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夏季納涼》詩賞讀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夏夜炎炎,暑氣逼人,如何消暑納涼?詩人靠著大自然的造化,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避暑納涼。詩人年紀不少了,需要「攜杖」,而即使攜杖,他也要到戶外納涼。
首句中的「追」字用得最好!乙個「追」字,說明詩人對「柳外涼」的喜愛和迫切之情,間接透露了那裡的景色甚佳。那是什麼地方?
第二句詩,即作交代,那是在一條很漂亮的橋——畫橋的南畔。在過去,尤其在古代,那些石橋晚上基本是不通車的,沒有危險,沒有汙染,倒是人們聚集的場所。這個畫橋南畔,就是長滿楊柳的地方。
有橋必有水,在河邊或湖邊柳樹之下坐著,的確是很愜意的事。那麼,如何坐?詩人用「倚胡床」三字。
胡床是由八根木棍組成,坐面為棕繩聯結的坐臥家具,可以摺疊,取放方便,也就是我們今天仍在使用著的馬札,各類的沙灘椅亦仿此而製。這個「倚」的姿勢如何?是靠,是坐,是睡?
唐代杜牧的《秋夕》詩有「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句,有的版本將「坐看」作「臥看」。坐和臥,我們現在是很不同的動作,但坐胡床,臥胡床,以及倚胡床,對古人來說都是差不多的。此句中的「倚」字也用得妙,這一動作,很能表現出詩人瀟灑、安逸的姿態和心境。
在這畫橋南畔納涼,如果沒有人作伴,又或者沒有其他的娛樂,畢竟是美中不足。原來,作者是不會寂寞的,明月公升空之時,便有笛聲吹起,這笛聲從何而來?是在船上傳來的,可見這裡也是船家聚居之處,是否如南京的秦淮河,廣州的荔枝灣?
這笛聲不是一兩曲,吹笛者肯定也不是一兩個,因為笛聲是「參差起」的。我還可以大膽地這樣設想:吹笛者的水平肯定不低,因來此納涼者,不僅有平民百姓,也有如秦少游或陸放翁那樣的仕宦之人。
此句中的「參差起」三字,讓我們如笛聲入耳,使得詩歌驟然生動起來。
如果說前三句寫出了綠、彩、白等色,寫出了笛子的樂聲,寫出了作者的動作心情,讓讀者在視覺、聽覺和感覺上有強烈的接觸的話,那麼,末句,詩人還要讓你的嗅覺也用上——風定池蓮自在香!一池蓮花,涼風吹拂,肯定會送來縷縷清香,令人心曠神怡。作者的巧妙不是「風送清香」,如果這樣反有點俗套,作者寫的是「風定」,即沒有風;沒有風吹,會給納涼人送來清香嗎?
請放心,「池蓮自在香」。沒有風,在這裡也能聞到池蓮之香,而有風呢,那就更不用說,納涼
這首詩,短短二十八字,寫了眾多的事物,如柳、橋、床、月、船、笛、風、蓮等;顧及到色、聲、味,而作者的心情、志趣,在不多的動作描寫以及景物描寫中,完全可以讓讀者深切感受到。
2樓:匿名使用者
夏天納涼
秦觀攜杖來追柳外涼,
畫橋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參差起,
風定池蓮自在香。
鳥鳴澗描寫什麼季節,鳥鳴澗描寫什麼季節的景色
鳥鳴澗 這首詩寫了春天的季節,從詩中的 春山 春澗 的 春 字看出來。鳥鳴澗唐代 王維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譯文寂靜的山谷中,只有桂花在無聲的飄落,夜半更深,萬籟俱寂,似空無一物。明月公升起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棲鳥,它們在春天的溪澗裡不時地鳴叫。春季。鳥鳴澗 描繪山間春夜中...
王維鹿柴描寫的是什麼季節,《鹿柴》是描寫什麼季節
詩人並未點明時間,但其描繪的這種景觀的最佳時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須是晴朗的傍晚。鹿柴 是描寫什麼季節 夏末秋初 這首詩描繪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夏末秋初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版在於以動襯靜,以權區域性襯全域性,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筆先寫空山寂絕人跡,接著以但聞一轉,引出人語響來。空谷傳...
《村居》描寫的是什麼季節,古詩村居是什麼季節?
瀛洲煙雨 村居 描寫的季節是 春季。是清代詩人高鼎居住在鄉村時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學後孩子們放風箏的情景。1,全文如下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2,譯文如下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的青草已經漸漸發芽生長,黃鶯飛來飛去。楊柳披著長長的綠枝條,隨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