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2021-03-04 00:37:28 字數 5282 閱讀 2640

1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

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2樓:百度文庫精選

原發布者:中國學術期刊網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小學階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的界定了語文學科的課程性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定義,向我們強調了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必須協調發展,共同兼顧。

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一、注重工具性,發展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是指語文用於人際交流,具有維持社會聯絡的實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語文是個人和社會都離不開的重要工具。列寧曾這樣說過: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以漢語言文字為載體的語文,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說,語文的工具性是由語言的功能決定的,它也是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

語文教學如果脫離了工具性,學生連最基本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沒有,讓他們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薰陶,那將是不切實際的想法,而「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也只能成為一句華而不實的口號。由此可見,注重語文的工具性,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應該是語文教學工作中的重要任務。新課標提出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正是語文工具性作用的體現。2.

語文教學應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基本特點(高分,200分)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大家都能認識到:「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而「人文性」著重於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感情薰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人文學科的特點.關於兩者的關係,新課標中運用的是「統一」而非「結合」.

這是因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靈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異彩.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以往的語文教學有意無意地忽視了語文自身的人文特徵,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承,過於注重接受性學習;而當前的語文教學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的趨勢。這些趨勢都值得我們警惕。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一、根據課文特點,把握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度」

崔巒老師說:「語文課程貴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難也難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在回答鳳凰語文網友提問時說到:

「語文教學如何將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起來,這的確很難,關鍵是個度的問題,所以我強調的是平衡。人文性與工具性要合二為一,渾然一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對兩位專家的話感觸頗深,猶如茅塞頓開。是呀,回顧我們所教的一篇篇文章中,體現工具特點的是結構、語言及技巧,體現人文特點的是內容,主旨。有的文章語言雋永,有的文章內容深邃,前者可側重於工具性,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後者可側重於人文性,談談內涵的豐富。

如《普羅公尺修斯》一課,老師就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引導學生跨越時空,與文字進行深入對話,讓心與心慢慢地貼近在一起,盡而感受到普羅公尺修斯的偉大,神話的無窮魅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結合。

二、將解讀文字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進

當前,在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讀書不充分的現象。學生讀了書,但並沒有時間將課文所表達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頭腦裡「活」起來,沒有足夠的時間「過電影」,更沒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靜下來涵泳品味,就匆匆讓學生去談感受。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讓學生充分的讀。只有通過充分的讀,學生才能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對話,從而理解文字內容,感悟文字思想,體會文字情感,認識文字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闡述的道理。所有這些唯讀為重。

因為讀是對文字情感體驗和表達的最直接手段,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形象最具活力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讀能最有效地促進理解,促進感悟,並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讀這一形式把這種理解和感悟表達出來。(因為任何文章都由其內容決定了一定的情感基調。

如《桂林山水》是讚美、驚嘆、欣賞,《十里長街送總理》則是沉痛、追思、懷念,《潑水節》是歡樂、喜慶、幸福,《匆匆》則是惋惜、追悔、自責,等等。)如果學生理解文字內容,就會讀得很符合其情感,反之,就會背離了文章的基本情感。

其次,教師要提高對文字的解讀能力,要長文短教,抓住重點段落,找準生髮感受的語言點,這需要老師有較高的語文素養,抓住這個語言點就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體驗情感,實現學生心靈與文字的深入對話,學生既掌握了學習方法,又受到了情感的薰陶。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教師以「中華不振」貫穿課堂,抓住描寫租界不公的段落,來感悟文字,既進行讀寫訓練,又激發了學生愛國、報國之情。

三、以學生為主體,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

傳統的課堂中,教師的地位明顯帶有「文化霸權主義」和「知識權威主義」特徵,忽視兒童各種學習權利,總是以教師為中心,滔滔不絕地滿堂灌,讓學生跟著自己走,想自己之所想、答自己之所問。導致課堂上師問生答、師講生記、師令生從,師生關係畸形異化,課堂活動匱乏,學生智慧型與個性壓抑乃至衰減。

這些失衡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長此以往會把語文掏空。因此,我們必須強調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即:

要把課堂教學建立在乙個全新的基點上,這就是要以生為本,始終關愛學生的生命發展,在課堂教學中體現素質教育的本真。

《課標》說:「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說簡單一點,這句話就是說:

「要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培養語文實踐的能力。」而支老師這堂課的教學,充分在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完全達到了這一要求。而且,筆者認為,這也是支老師「指導學生朗讀,這看起來是在進行工具性的訓練(如果硬把工具性與人文性分開來說),但學生在一次比一次讀得更好的同時,就一次比一次更好地闡發和接受了所讀文章的人文因素。

」這一論斷的自我實踐。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要牢記課標的要求,加強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注重教給學生學習方法,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的教師必須還原語文的本來面目,讓課堂教學「返璞歸真」,就是要使我們的教學重新走上樸實、紮實、真實的軌道上,在繼承傳統時,也要體現現代教育思想。就如我們今天觀摩到的《最後一頭戰象》。

課堂開始讓學生讀完課文概括文章內容時,他教給學生遇到長的文章,可以抓住主要事件概括文章內容。當學到「披掛象鞍」一段時,他先讓學生讀文,找一找哪個詞語最能表達嘎唆物件鞍的情感,當學生找到「淚光閃閃」「摩挲」等詞時,老師告訴學生這是對嘎唆動作和神態的描寫,這是教給了學生寫作方法。接著,老師又讓學生想象嘎唆見到象鞍時,會想到什麼?

然後板書;聯絡上下文,邊讀邊想象,這樣就讀懂了嘎唆的心,運用這樣的方法,帶著你們的激動來讀,這是訓練了學生讀書的方法。可以說整節課,老師都用這種訓練意識來引導學生,猶如天街小雨般的感覺。真正做到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將解讀文字與感受人文自然合一,盡量以「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減少非語文手段的運用,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努力倡導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的理念,才能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4樓:匿名使用者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需要有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開啟語文之門的密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意培養 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爛文」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乙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係,你可以從「0」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乙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就是如此容易。

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裡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

」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回答:「不會的」。

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

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乙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

《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乙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鐘。「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

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乙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說學習方法,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

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永珍,可用在諸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裡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

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很濃,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絡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 要重識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

「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上述皆為鄙人愚見,多為淺薄之言,其實每人都有他的一本經,都有一套未發掘的(有的當然發現了)學習秘籍。

朋友,當你看完這篇文章後,掩卷沉思時,希望能使你有所受益。為語文功底

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人文素養是人的基本素養,包括人的道德品質 愛國精神等。在快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具有這樣的素養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社會的進步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這種素養的養成需要人文教育。人文性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部分,其根本目標是對學生施行全人格的教育。語文課是一門特殊的學科,它的文化性很強。語文教材中不論是講...

語文教學中,如何實現課堂效果的最優化

如何更 bai新教學觀念實現du語文課堂教學zhi的最優化?dao一 課堂教學中教師角色的內轉變 二 課容堂學習及教學方式的轉變 1.倡導自主 合作 的學習方式 2.建立以引導 點撥為主的課堂教學理念 3.自主學習是課堂上主要的學習方式 三 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轉變 1.改革評價方式,注意評價的多樣性...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融入人文魅力教育

可以從名族風俗角度著手,像巴西的足球,對比著想想啊 還有就是,不管做什麼,都關乎到如何做人,也是相通的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高中生人文素養缺失的問題已經相對嚴重。而加強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使學生在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在提高自身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