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繞地球一圈要多少時間,太陽繞地球一圈要多少時間 ? 30

2021-07-02 23:18:50 字數 4553 閱讀 6828

1樓:少俠趙欣宇

大約365天

地球earth

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陽系中並不居顯著的地位,而太陽也不過是一顆普通的恆星。但由於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瞭解。

行星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地球是第3個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億千米,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a)。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其軌道長半徑為149597870千米,軌道偏心率為0.

0167,公轉軌道運動的平 均速度是29.79千米/秒。

地球的赤道半徑約為6378 千米,極半徑約為6357千米,二者相差約21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約為6371千米。地球的平均密度為5.

517克/釐米。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參量見表。

形狀和大小 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有所謂渾天說。東漢張衡在《渾天儀圖注》裡寫道:“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

”地球是圓的這個概念在遠古就已模糊地存在了。723年唐玄宗派一行和南宮說等人,在今河南省選定同一條子午線上的13個地點,測量夏至的日影長度和北極的高度,得到子午線一度之長為351裡80步( 唐代的度和長度單位)。摺合現代的尺度就是緯度一度長132.

3千米,相當於地球半徑為7600千米 ,比現代的數值約大20%。這是地球尺度最早的估計(埃及人的測量更早一些,但觀測點不在同一 子午線上,而且長度單位核算標準不詳,精度無從估計)。

精確的地形測量只是到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之後才有可能,而地球形狀的概念也逐漸明確。地球並非是很規則的正球體。它的表面可以用一個扁率不大的旋轉橢球面來極好地逼近。

扁率e為橢球長短軸之差與長軸之比,是表示地球形狀的一個重要參量。經過多年的幾何測量、天文測量以至人造地球衛星測量,它的數值已經達到很高的精度。這個橢球面不是真正的地球表面,而是對地面的一個更好的科學概括,用來作為全球各地大地測量的共同標準,所以也叫做參考橢球面。

按照這個參考橢球面,子午圈上一平均度是111.1千米,赤道上一平均度是111.3千米。

在參考橢球面上重力勢能是相等的,所以在它上面各點的重力加速度是可以計算的,公式如下:

g0=9.780318(1+0.0053024sin2j

-0.0000059sin2j)米/秒2,

式中g0是海拔為零時的重力加速度,j是地理緯度。知道了地球形狀、重力加速度和萬有引力常數g=6.670×10-11牛頓·米2/千克2,可以計算出地球的質量m為5.

976×1027克。

表:地球的尺度和其他參量

自轉 由於地球轉動的相對穩定性,人類生活歷來都利用它作為計時的標準,簡單地說,地球繞太陽公轉一週的時間叫做一年,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叫做一日。然而由於地球外部和內部的原因,地球的轉動其實是很複雜的。地球自轉的複雜性表現在自轉軸方向的變化和自轉速率即日長的變化。

自轉軸方向的變化中,最主要的是自轉軸在空間繞黃道軸緩慢旋進,造成春分點每年向西移動50.256〃的歲差。這是日、月對地球赤道突出部分吸引的結果。

其次是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地球本身的位置變化,造成了地面各點的緯度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有兩種成分 :一種以一年為週期,振幅約為0.

09〃,是大氣和海水等季節性變化所引起的,是一種強迫振動;另一種成分以14個月為週期,振幅約為0.15〃,是地球內部變化所引起的,叫做張德勒擺動,是一種自由振動。此外還有一些較小的自由振動。

轉速的變化造成日長的變化。主要有3類:長期變化是減速的,使日長每百年增加1~2毫秒,是潮汐摩擦的結果;季節性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0.

6毫秒,是氣象因素引起的;不規則的短期變化,最大可使日長變化4毫秒,是地球內部變化的結果。

表面形態和地殼運動 地球的表面形態是極複雜的,有綿亙的高山,有廣袤的海盆,還有各種尺度的構造。

地表的各種形態主要不是外力造成的,它們**於地殼的構造運動。地殼運動的起因至少有以下幾種設想:①地球的收縮或膨脹。

許多地學家認為地球一直在冷卻收縮,因而造成巨大的地層褶皺和斷裂。然而觀測表明,地面流出去的熱量和地球內部因放射性物質的衰變而生出的熱量是同量級的。也有人提出地球在膨脹的論據。

這個問題現在尚無定論。②地殼均衡。在地殼以下的某一定深度,單位面積上的載荷有一種傾向於均等的趨勢。

地面上的巨大高差為地下深部橫向物質流動所調節。③板塊大地構造假說——地球最上層約

八、九十千米厚的岩石層是由幾塊巨大的板塊組成的。這些板塊相互作用和相對運動就產生地面上一切大地構造現象。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何處,現在還不清楚,但不少人認為地球內部物質的對流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地球地圖:世界地形

電磁性質 地磁場並不指向正南。11世紀中國的《夢溪筆談》就有記載。地磁偏角隨地而異。

真正地磁場的形態是很複雜的。它有顯著的時間變化,最大的變化幅度可達到總地磁場的千分之幾或更高。變化可分為長期的和短期的。

長期變化**於地球內部的物質運動;短期變化**於電離層的潮汐運動和太陽活動的變化。在地磁場中,用統計平均或其他方法將短期變化消去後就得到所謂基本地磁場。用球諧分析的方法可以證明基本地磁場有99%以上**於地下,而相當於一階球諧函式部分約佔80%,這部分相當於一個偶極場,它的北極座標是北緯78.

5°,西經69.0°。短期變化分為平靜變化和干擾變化兩大類。

平靜變化是經常出現的,比較有規律並有一定的週期,變化的磁場強度可達幾十納特;干擾變化有時是全球性的,最大幅度可達幾千納特,叫做磁暴。

基本磁場也不是完全固定的,磁場強度的影象每年向西漂移0.2°~0.3°,叫做西向漂移。

這就指出地磁場的產生可能是地球內部物質流動的結果。現在普遍認為地球核主要是鐵鎳組成的(還包含少量的輕元素)導電流體,導體在磁場中運動便產生電流。這種電磁流體的耦合產生一種自激發電機的作用,因而產生了地磁場。

這是當前比較最為人接受的地磁場成因的假說。

當岩漿在地磁場中降溫而凝固成岩石時,便受到地磁場磁化而保留少許的永久磁性,稱為熱剩磁。大多數岩漿岩都帶有磁性,其方向和成巖時的地磁場方向一致。由相同時代的不同岩石標本可以確定成巖時地球磁極的位置。

但由不同地質時代的岩石標本所確定的地磁極位置卻是不同的。這就給大陸漂移的假說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人們還發現,在某些地質時代成巖的岩石,磁化方向恰好和現代的地磁場方向相反。

這是由於地球在形成之後,地磁場曾多次自己反向的結果。按照自激發電機地磁場成因假說,這種反向是可以理解的。地磁場的短期變化可以感應地下電流,而地下電流又引起地面的感應磁場。

地下電流同地下物質的電導率有關,因而可由此估計地球內部的電導率分佈。然而計算是複雜的,而且解答不單一。現在所能取得的一致意見是電導率隨深度而增加,在60~100千米深度附近增加很快。

在400~700千米的深處,電導率又有明顯的變化,此處相當於地幔中的過渡層(又叫c層)。

溫度和能源 地面從太陽接受的輻射能量每年約有10焦耳,但絕大部分又向空間輻射回去,只有極小一部分穿入地下很淺的地方。淺層的地下溫度梯度約為每增加30米,溫度升高1℃ ,但各地的差別很大。由溫度梯度和岩石的熱導率可以計算熱流。

由地面向外流出的熱量,全球平均值約為6.27微焦耳/釐米秒,由地面流出的總熱能約為10.032×1020焦耳/年。

地球內部的一部分能源來自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鈾、釷、鉀。它們在岩石中的含量近年來總在不斷地修正,有人估計地球現在每年由長壽命的放射性元素所釋放的能量約為9.614×1020焦耳,與地面熱流很相近,不過這種估計是極其粗略的,含有許多未知因素。

另一種能源是地球形成時的引力勢能,假定地球是由太陽系中的瀰漫物質積聚而成的。這部分能量估計有25×1032焦耳,但在積聚過程中有一大部分能量消失在地球以外的空間,有一小部分,約為1×1032焦耳,由於地球的絕熱壓縮而積蓄為地球物質的彈效能。假設地球形成時最初是相當均勻的,以後才演變成為現在的層狀結構,這樣就會釋放出一部分引力勢能,估計約為2×1030焦耳。

這將導致地球的加溫。地球是越轉越慢的。地球自形成以來,旋轉能的消失估計大約有1.

5×1031焦耳,還有火山噴發和**釋放的能量,但其數量級都要小得多。

地面附近的溫度梯度不能外推到幾十千米深度以下。地下深處的傳熱機制是極其複雜的,由熱傳導的理論去估計地球內部的溫度分佈,常得不到可信的結果。但根據其他地球物理現象的考慮,地球內部某些特定深度的溫度是可以估計的。

結果如下:①在100千米的深度,溫度接近該處岩石的熔點,約為1100~1200℃;②在400千米和650千米的深度,岩石發生相變,溫度各約在1500℃和1900℃;③ 在核幔邊界,溫度在鐵的熔點之上,但在地幔物質的熔點之下,約為3700℃;④在外核與核心邊界,深度為5100千米,溫度約為4300℃,地球中心的溫度,估計與此相差不多。

內部結構 地球的分層結構基本上是按**波(p和s)的傳播速度劃分的。地球上層有顯著的橫向不均勻性: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厚度大不相同,海水只覆蓋著2/3的地面。

**時,震源輻射出兩種**波,縱波p和橫波s。它們各以不同的速度向四圍傳播

2樓:文似花海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也就是地球的公轉週期大約為一年時間,具體為365.2564天,也就是365天又5小時48分46秒

3樓:匿名使用者

問題是太陽不是繞著地球轉的,太陽是繞著銀河系的中心公轉的……,而且要分清自轉和公轉的區別,自轉是自己旋轉,就像陀螺一樣,公轉是圍繞某個中心旋轉,就像圓形跑道上的賽車其實是繞著跑道的中心在公轉。

4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是太陽繞地球的話,那麼距離1.5億千米就是半徑,知道可知周長=1.5億*2*3.14=942000000,除以每秒250千米=942000000/250/60/60=1046.67小時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是多長時間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是多長時間

地球繞太陽轉一圈大約要365.242199174天,即乙個恆星年。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就是地球公轉週期。由於所選取的參考點不同,則 年 的長度也不同。常用的週期單位有恆星年 回歸年和近點年。恆星年是以恆定不動的恆星為參考點而得到的,所以它是地球公轉360 的時間,是地球公轉的真正週期。恆...

衛星繞地球一圈最少要多長時間

靜觀陌路 地球同步衛星轉動週期和地球自轉週期相同,都是24小時。衛星的繞地球轉動的週期受衛星到地心距離的影響,距離越小,週期越小。極軌氣象衛星的軌道接近圓形,飛行高度約為600 1500公里,地球同步衛星即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又稱對地靜止衛星,是執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人造衛星,星距離地球的高度約為36...

太陽系繞銀河系轉一圈要幾年

太陽系圍繞銀河系中心做公轉運動,公轉週期為22600萬年,也就是2.26億年。太陽系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是一個螺旋形星系,直徑十萬光年,包括兩千多億顆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恆星,離星系中心大約兩萬五千到兩萬八千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每秒220公里,兩億兩千六百萬年在星系轉一圈。太陽是位於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