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古文裡的十四中解釋

2021-03-04 06:55:15 字數 6383 閱讀 4982

1樓:沸騰窩窩

1、而(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注: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表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問說》

② 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你(們)、你(們)的 例釋:①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② 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而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記憶順口溜:

而作連詞要分清,並列承接與轉折;

承譯「接著「轉譯「但」, 狀語後頭表修飾。

參考資料: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5¤

2樓:凜·諾

共十四種

1、而(1)連詞

1>表並列 今譯為:而且、又。 例釋: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過秦論》 注:並列關係連詞兩側的詞語可以調換,調換後語意不發生變化。

2>表修飾 今譯為:著、地。 例釋: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逍遙遊》

3>表順承 今譯為:就、才。 例釋: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戰國策》

4>表假設 今譯為:如果、假使。例釋: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5>表轉折 今譯為:卻、但。 例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

6>表因果 今譯為:因而、所以。例釋: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 《勸學》

7>表方位 今譯為:以 例釋:①三代而下,有學而不問。 《問說》

② 由孔子而來,至今百有餘歲《孟子》

(2)音節助詞 不譯 例釋: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

(3)語氣詞 用在句尾 今譯為:啊、吧 例釋: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 《左傳·宣公四年》

(4)比況詞 今譯為:如、像、似 例釋:白頭而新,傾蓋而故,何則?知與不知也。《新序》

(5)代詞

1>第二人稱 今譯為:你(們)、你(們)的 例釋:①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史記·高祖本紀》

2>近指 今譯為:此、這樣 例釋: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6)通「能」 今譯為:能夠、才能

例釋:①行柔而剛,用弱而強 《淮南子·原道訓》

1、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

例: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然而」、「可是」、「卻」。例: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動詞和狀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 。

例: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醉翁亭記〉)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捨汝而旅食京師,以求鬥斛之祿(《陳情表》)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7.表示因果關係,

① 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而」在古文裡的十四中解釋

3樓:匿名使用者

具體如下:

〈名〉頰毛,凡鱗毛之下垂者也稱而。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像兩腮的鬍子,內層像生在嘴下的鬍子。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而,頰毛也。——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九.而部》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周禮·考工記·梓人》

〈代〉(1) 你(們);你(們)的

予豈不知而作。——《詩經·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早繅而緒,早織而縷。——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而翁-----你的父親

(2) 這樣,此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而夫------此人;這個人。

〈連〉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線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可不譯。

(1)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與」。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2) 表示遞進關係,相當於「而且」。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幹嚴譴而不悔。――明·錢謙益《袁可立父淮加贈尚寶司少卿》

(3) 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就」、「才」。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宋· 蘇軾《石鐘山記》

鄉(通「向」)為身死而不受——《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萬鍾則不辯(通「辨」)禮義而受之——《孟子.告子上.魚我所欲也》

(4)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卻」、「但是」。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荊有餘地而不足於民——《公輸》

(5)表示目的關係,相當於「來」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6)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7) 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相當於「地」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8) 表因果關係,相當於「因而」、「所以」。

自公(袁可立)倡議,而新舊兩城屹立如金湯。——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勸學》

(9) 表示反問,語氣強烈,相當於「難道」「豈」。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助〉(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

虞之與 虢,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 與「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3)語氣助詞,相當於「啊」或「吧」。

唐棣之花,偏其反而。——《論語·子罕》

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左傳·宣公四年》

(4) 語氣助詞,用於句末,表示感嘆,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5) 結構助詞,用於介賓結構修飾的狀語之後。

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的」式定語從句結構中,介詞「因」構成的狀語表示動詞「應收取」「應收」的原因,「而」在其中輔助狀語對動詞的修飾。)

〈動〉(1) 如,好像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通「能」

①能夠。

行柔而剛,用弱而強。——《淮南子·原道訓》

②才能。

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學的歷史沿革

傑拉德 上海市第bai五十四中學創辦於du1955年,校舍始設於謹zhi記路266弄41號,第二年遷至環dao境幽靜回的現址康平路34號。是在新中國實施答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建設高潮中,市 興辦的第一批公辦完全中學。學校佔地16.5畝,原僅有教學大樓一幢,一九九零年建造了一幢以教學實驗和圖書閱覽為主要...

重慶中學的十大名校是哪些 涪陵十四中排名是第幾

烏秀榮倫釵 重慶十大名校當然是市教委直屬的七所中學 南開中學 原重慶三中 專 一中八中 巴蜀中屬學 四川外語學校附屬中學 一外 西師附中 育才中學 另外還有三所中學,沒有哪個人或機構做過統計,因為沒有引數和標準,個人認為是渝中的求精 6中 江北的18中 還有區縣的銅梁 中學!涪陵的我不知道! 秦元斐...

岳陽市一中和十四中的升學率哪個高

按排名來說,目前是還不錯啦,如果你成績很好的話,建議你還是去一中。升大學我不太專清楚,你可以問下 屬別人。整體 教學質量還不錯,但在這裡你不要以為學費和學雜費是一回事!收錢一學期是不會少於8111的,想來的話 岳陽市一中。是岳陽最好的高中 十四中中等啦 不過您是轉學生的話,能進得去麼?我就是一中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