓 無疑是指江邊的楓樹,漁火 必然是指船上的漁火...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這首詩裡的啼是什麼意思

啼,就是叫的意思。鳴叫。月亮已落下,烏鴉不停啼叫,秋霜滿天,江邊楓樹映襯著船上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詩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意思 月亮已落下,烏鴉不停啼叫,秋霜滿天,江邊楓樹映襯著船上漁火點點,只剩我獨自對愁而眠.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這兩句詞描寫的是什麼景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前兩句寫了六種景象,月落 烏啼 霜滿天 江楓 漁火 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後兩句只寫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鐘聲傳到船上的情景。前兩句是詩人看到的,後兩句是詩人聽到的,在靜夜中忽然聽到遠處傳來悠遠的鐘聲,一夜未眠的詩人有何感受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