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背影》與龍應台的《目送》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021-03-05 09:18:23 字數 5355 閱讀 6460

1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兩部作品的題材選擇都是來自於真實的現實生活,同樣描寫親情,同樣呈現人性的感動。

不同:《背影》講述的是父子兩代的情感,而《目送》牽繫三代: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態,也審視自己即將邁入的老年。

朱自清的《背影》表達出的是純粹個人式的對親情的感性把握,而龍應台的《目送》在對親情感性續寫的基礎上更多傾注了個體對於生命的一種理性的冷靜審視與思索,這也使得《目送》的主題意蘊更加豐富厚重。

2樓:匿名使用者

不同點:寫作角度不同

1、背影,是孩子看父親逐漸衰老的背影,是父子情深的表現。

2、目送,是父母目送孩子的背影,看他們成長的背影,是不捨但又因孩子的成長而欣慰。

相同點:寫的都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親情。

《背影》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沒有華麗的詞藻,只用了最樸實,平常的語言。敘述作者離開南京到北京去讀書,父親送他到車站,照料他上車,並替他買橘子的情形。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深切的關懷和愛護。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個「慈」字,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裡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擴充套件資料

《背影》通過一條與眾不同的途徑,反映了一種在舊道德觀念的冰水退潮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中最真誠、最動人的天倫的覺醒。在這種覺醒面前,人們第一次作為乙個真實的人來占有並表露自己的感情。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很難想象到筆鋒銳利、慣於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台,在《目送》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也開始對生活作深度的體會與思考,轉向私密。如她對生命中兩件刻骨銘心事情的描寫。

3樓:夏雨的小笨豬

背影,是孩子看父親逐漸衰老的背影,是父子情深的表現。目送,是父母目送孩子的背影,看他們成長的背影,是不捨但又因孩子的成長而欣慰。

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4樓:木木木子丶李

作品賞析:

《目送》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悲,為悲憫、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

很難想象到筆鋒銳利、慣於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台,在《目送》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也開始對生活作深度的體會與思考,轉向私密。如她對生命中兩件刻骨銘心事情的描寫。

在《目送》中,龍應台明顯地將筆觸伸向了「人」的內心世界,用散文的方式,述說著生命中的悲歡離合。她娓娓述說,述說著親情的血濃於水,也述說著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但更多的是告訴人們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

「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後一次的目送卻永別。」 這或許就是龍應台想要告訴給我們的生活與生命的本真。這些溫情的語言,如一劑醒腦益智的良藥,使我們深陷塵世羈絆的心靈,一次次得到解脫和自省。

構成《目送》濃墨重彩的華章的部分,也就是寫自己父母的那些篇章,首先體現的是乙個「慈」字——不用奇怪,父母,是長輩,但是地球人都明白老人即孩子的道理,過了一定年齡的父母,就是孩子,就是晚輩,就是兒女們懷裡濃濃的「慈」的最頻繁也最緊迫的承受者。

擴充套件資料

《目送》是作家龍應台繼《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後,龍應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問」的作品,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書。

龍應台,2023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2023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2023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2023年,出版《人在歐洲》。2023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

2023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23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

2023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

5樓:windows在路上

《目送》讀後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這是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嚮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有沒有在這裡找到你的影子,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其實,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們不捨的,他們不放心的,滿眼的目送。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從未回頭張望過。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時,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偶爾回首,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那時很不以為然,又不是再也不見,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

你不管怎樣離開,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為你掛牽,為你等待。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我們的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

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有些路啊!只能乙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乙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乙個人過。」

《目送》是不是散文

6樓:秋5愛

是散文《目送》散文集共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是為一本情感性的文集。

書中,龍應台寫父親的死亡、母親的衰老和失智;寫對父母的憐惜和體恤,寫兄弟攜手共行,兒子的離別,朋友的牽掛;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以及乙個人的走路、賞樹、觀鳥、拍照、生活等。從牽著孩子幼小的手、情意滿滿的親情,到青春後期孩子與自己漸行漸遠的背影;從陪著年邁母親如帶著女兒一般,思及自己也曾是父母眼前一去不返的背影,龍應台娓娓道來。

正如作者所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乙個問題:寫父女母子之類的親情散文,古今中外何止千千萬萬,為什麼獨獨朱自清的《背影》,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龍應台的《目送》等幾篇作品廣受歡迎,長盛不衰,這其中必有受歡迎的內在和外在原因。經過比較同類作品,我發現《目送》受歡迎的根本的、內在的原因,首先是它巧妙且成功地將個體的經驗和人類共有的普通經驗融匯在一起,表現出了一種向上心和追求欲,以及對一種對失去事物的「舍」與「不捨」總之表現出了一種普適的價值觀。

這樣,它的感情一方面是淺的,淺到一般讀者都能看懂,有所感受有所啟迪;另一方面,它的感情又是深的,深到你的骨髓,你的生命深處,深到可以陪著你,從青年走到中年,從中年走到老年。一般來說,擁有這樣品質的文學作品都會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且代代流傳。

7樓:匿名使用者

是,它講訴的是龍應台個人對人生的感悟,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8樓:諶晨王天路

龍應台的《目送》是一部對親情和周邊人物的感悟散文

《目送》是一本書

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9樓:zarathus灬

賞析: 文章將深刻的哲理寓於深情的敘述之中.透過作者極富真情的描述,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讓人學會珍惜親情、珍惜生命,讓我們沉靜下來,純粹起來,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包含的兩層含義:

①目送兒子漸漸長大的背影,表達出對兒子的牽掛與不捨以及面對兒子的成長 難以釋懷的落寞;

②目送父親漸漸老去遠離的背影,表達出面對父親的老去而無法挽留的痛楚.

10樓:營祖胥銀

《目送》讀後感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而且,在父母的有生之年,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人到中年、地位。

其實,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總看見奶奶撩著圍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著眼睛。就算有千萬次的回頭?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台女士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這裡的「我」又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更多的時候是我們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環顧四周。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

做兒女的要明白,有些關。你不管怎樣離開,步入中年?我們的這一生、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哪怕轉了彎仍捨不得收回目光:

不必追,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會有誰人在一直目送著我的離開。但我們從小到大只管著一心離開,然後我們會目送著我們的孩子蹦跳著離開,滿眼的目送、資本,偶爾回首,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有沒有在這裡找到你的影子。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只不過意味著、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失敗等種種坎坷,為你掛牽,為你等待、挫折。那時很不以為然,從未回頭張望過,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都不再會有人為你留戀,名利,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又不是再也不見,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援,他們不放心的,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

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只能乙個人走」,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但是,默默「目送」,幹嘛就像最後一次般傷感?

這是台灣女作家龍應台《目送》中扉頁上的一段話,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每次走時,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後一次,因為「有些事,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擁有年輕時所嚮往,只能乙個人過、所追求的一切,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去看父母的背影,這才是真正的愛,只能乙個人做,只因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承受他們不捨的,被父母目送著,我昂頭在前面大步流星、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有些路啊

關於龍應台《目送》的問題,龍應台《目送》的賞析,詳細一點的。

難道要追 bai麼?這個問題就du像兒子問母親 你為zhi什麼對我那 dao麼好一樣 有些東西是版不需要理權由的。表達了bai 龍應台對生命一種特du殊的認識,她認識到 每個zhi人的一dao聲總會和自己愛的人版一次一次的目送,權 就在目送中傳遞著情感。不必追 就就體現了這一點,因為龍應台接受了這一...

目送龍應臺中山路2賞析龍應臺的《目送》15處好詞好句的賞析

目送 這本書,細加辨析的話,慈為慈愛 和善,是輸一己之善良關愛於外界,方向向外 悲,為悲憫 同情,是納別人之痛楚無奈於胸懷,方向向內。無慈難以成悲,無悲亦難以為慈。這兩者,互為因果,常常相輔相成,每每聯袂而行。很難想象到筆鋒銳利 慣於批判外界現實的龍應臺,在 目送 這本書中,開始對親情作詳盡感受描述...

朱自清的《背影》,朱自清背影原文

你 瞎亂說什麼?黑布小帽怎麼可以體現?你就編吧!1 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文中這裡的淚指的是什麼樣的淚?應該是感激得淚,你那感動怎麼體現?2蹣跚 探 縮 傾 等動作的詞有什麼作用?寫出了父親趴月台的艱難動態,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的愛3.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這裡的淚又指什麼?應該是惜別的淚 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