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極致
飛簷是漢族傳統建築簷部形式,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飛簷為漢族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簷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彷彿是一種氣將屋簷向上托舉,建築群中層層疊疊的飛簷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與西方的石製建築不同,中國漢族木製建築以斗拱為「基本詞彙」,所謂斗拱,是將屋簷托起的交疊的曲木,它可以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簷。而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句式」,飛簷也有許多態別,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
古典飛簷
、或威嚴,亭、臺、樓、閣都要用飛簷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飛簷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其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
飛簷是中國漢族傳統建築中屋頂造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傳統建築中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屋頂在單座建築中佔的比例很大,一般可達到立面高度的一半左右。古代木結構的梁架組合形式,很自然地可以使坡頂形成曲線,不僅坡面是曲線,正脊和簷端也可以是曲線,在屋簷轉折的角上,還可以做出翹起的飛簷。
梁架組合形式所形成的體量巨大的屋頂,與坡頂、正脊和翹起飛簷的柔美曲線,使屋頂成為中國古代漢族建築最突出的形式特色。明 袁可立《甲子仲夏登署中樓觀海市》:「諦觀之,飛簷列棟,丹堊粉黛,莫不具焉。」
2樓:匿名使用者
俗語:飛簷翹角、戧角,專業術語叫翼角。
古代建築的樓閣,突出翹起了四個角叫什麼?
3樓:
叫做飛簷
中國特有的建築結構。它是中國古代建築在簷部上的一種特殊處理和創造。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的屋頂轉角處。
其屋簷上翹,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是中國建築上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
4樓:匿名使用者
叫飛簷,是中國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
中國古代建築屋簷角向上彎是什麼意思
5樓:悠然遠山念
1、角的地方出簷較長,於是要用大木構件支撐,不能用一般的椽子,於是墊了兩層,導致其他的跟著往上翻。
2、為了審美,像鳥翅膀一樣向上揚,使屋頂看起來不但不笨重,而且還很輕盈欲飛。
3、出簷很長,邊翹起來能更好地採光,不然光都遮住了。
4、邊翹起來一點,這樣可以把雨水拋得更遠,免得把房基弄濕了。
6樓:華麗的低小調
飛簷為中國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一,通過簷部上的這種特殊處理和創造,不但擴大了採光面、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彷彿是一種氣將屋簷向上托舉,建築群中層層疊疊的飛簷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
飛簷是中國傳統建築簷部形式,多指屋簷特別是屋角的簷部向上翹起,若飛舉之勢,常用在亭、臺、樓、閣、宮殿、廟宇等建築的屋頂轉角處,四角翹伸,形如飛鳥展翅,輕盈活潑,所以也常被稱為飛簷翹角。
7樓:匿名使用者
簡單的說是:中國古代建築屋簷角向上彎多以廡殿或歇山建築是簷角;最初應該是為了提高成45°斜架到挑簷桁(撩風樽)上的角梁與挑簷桁的強度;因為山面與橫面挑簷桁兩兩搭交,各自直徑強度已降為2/5左右,如要讓角梁再插一腿,那彼此還要應三者搭交,搭交處強度將繼續降低,最終無法有效支撐簷角上的瓦、望磚等重量,故為提高角梁與挑簷桁的強度,角梁採取直接砍口,直接搭交在山面與橫面挑簷桁上;這就使得角梁必然高出挑簷桁,就在期間加入生頭木,實現角梁到山面與橫面挑簷桁的逐漸過度,並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摸索、優化、美化,逐步演變成我們看到的優美上彎曲線。具體見網上幾張網友圖示(閩南古厝兩側檁抬公升或作假厝,形成兩山側略高,同時通過增厚望磚、鋪瓦形成獨特上彎,則不屬上面的原因)
古代建築屋頂那四個角叫什麼名字
8樓:山東省飛飛
***/view/362248.htm 螭吻,是龍生九子中的兒子之一,平生好吞,即殿脊的獸頭之形。這個裝飾現在一直沿用下來,在古建中,「五脊六獸」只有官家才能擁有。
泥土燒製而成的小獸,被請到皇宮、廟宇和達官貴族的屋頂上,俯視人間,真有點「平步青雲」和「一人得道,雞犬**」的意味。這些東西在老百姓眼裡如凶神惡煞一般,是作威作福的象徵。因此,狻猊、囚牛、獬豸、鳳、狎魚們流傳到民間,就有了俗化的名字,分別為:
走投無路、趕盡殺絕、跟腚幫搗、順風打旗、坐山觀火。
***/view/849846.htm脊獸是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屋脊上所安放的獸件。它們按類別分為跑獸、垂獸、「仙人」及鴟吻,合稱「脊獸」。
其中正脊上安放吻獸或望獸,垂脊上安放垂獸,戧脊上安放戧獸,另在屋脊邊緣處安放仙人走獸。
9樓:以筱語
四個角指代不明啊。。可能說的是垂脊上的垂獸或者戧脊上的仙人或者蹲獸,也可能是指發戧。。
10樓:光輝晨星
屋頂是中國古代建築造型中最主要的部分,一般均呈曲線,由不同形式的梁架結構組成。重要的建築都以斗拱挑出簷口,在屋簷轉角處形成翼角起翹。
屋頂 有5種基本形式,即兩面坡兩端懸出的懸山頂;兩面坡兩端不懸出的硬山頂;四面坡的廡殿頂;上截為懸山或硬山,下截為廡殿的歇山頂、攢尖頂,其出現時間亦有先後之分,其中廡殿頂最早,約出現於先秦時期,秦漢時出現了懸山頂和類似攢尖的屋頂,但後者仍有一段短短的正脊,各坡並未真正交匯於一點,東漢以後才產生了真正的攢尖頂和歇山頂;硬山頂出現最晚,是隨著明清時期房屋牆壁廣泛採用磚砌以後才大量採用的。除懸山頂和硬山頂外,其他形式的屋頂還可做成重簷的形式。
屋坡的相交處一般都出屋脊。兩坡頂有一條正脊(有時兩坡圓轉相接,無正脊,稱為捲棚或元寶脊),有時在兩坡左右端各砌出1條上下方向、裝飾性的垂脊;四坡頂有一條正脊和 4條斜向的戧脊;歇山頂有9條屋脊,即1條正脊、4條垂脊、4條戧脊。攢尖頂只有戧脊,數目為4~8條,隨平面形狀而定;圓形攢尖頂沒有屋脊。
各種屋頂戧脊前段收小的部分又稱為岔脊。各脊脊端或脊上常有輪廓高起的裝飾,如正脊的吻獸(亦稱鴟尾、鴟吻或正吻),垂脊和戧脊上的垂獸、戧獸,岔脊上的許多仙人走獸等。早期屋脊多為瓦片壘物,明清時期普遍採用各種專門的脊件。
屋頂根據其本身的造型性格,分別用於不同的場合。 如廡殿頂格調恢巨集,用於高階建築中軸線上的主要殿堂和門屋;歇山頂性格華麗活潑,一般用於配殿;攢尖頂多用於亭、塔;懸山和硬山頂多用於住宅。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對於屋頂的形制及其裝飾都有許多等級化的規定,明清時期尤為嚴格。
屋頂的形式、高度,脊飾的形象、尺寸和數目,以及所用材料的顏色均須根據建築的等級而定,不得超越。
在我國古建築的屋脊上,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一些神獸的造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吻獸。吻獸是中國古建築中屋脊獸飾的總稱,本文要說的鴟尾指的是正脊兩端的這種吻獸,它是吻獸的一種。
蚩尾鴟尾最早的名稱應該是蚩尾。唐代蘇鶚寫的《蘇氏演義》中提到:「蚩者,海獸也。
漢武帝作柏梁殿,有上疏者雲:蚩尾,水之精,能闢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
」可見蚩尾是漢代人的稱呼。那為何「今人多作鴟字」呢?鴟,即鷂子,又名鷂鷹、老鷹、鳶鷹。
《玉篇·鳥部》曰:「鴟,鳶屬。」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隹部》也有解釋:
「 即鴟,鴟為 的籀文),俗稱鷂鷹。」不管怎麼說,可以肯定的是鴟是一種鳥。那這種鳥與水之精靈的蚩尾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是因為正脊兩端的吻獸造型略如鴟的尾部,所以人們管它也叫鴟尾了。而且鴟、蚩音同,看來很是合適了。《晉書·五行志》中記載:
「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鵲巢太極東頭鴟尾。」《陳書·蕭摩訶傳》:「舊制三公黃閣聽事置鴟尾,後主特賜摩訶開黃閣,門施行馬,聽事寢堂並置鴟尾。
」還記得《水滸》第九十八回「張清緣配瓊英,吳用計鳩鄔梨」中的一段嗎?「次日,瓊英尚記得飛石子的法,便向牆邊揀取雞卵般一塊圓石,不知高低,試向臥房脊上的鴟尾打去,正打個著,一聲響亮,把個鴟尾打的粉碎,亂紛紛拋下地來。」鴟尾這一名稱不但在官私著述中多有記載,而且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認可。
所以直至今日鴟尾這一名稱還在被廣泛地應用。可以說鴟尾是正脊兩端吻獸最常用的名稱了,而早於它的蚩尾倒是不怎麼被人提及了。
祠尾值得注意的是,鴟尾還叫祠尾。北齊顏之推寫的《顏氏家訓·書證》記載:「或問曰:
『《東宮舊事》何以呼鴟尾為祠尾?』答曰:『張敞者,吳人。
不甚稽古,隨宜記註,逐鄉俗訛謬,造作書字耳。吳人呼祠祀為鴟祀,故以祠代鴟字。』」看來祠尾這一名稱是古人不嚴謹考證,隨便訛謬的產物了。
鴟吻後來,大概是到中唐之際,鴟尾又叫做了鴟吻。這一名稱的改變是其造型改變引起的。由原來鴟尾前端與正脊齊平變為折而向上似張口吞脊,因稱鴟吻。
唐代劉 的《隋唐嘉話》下:「王右軍(羲之)《告誓文》,今之所傳,即其藁草……開元初年,潤州江寧縣瓦官寺修講堂,匠人於鴟吻內竹筒中得之。」《舊唐書·玄宗紀上》:
「開元十四年六月戊午,大風,拔木發屋,毀端門鴟吻。」
蚩吻、龍吻
由鴟吻緊接著就又引出了另外乙個名稱,蚩吻。蚩吻的叫法是和吻獸張口吞脊的形象有關。明代李東陽寫的《懷麓堂集》後稿十二《記龍生九子》記載:
「龍生九子,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象。」為何在此這種神獸又變成龍的九子之一了呢?這是因為到了明代這種吻獸造型又有了很大變化,它逐步變成龍的形狀。
所以人們又把它和龍生九子的傳說聯絡了起來。明清兩代這種龍形吻獸的造型日趨嚴整,故又有龍吻之稱。
鰲魚還有個有意思的現象,江南一些地區管這類吻獸叫做鰲魚。明代陸容寫的《菽園雜記》中有載:「鰲魚,其形似龍好吞火,故立於屋脊上。
」陸容,字文量,號式齊,太倉人。生於明英宗正統元年(一四三六年),卒於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年)。成化二年(一四六六年)進士。
曾授南京主事,後遷兵部職方郎中,終居浙江參政。由此可見陸容生在江南,長在江南,坐官公升遷也均在江南。而他的這部《菽園雜記》中記述的掌故也都是江南之事。
所以這之中才有了鰲魚的稱呼。那麼為什麼江南一些地區要這麼叫呢?還是先從鰲這種動物說起吧。
《玉篇·魚部》:「鰲,魚名。」唐代王維詩《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有: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李白的《猛虎行》中也有:「巨鰲未斬海水動,魚龍奔走安得寧。
」由此可見鰲是傳說中的海中大龜或大鱉。江南地區地理位置靠海,所以更容易把日常建築上的這類吻獸與海中神獸聯絡起來。當然這只是我的一種猜測,鰲魚這一稱呼是否僅是江南地區的專利?
江南地區如此稱呼是否另有原因?這些疑問還需進一步考證。
正吻、大吻
另外,明清時期對鴟尾還有一些叫法,如正吻、大吻,這種吻獸位於正脊兩端,故稱正吻。明清兩代,用於紫禁城建築上的這類吻獸個頭都不小,故稱大吻。這些叫法都是俗稱,簡單得多,也平民化得多。
其它的一些關於鴟尾名稱的說法過於複雜,這些名稱在幾千年的流傳過程中肯定有相當多的訛謬(祠尾之說就是一例)。其實這名稱怎麼叫指的都是正脊兩端的獸飾部件。當然,也不能作無名氏。
所以比較普遍、比較廣泛、比較被人認可的鴟尾、鴟吻這些名稱便沿用至今了。
古建築門樓上的兩個角叫什麼,古建築飛簷翹角是什麼?有哪些種類?
如果是重簷,從上往下,第一層叫戧脊,第二層叫角脊。單簷就是戧脊。古建築飛簷翹角是什麼?有哪些種類?飛簷翹角是為了擴大採光面 有利於排洩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築物向上的動感,彷彿是一種氣將屋簷向上托舉,建築群中層層疊疊的飛簷更是營造出壯觀的氣勢和中國古建築特有的飛動輕快的韻味。這種具有裝飾作用又有實用價值...
古建築中所指的立柱是什麼意思,仿古建築中「磉磴」指的是什麼構件,是柱子底部的
淨高與截面高度之比不大於4的柱,包括因嵌砌粘土磚填充牆形成的柱,就是短柱.短柱剪下破壞比較嚴重,箍筋應該全高加密.沿柱全高範圍內的箍筋直徑不應小於 8,箍筋間距,8度時不應大於150mm,9度時不應大於100mm。另一種說法是柱淨高和截面高度之比不大於3的柱是短柱,具體的構造措施規範上講得比較詳細....
中國古建築中斗拱和飛簷翹角的主要作用是什麼
斗拱作用 斗拱用於柱頂 額枋和屋簷或構架間,斗是鬥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鬥,這樣逐層縱橫交錯疊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斗拱最初孤立地置於柱上或挑樑外端,分別起傳遞梁的荷載於柱身和支承屋簷重量以增加出簷深度的作用。飛簷翹角的作用 飛簷為中國建築民族風格的重要表現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