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無名之人
長沙得名於長沙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
長沙,湖南省省會,是長江中游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節點城市。
湖南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科技、金融、資訊中心。東鄰江西省宜春、萍鄉,西連婁底、益陽,南接株洲、湘潭,北靠岳陽。長沙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京廣高鐵、滬昆高鐵、渝廈高鐵在此交匯。
2樓:金名中
長沙一名是怎麼得來的,歷來眾說紛紜,史籍記載各異,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說:
第一,得名於長沙星。古代天文學家觀測天象時選擇一批星象作為定位觀測的標誌,創二十八宿之說。認為上有星象,下有相應的“星野”,《史記·天官書》雲:
“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二十八宿中軫宿有一附星名為“長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論,將長沙之地以應長沙星,認為長沙地名源於星名,故長沙又有“星沙”之稱。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雲:
“長沙一星在軫中,主壽命。”又云長沙星明則“主長壽,子孫昌。”這些說法適應於封建社會人們的認識和心理需要,故長沙得名的此說影響最大,流傳最廣。
第二,得名於萬里沙祠。萬里沙祠一說最早見於晉闞馬因 所著《十三州志》:漢“有萬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東萊萬里,故曰長沙。
”此後,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縣誌》援引《東方朔記》雲:“南郡有萬里沙祠,自湘州至東萊可萬里,故曰長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為長沙郡”的自注亦云:
“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於是以後的各代地方誌,多引此說作長沙得名之源,並加以闡發考釋,認為長沙在古代有祭禮沙土之神的活動。據《史記·孝武本紀》記載:
漢武帝在元封二年(前111年)春,曾到山東東萊祈禱“萬里沙”(東來曲城有“沙徑三百餘里”的沙原),東漢應劭注曰:萬里沙,神祠也。長沙至東萊相距萬里之遙,人們將此事和此兩地聯絡,於是有“長沙者,所謂萬里長沙也”之說。
第三,得名於“沙土之地”。長沙的地質結構為以石英砂岩、砂礫岩、粉砂岩及頁岩等為基礎,經過長年的外力作用,地層崩塌的岩石,經風化和水流的沖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積於地表,特別是現長沙市區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帶,分佈著大片的沙灘,沙洲等,每當枯水時節,這些洲、灘露出,向人們展現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長大,“白沙如霜雪”。在古代,自然環境未經汙染破壞,這種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稱長沙為沙鄉或沙土之地。
如唐大曆間長沙太守張謂著《長沙土風碑銘》引《遁甲記》雲:“沙土之地,雲陽之墟。”又《路史》曰:
“沙,為長沙;雲陽,為茶陵。”又《元和郡縣誌》雲:“《禹貢》荊州之域,春秋為黔中地,楚之南境。
秦並天下,分黔中以南之沙鄉為長沙郡,以統湘川。”
第四,得名於長形的沙洲。長沙湘江中的水陸洲,長約5000米,寬約100米,是一較有特色的地理景觀。關於水陸洲的出現,有不同的認識,過去人們根據宋代《太平寰宇記》說:
“晉惠帝永興二年此洲生。”認為水陸洲是東晉才出現的。但地質工作者在對長沙的地質結構作取樣分析時,確認水陸洲為第四紀全新世時形成的一級階地的典型地層,時代至少在1萬年以上。
古代湘江水位較低,如2023年發掘的長沙縣南土乇 遺址,與水陸洲南頭相距不遠,位置就在低於水陸洲的河灘上,遺址年代距今7000多年,其底層亦為屬第四紀全新世地層。因此,水陸洲應早在東晉以前就已出現,可能由於水位的漲落,有時被洪水淹沒。
第五,得名於“蠻越”語“祭禮女神的地方”。在楚國“南平蠻越”之前,長沙居民屬“蠻越”族。在蠻越語中,“長”是“祭壇”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而不是“沙土之神”。
“長沙”在蠻越中的含義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壯、侗諸民族聚居區還有女神崇拜的風俗,他們的成語中有“未立村塞,先立長沙”之語。
3樓:匿名使用者
長沙以前叫潭洲,到漢代才改名長沙
小日本的名字由來是什麼,日本名字由來
倭寇 小日本的來歷 小日本原稱倭國,成王之時,越裳獻雉,倭人貢暢。王充 論衡 恢國篇 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漢書 地理志 唐人張守節的 史記正義 提供的證據,或許有助於解開 日本 國名 之謎 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史記 五帝本紀 張守節 正義 原來,倭國是遵照唐代女皇武則天的意見...
長安汽車由來長安汽車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長安誕生於1862年,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工業企業。跨越三個世紀,歷經百年滄桑,長安一如既往地追逐著人類文明前進的步伐。1957年,中國第一輛吉普車在長安誕生,1983年,中國最有價值的小型車品牌 長安 誕生。長安與汽車結緣,這是長安對社會進步的選擇,是歷史對長安發展的選擇。如今,長安已經建設成為中...
廣東和廣西的名字由來,廣西的名稱由來是什麼?
衡星 廣東是廣南東路的簡稱,廣西是廣南西路的簡稱,兩者唐初時均屬嶺南道,唐中期分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治所分別為廣州和邕州 南寧的古稱 宋朝則將嶺南道改為廣南路,後來分為兩路,分別稱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治所分別是廣州和桂林,兩路的簡稱就是廣東路和廣西路,兩廣分治一直延續至明清時期,在語言 風俗和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