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自然哲學怎樣修正了近代科學革命中形成的機械自然觀

2021-04-20 07:13:54 字數 4913 閱讀 9751

1樓:吾似流水飄雲

就是康德的星雲學說,用發展、歷史的觀點來闡述客觀事物(太陽系)的形成,這就在機械自然觀中撕開乙個口。

近代自然科學為什麼產生在歐洲

2樓:百度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anchornihao

一、近代科學政治背景

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萌芽

在世界範圍內,封建生產關係最先在西歐瓦解,從封建社會內部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義大利是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地。

1.工場手工業的興起

公元14-15世紀,工場手工業在西歐普遍發展起來,工場手工業的產生和興起,意味著封建生產關係的瓦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生。

2.生產技術的進步

公元14—15世紀,歐洲人學會了用高爐煉鐵並採用水力和風力鼓風;擁有了3噸級的水力鍛錘、壓延機、撥絲機。

3.地理大發現

公元15—16世紀,西歐各國開始了遠航探險。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代表的遠洋航行,給資產階級開闢了新的活動場所,使歐洲出現了經濟的擴張和繁榮時期。

二、近代科學發生的文化思想背景

1.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是指13世紀末在義大利各城市興起,擴充套件到西歐各國,於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運動為自然科學擺脫神權統治提供了思想**。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文學三傑」:

但丁(右圖)、皮特拉克、薄伽丘。

2.宗教改革

新興資產階級發動了宗教改革運動,從教會內部掀起了反對教會特權的鬥爭,宗教改革產生了路德派、加爾文派等新派,由於受到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新教更重視人的個性和現世生活防鬆了對人們的思想禁錮,有利於了學術和文化的發展。6.

3樓:

一、對古代科學的繼承中國古代科學成就光輝燦爛,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體系和發展模式。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發達的農業,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成就很高,數學在秦漢時期就取得了輝煌成就,產生了十大數學名著,我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科學發展到了近代,由於封建統治的影響,以往的成果並為人們很好的利用。

我們仍然以四大發明為例,指南針傳入歐洲,於是有了航海技術,但在發明了指南針的中國,受封建迷信以及傳統觀念的影響,指南針只是用來看風水的道具而已,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火藥是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階級的重要的科學技術,有了火藥,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而在中國,火藥的實際用途不過是煙花爆竹,一閃而逝,多年以後歐洲列強竟然憑藉著中國發明的火藥打到了中國本土。造紙術、印刷術本是傳播科學技術的良好的媒介,然而,在中國卻只能用於宣傳倫理綱常及封建思想,印刷**。

同樣的所有的這些優秀的中國古代科學技術以阿拉伯等國為媒介傳向了歐洲,並為歐洲科學所借鑑推動了歐洲科學的快速崛起。

二、封建制度對科學發展的影響乙個國家政治民主程度的大小影響著這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高低。**和**是舊中國政治的突出表現,因而中國科技的發展緩慢是可想而知的。探索封建制度對科學發展的影響,我認為應從近代科學產生的社會條件開始分析。

近代科學產生於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社會大變革時代,這個時代通常稱為文藝復興時代,實質上是新興資產階級為取得統治地位打著恢復古希臘羅馬等古典文化的旗號,創立資產階級新文化的空前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近代科學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發展的 推動下產生的。從十字軍東征以來,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有了巨大的 發展,這就向自然科學提出了大量的研究課題,提供了日益豐富的經驗材料,提供了以往不可能有的新的科學實驗條件,可以說,真正有系統的實驗科學,這時候才第一次成為可能。

資本主義迫切需要科學,而近代科學也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推動下才能得以產生和發展。

4樓:每天後悔一次

近代自然科學 自然科學發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依據歷史事實,通過對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分析來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並揭示其規律。在漫長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上,近代曾出現了三次嚴重的危機,並由此也帶來了三次重大的突破,從而推動自然科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天文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在西方,通過畢達哥拉斯、柏拉圖、 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最具理論色彩,又是提出理論模型最多的一門學科。

同時,天文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種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觀測時間也靠天,這就必然會有力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然而,天文學在當時又是一門十分敏感的學科。在天文學領域,兩種宇宙觀,新舊思想的鬥爭十分激烈。

特別是到了中世紀後期,天主教會還別有用心地為托勒密的地心說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硬說地球處於宇宙中心,證明了上帝的智慧型,上帝把人派到地上來統治萬物,就一定讓人類的住所??地球處於宇宙中心。

這種荒唐說法被當作權威加以崇信之後,托勒密的學說就成為不可懷疑的結果而嚴重阻礙著天文科學的進步。然而,地心說基礎上產生的儒略曆在325年被確定為**教的曆法後,它的微小誤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同觀測資料大相徑庭。葡萄牙一位親王的船長曾說:

「儘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事都和他說的相反。」托勒密體系的錯誤日益暴露,人們急需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當時,文藝復興正蓬勃開展,它不僅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適應時代要求,他從2023年開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閣樓上對天象仔細觀察了30年,從而創立了一種天文學的新理論--日心說。2023年,哥白尼公開發表《天體執行論》,這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主要標誌。日心說的提出恢復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來面貌,猛烈**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發展史上乙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輝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從巨集觀上看,科學發展是落在生產技術的後面。例如,鐘錶在實踐中已廣泛應用,但人們並不懂得由哪些因素決定著鐘錶運動的週期;在戰爭發**無數的子彈和炮彈,卻搞不清怎樣才能把彈道計算出來,命中率如何提高。

從微觀上看,古典力學的發展比較完善。在天體力學中,克卜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橢圓定律、面積定律、週期定律);2023年,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2023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論述了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構成乙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乙個理論之中。

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但這一時期其他學科還很落後,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積累經驗,進行分門別類的初步整理。例如,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耐就曾致力於對植物的分類,他寫了《自然系統》一書,使雜亂無章的關於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

在化學領域,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他被稱為近代化學的創始人。德國科學家斯塔爾提提出燃素說來解釋化學反應,燃素說作為化學的理論成果統治了化學界近100年。

科學的發展不是憑空進行,而是必須以已有的科學成果為發展的起點。當時已有的天文學數學知識為力學的發展創造了前提,而力學發展較完善的狀況又促成了哲學史上機械自然觀的形成。因為,從人的認識規律來看,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從認識簡單事物進而深化認識複雜事物的,認識機械運動是科學認識的第一任務。

在科學認識第一階段,暫時把事物看成彼此無關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進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學家們把一切高階複雜運動都簡單模擬為機械運動,並且把力學中的外力照搬過來,就變成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機械外因論。他們認為,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只是在空間上擴張,展現其多樣性,而在時間上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的歷史。不變的行星一定始終不變地繞著不變的太陽執行,由於它不承認物質的發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從何而來,最後只能搬用神的創造力來解釋,自然科學又回到了神學之中。

2023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論》,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星雲假說。康德的星雲假說能較好解釋太陽系的某些現象。他認為,太陽系以及一切恆星都是由原始星雲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漸聚集而成的。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有生有死,而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恩格斯2023年為《自然辯證法》寫的一篇導言中,給予康德的星雲假說極高的評價。說它「包含著一切繼續前進的起點。

」因為既然地球是隨著太陽系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那麼,地球上的萬物山川、動物和植物,自然也有它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如果立即沿著這個方向堅決地繼續研究下去,那麼,自然科學現在就會進步得多。」康德的星雲假說有力衝擊了形上學的機械自然觀,是繼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後的又一次科學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也是近代以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不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許多技術發明大都**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總之,在18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科學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方法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

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啟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裡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裡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有所幫助。」理性思維就是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提出科學假說,進而建立理論或理論體系。19世紀道爾頓的原子論,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週期律以及康德的星雲假說開始都是以假說形式出現的。

不過,康德的星雲假說一開始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不斷揭示出自然過程的辨證性質,才最終在哲學領域敲響了形上學的喪鐘。

19世紀是科學時代的開始。在天文學領域,科學家們開始論及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在地質學領域,英國的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地質漸變理論。

在生物學領域,細胞學說、生物演化論,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繼被發現。在化學領域,原子-分子論被科學肯定;拉瓦錫推翻了燃素說,並成為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人;2023年,**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週期律的圖表和《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係》的**。在文中,門捷列夫預言了十一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在以後被一一證實。

十九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是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在19世紀之前,人們基本上認為電與磁是兩種不同現象,但人們也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絡,因為水手們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時羅盤上的磁針會發生偏轉。2023年7月,丹麥教授奧斯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電與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針的指向同電流的方向有關。這說明自然界除了沿物體中心線起作用的力以外,還存在著旋轉力,而這種旋轉力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一門新學科??

電磁學誕生了。

奧斯特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科學家們紛紛做各種實驗,力求搞清電與磁的關係。法國的安培提出了電動力學理論。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ɡ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中發生了哪些重

洋務運動 維新運動 立憲運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期中國近代化探索過程中發生了哪些重大事件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近代化過程中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三大領域的重要事件是什麼?經濟方面,半殖民程度加深,中國逐漸融入到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政治民族資本主義興起,資產...

19世紀下半期到20世紀初,中國的近代化在經濟,政治兩大領域

經濟是洋務運動,是中國工業化的開端。政治是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學習時事政治的意義 第一,開展時事政治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 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分析和解決 問題的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推動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深化。第二,開展...

19世紀歐洲的美術是怎樣的,十九世紀西方的繪畫美術

巴黎公社的建立,把19世紀藝術紛繁的流派顯現出來,藝術家越來越多的為資產階級服務,形成了一種越來越脫離政治而走向藝術自由的趨向。一 新古典主義 在題材 形式 風格上以古希臘羅馬藝術為榜樣,特別是以古典雕刻為範本,重素描 講究造型的嚴謹,並注意油畫製作技巧地道,創造了一種古樸 典雅和莊重的風格,以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