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兒衰。的意思

2021-05-04 13:50:50 字數 5854 閱讀 6068

1樓:匿名使用者

擂一通鼓,勇氣振作起來了;擂兩通鼓,勇氣就衰弱了;擂三通鼓,勇氣就完結了。現在用來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說明做事情要一氣呵成的道理。

2樓:淘淘

曹劌論戰

《左傳》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20),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旂靡,故逐之。」

翻譯:戰勝以後,魯莊公問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

「打仗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崐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後士兵的勇氣就消耗完了。他們的勇氣已經完了,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但大國難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們戰車的車輪痕跡很亂,望見他們的軍旗也已經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這裡的鼓作動詞用,敲鼓

而:會,就會的意思

出 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全域性意思是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士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衰竭了。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會衰弱,第三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耗盡了。

4樓:

出 處 《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 三而竭。」全域性意思是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士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衰竭了。

5樓:匿名使用者

做任何事情,趁一開始情緒高漲、幹勁旺盛時全力以赴,這叫「一鼓作氣」。一鼓作氣,把進攻的目標攻下,叫做「一鼓而下」。如果事情老幹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逐漸衰退而盡,就叫「再衰三竭」。

6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士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衰竭了。

7樓:東邊的帥哥

這個成語來自於《左傳 莊公十年》中的《曹劌 論 戰》

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

「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旂靡,故逐之。」

譯文:魯莊公十年春天,齊**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應戰。曹劌請求拜見。

他的同鄉說:「都是得**厚祿的人在商量這事,你又為什麼要參與呢?」曹劌說:

「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曹劌問:

「您憑什麼應戰呢?」莊公說 :「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

」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於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莊公說:

「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憑著一片至誠,告訴神。」曹劌回答說:「這點兒小誠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會賜福的。

」莊公說:「輕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於明察詳審,一定依據實情處理。」曹劌回答說:

「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莊公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國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莊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

曹劌說:「不行。」齊**隊敲了三次鼓。

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大敗。

莊公準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

」於是向下觀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說:「可以了。」就追擊齊**隊。

戰勝了齊**隊後,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

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

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追擊齊軍。」

這個成語中的「鼓」指敲戰鼓;「作」振作;「氣」勇氣。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戰時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們的銳氣,多敲幾次鼓銳氣也就慢慢減弱了。現在我們經常用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一鼓作氣」來形容作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

8樓:傳說中的老頭

應該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意思是兩軍交戰的時候第一次擊鼓會提高士兵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會衰弱,第三次擊鼓的話這支隊伍就沒什麼士氣了。

9樓:丶歐美式丿

第一次擊鼓,士兵的士氣很旺盛,再次擊鼓士氣漸漸衰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枯竭了

10樓:驕陽灬洛冰

意思是兩軍交戰的時候第一次擊鼓會提高士兵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會衰弱,第三次擊鼓的話這支隊伍就沒什麼士氣了。

11樓:詩在飛舞

這個是對的 意思是兩軍交戰的時候第一次擊鼓會提高士兵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會衰弱,第三次擊鼓的話這支隊伍就沒什麼士氣了。

一鼓作氣 再而衰三而竭的意思

12樓:曉龍修理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出處:《曹劌論戰》

【作者】左丘明 【朝代】先秦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旂靡,故逐之。」白話釋義:

打了勝仗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

後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寫作背景:

文章說明了在戰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略防禦原則——只有「取信於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齊與魯是春秋時期的鄰國,都在今山東省,齊在東北部,魯在西南部。西元前697年,齊襄公即位,政令無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分別逃到莒國和魯國避難。次年齊襄公為公孫無知所殺。

第三年春天,齊人殺死公孫無知,公子小白搶先回到齊國奪得君位。

稍後,魯莊公也親自領兵護送公子糾回國爭奪君位,八月魯與齊師戰於乾時,魯軍大敗。齊桓公逼魯莊公殺死公子糾。魯莊公十年春天,齊藉口魯國曾幫助公子糾爭奪齊國君位,再次興兵攻魯,兩軍戰於長勺。

這就是文章所記敘的齊魯長勺之戰。

文章賞析:

曹劌「取信於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於魯國**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於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於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接著是對這次戰役經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

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後才開始**,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後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的中心,留待後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公將鼓之」、「公將馳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於捕捉於**和追擊的時機。

寫兩軍交戰的實況。這一部分作者筆墨不多,但是魯軍如何進攻、追擊,齊軍如何敗績、潰逃的情形歷歷在目。曹劌適時選擇出擊、追擊的時機,他採取了後發制敵、以智取勝的戰術。

當齊軍未動魯莊公急於搶先攻擊時,曹劌制止道:「未可。」

直至齊軍三鼓之後,軍士勇氣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魯軍一鼓作氣挫敗了齊軍。

在追擊的問題上,曹劌確察虛實而後動,制止了莊公的魯莽,待下車察看齊軍車轍的軌跡、登軾瞭望齊軍麾幟旌旗之後,才果斷地表示:「可矣。」此戰魯軍大獲全勝。

來自鄉間的曹劌以出色的才智幫助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強大的齊國。為後世留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見。對此曹劌做了這樣的解釋「作戰是靠勇氣的。

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枯竭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

第一次擊鼓士氣會大大增加,第二次擊鼓士氣就會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就沒有士氣了。主要說的就是氣勢最初時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的。

13樓:匿名使用者

字面意思是:第一次擊鼓,士兵的士氣很旺盛,再次擊鼓士氣漸漸衰弱,第三次擊鼓士氣就枯竭了

比喻幹事情開始的時候還很起勁,越往後就越失去鬥志

14樓:陳心格加油

這個成語來自於《左傳 莊公十年》中的《曹劌 論 戰》

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

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劌曰:「可矣。」齊師敗績。

公將馳之。劌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旂靡,故逐之。」

譯文:魯莊公十年春天,齊**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應戰。

曹劌請求拜見。他的同鄉說:「都是得**厚祿的人在商量這事,你又為什麼要參與呢?

」曹劌說:「有權勢的人目光短淺,缺少見識,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上朝去拜見魯莊公。

曹劌問:「您憑什麼應戰呢?」莊公說 :

「衣服、食品這些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拿它來分給一些臣子。」曹劌回答說:「小恩小惠沒有遍及於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的。

」莊公說:「用來祭祀的牛、羊、豬、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一定憑著一片至誠,告訴神。」曹劌回答說:

「這點兒小誠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會賜福的。」莊公說:「輕重不同的案件,我既使不善於明察詳審,一定依據實情處理。

」曹劌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

莊公同他共坐一輛戰車。魯國齊國的軍隊在長勺作戰。莊公打算擊鼓命令進軍。

曹劌說:「不行。」齊**隊敲了三次鼓。

曹劌說:「可以進攻了。」齊國的軍隊大敗。

莊公準備驅車追去。曹劌說:「不行。

」於是向下觀察齊軍車輪留下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瞭望齊軍,說:「可以了。」就追擊齊**隊。

戰勝了齊**隊後,莊公問這樣做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是靠勇氣的。

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消滅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大國,是不容易估計的,怕有伏兵在**。

我看見他們的車輪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追擊齊軍。」

這個成語中的「鼓」指敲戰鼓;「作」振作;「氣」勇氣。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戰時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們的銳氣,多敲幾次鼓銳氣也就慢慢減弱了。現在我們經常用這個成語故事中的「一鼓作氣」來形容作事時要鼓起勁頭,勇往直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是什麼意思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專落了,第三次屬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出處 曹劌論戰 作者 左丘明 釋義 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賞析 主要說的就是氣勢最初時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氣呵成,還...

一鼓作氣的故事簡介一鼓作氣的故事簡介50字

春秋時期,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莊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一死戰。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鼓準備進攻。魯莊公剛要率兵應戰,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齊軍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曹劌當機立斷,勸魯莊公說 進攻的時機到了。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戰爭勝利後,...

一鼓作氣是什麼故事一鼓作氣的故事是什麼

一鼓作氣 漢語成語 一鼓 第一次擊鼓 作 振作 氣 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成語典故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 隊攻打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 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 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