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一、這bai是禪詩,解釋如下du:**就如同是菩提樹,(zhi釋迦牟dao尼佛當年在菩提回
樹下覺悟)**的心靈就象一答座明亮的台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二、擴充套件知識:1、出處:這個是神秀大師的乙個四句偈2、引申:
神秀和惠能一共有兩個偈子。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 明鏡臺 是什麼意思
2樓:匿名使用者
是心的枷鎖,當你不在執著的時候那什麼也不是
3樓:美好暑假生活
是佛家的用語,代表最純潔的地方。希望能幫到你。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是什麼意思?出自**?
4樓:七情保溫杯
「身是菩提
樹,心如明鏡臺。」的意思是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出自《菩提偈》,是六祖慧能作的偈,見載於《壇經》,因為是以菩提為題所以稱為菩提偈。
《菩提偈》是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由唐代和尚慧能所作,屬於五言絕句。其中前兩首偈是針對神秀的《無相偈》所作的,旨在說明「明鏡」的清淨;第三首偈則流傳甚廣;第四首著重講修行方法。
5樓:匿名使用者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出自神秀《神秀偈》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意思是:身如一棵菩提樹,人心像一塊明亮的鏡台,明淨純潔;要時時勤快地拂拭(注意修身的功夫)。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字面意思是: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擴充套件資料
神秀《神秀偈》: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①明鏡臺:比喻心之本性明淨純潔。
②神秀:佛教禪宗五祖弘忍的**,六祖慧能的師兄。
③偈:佛教徒的短詩警句。
這幾句的意思是,人身如一棵菩提樹,人心像一塊明亮的鏡台,明淨純潔;要時時勤快地拂拭(注意修身的功夫),不要讓明亮的鏡台,沾染上汙垢塵埃(摒除各種貪欲雜念,使心性永遠保持潔亮光明)。以物喻理,說明佛教「空無」的觀點。
6樓:亦買
佛對我說:你的心上有塵。我用力地擦拭。
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
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現在只能從字面上去理解它,慘悟不透!
心本無塵,塵即是心。無心無塵,人便死。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是何意思?出自哪?
7樓:卡卡傑西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的意思為: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出自唐代作者惠能的《菩提偈》
原文如下:
菩提偈唐代: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譯文: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乾淨,**會有什麼塵埃?
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 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
明亮的鏡子本來就很乾淨,**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 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
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 **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只是向著內心尋找,何必勞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以此進行修行自身,極樂世界也就在眼前!
擴充套件資料
菩提偈:
「菩提」,梵文的音譯,意譯為「覺」或「智」,舊譯也作「道」。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偈,和尚唱頌的歌詩稱為偈。菩提偈,即詮釋佛教教義的歌偈。
創作背景:
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8樓:孔雀翎和碧月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和尚神秀和慧能一段對話。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
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歷六年,公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
卒諡大通禪師。
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裡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型,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巨集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
慧能對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9樓:糯公尺老頭
相傳弘忍有一天為了考驗大眾禪解的淺深,準備付以衣法,命各人作偈呈驗。時神秀為眾中上座,即作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一時傳誦全寺。弘忍看後對大眾說:後世如能依此修行,亦得勝果,並勸大眾誦之。
慧能在碓房間,聞僧誦這一偈,以為還不究竟,便改作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這句是較通行的記載,敦煌本《壇經》此句作「佛性本清淨」),何處惹塵埃!
」眾見此偈,皆甚驚異。弘忍見了,即於夜間,召慧能試以禪學造詣,傳與衣缽.
10樓:匿名使用者
注:「菩提」即菩提樹,這種樹生長在印度,樹幹高大,樹冠覆蓋範圍很廣。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出家前是古印度乙個小國國王的兒子,他不願過王宮裡的榮華富貴生活,為了尋求人生的真諦,毅然出家修行,經過幾年的艱苦修行,終於有一天他來到尼連禪河中沐浴,浴後坐在一棵菩提樹下,面對東方發誓說:
「我今如不證得無上大覺,寧可粉身碎骨也不起來」。經過七天七夜的沉思靜慮、冥思苦想,終於在黎時分豁然開朗,徹悟了人生無盡苦惱的根源及解脫輪迴的方法,從而成為大覺大悟、至高無上的佛祖。菩提樹也因此被稱為「神樹」,後來佛教界把修行得道的高僧稱為「菩提」,推而廣之,人們又把通過學習、鑽研,在學問、知識上達到很高層次的人稱為「菩提」。
11樓:匿名使用者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神秀的答卷
神秀 (606?-706),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
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歷六年,公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
卒諡大通禪師。
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
心像明鏡一樣,這裡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是:**看的了了分明。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表達:對師的尊重,不會有閒話!
於是被留在**身邊 拂拭**!
慧能對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顯然是:前言不搭後語,不可相提並論,因此被 塗抹掉了!
雖然,前言不搭後語,表達的思想,經過自圓其說,被五祖認同!
便得到了 衣缽的傳承,被**送出,《壇經》描述!
12樓:百度使用者
玄悲大師。。。。。。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13樓:金果
**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此偈見於敦煌寫本《壇經》。關於這首詩的來歷,《壇經》第四節至第八節,有明白的記載:五祖弘忍「一日喚門人盡來」,要大家「各作一偈」。
並說「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稟為六代。」弘忍的上首**神秀在門前寫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弘忍知道後,「遂喚秀上座於堂內」,說是「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數日,作不得。
」惠能的偈語,即針對神秀的《無相偈》而發。
據《壇經》所載,惠能本不識字,他先「請人一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作此歌偈,「請得一解書人於西間壁上題著」。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使他失去作為弘忍繼承人的資格,卻成了北宗一派的開山祖。由於神秀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修派」。
而惠能的這一首,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
14樓:龍凌風
釋義:**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這是禪宗五祖弘忍門下上座**神秀所作的一句偈語。這句偈語以塵埃比作煩惱,以鏡比喻人的心,也就是說我們應當時時觀察自己的心有沒有煩惱,如有煩惱就要除去,即「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斷除煩惱是佛教修行內容之一,所以神秀說得也的確不錯。
但是弘忍的另乙個**慧能作的另乙個偈語;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偈語的境界要高於神秀所作的偈語,所以弘忍就將衣缽傳給了慧能。慧能就成為禪宗六祖。
但老實說,神秀的偈語有實用意義,對一般學佛人來說,按照這個偈語去做就行了。只是因為神秀執「有」,慧能執「空」,所以神秀境界比不上慧能。但慧能的偈語也沒有見性,慧能見性是在弘忍密傳法之時,說到「不住相生心」時,慧能才大悟,才真正見性。
這個是六祖惠能大師的乙個四句偈
這是從神秀和惠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
一、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釋義:**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台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釋義:菩提原本比喻智慧型,
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
本來清靜,**會染上什麼塵埃?
菩提樹是什麼樹,什麼是菩提樹 菩提樹代表什麼意思
菩提樹也稱畢缽羅樹,菩提是印度語,是指覺悟 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菩提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證得了最後的光明的自性。當年佛祖釋迦牟尼佛在覺悟之前,經過三年苦行,到恆河中洗淨身上的汙垢,走到菩提樹下,靜坐七七四十九晝夜,有牧羊女供養羊奶,終於在...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這是禪詩,解釋如下 就如同是菩提樹,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 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捻花微笑,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宗公案 典故 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就是出於此 二 擴充套件知識 1 出處...
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型樹,眾生的心靈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那裡會染上什麼塵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