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胡人下江南
說的是唐代著名軍事家哥舒翰,本不是武將,而是一個讀書人,他被派到地方做官,帶領散兵平定叛亂。
後安史之亂起,唐玄宗催促他出童關收復長安,當時叛軍正盛,哥舒翰知道出童關必兵敗,可是上命難為,灑淚出關,被叛軍全殲。
哥舒翰兵敗,被處死。
2樓:匿名使用者
王玄策,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歷史奇蹟。
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目的有三:一是出使印度。
二是拜會吐蕃王松贊干布,睦鄰友好。三是看看文成公主。但此時印度發生了政變,別忘了,那時候沒衛星,也沒手機,沒通訊手段,李世民再牛也算不到啊!
於是照常上路。篡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
兩人於是策馬北上,渡過甘第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當時松贊干布分別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和大唐帝國的文成公主為皇后),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
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永珍軍。阿羅順那大驚,守城不出,玄策一心報仇,拿出唐軍攻城的各種手段——雲梯、拋石車、火攻,狠攻月餘。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
王玄策乘勢攻入中印度,併發誓要盡滅印度。而印度兵將與唐軍(算是外籍軍團)一接觸便潰不成軍,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求得東印度王尸鳩摩援兵,接著再招集散兵殘將準備**唐軍。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眾盡坑殺。
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由於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有關唐朝詩人的名字大全
3樓:稀疏
張九齡(673-740),字子壽,韶州(今韶關市)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
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其父遷居於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王昌齡(約690-756?),字少伯,今陝西西安人,一說為南京人或山西太原人。
丘為(694-789?),蘇州嘉興(今屬浙江)人
綦毋潛(692-749?),字孝通,今湖北江陵人,一說江西南康人。
常建(708-765?),籍貫不詳,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只做過盱眙尉的小官。
岑參(715-770),南陽人,一說湖北江陵人,少時隱居河南嵩陽。
元結(719-772),字次山,號漫郎、聱叟,曾避難入猗於洞,因號猗於子,河南人。
韋應物(737-791?),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世稱柳河東。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李頎(690-751),東川(今四川三臺)人,少年時曾寓居河南登封。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年號香山號士。其先世為太原人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
高適(702-765),字達夫,德州莜(今河北景縣)人
唐玄宗(685-762),一稱唐明皇,姓李隆基,睿宗李旦之子,公元712年受禪即位,次年十二月改元開元,初期任用姚崇、宋景等賢相,政治清明,史稱開元之治。
王勃(649-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駱賓王(640-?),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
杜審言(約646-708),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河南鞏縣,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
沈亻全期(約656-714),字雲卿,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
宋之問(約656-712),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
王灣(?-750),今河南洛陽人
劉長卿(709-790?),字文房,河間(今屬河北)人
錢起(722-780),字仲文,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韓雄(左)羽(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
劉繚(右上部)日(704-745?),江東(今江西奉新)人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金壇(今屬江蘇)人
盧綸(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人。
李益(748-827),字君虞,陝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
司空曙(約720-790?),字文明,一作文初,廣平(郡治今河北永年東南)人。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
張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僑寓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
許渾(生卒年不詳),字用晦,一作仲晦,潤州丹陽(今江蘇鎮江)人。
溫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飛卿,今山西祁縣人。
馬戴(775-?),字虞臣,今陝西華縣人
張喬(生卒年不詳),今安徽貴池人
崔塗(854-?),字禮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帶人。
杜荀鶴(846-907),字彥之,自號九華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
韋莊(836-910),字端已,長安杜陵(今屬陝西長安縣)人
僧皎然(730-799),字清晝,本姓謝,為南朝宋謝靈運十世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
崔顥(約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
祖詠(699-746?),洛陽(今屬河南)人
崔曙(約704-739),宋州(今河南登封)人
皇甫冉(716-769)字茂政,今江蘇丹陽人,先世居甘肅涇州。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
薛逢(806-876?),字陶臣,今山西永濟人,
秦韜玉(生卒年不詳),字中明,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
裴迪(716-?),關中(今屬陝西)人。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
王建(約767-830?),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
權德輿(759-818),字載之,今甘肅秦安人,一說為陝西略陽人。
張祜(生卒年不詳),字承吉。清河(今屬河北)人,一說河南沁陽人。早年寓居蘇州,後至長安,為元稹排擠,遂至淮南。
賈島(779-843),字閬仙,一作浪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
李頻(818?-876),字德新,今浙江建德人
西鄙人,西部邊地的人民,故稱為西鄙人。
金昌緒(生卒年不詳),今浙江杭州市人,餘不詳。
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州(今浙江蕭山)人
張旭(675-750?),字伯高,吳(今江蘇蘇州)人
王翰(約687-735後),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張繼(生卒年不詳),字懿孫,襄州(今湖北襄陽)人。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今河南洛陽人。
柳中庸(生卒年不詳),本名淡,字中庸。今山西永濟縣人
顧況(約725-約814),字逋翁。蘇州海鹽(今屬浙江)人。
朱慶餘(生卒年不詳),字可久,越州(今浙江紹興)人
鄭畋(約824-882),字臺文,滎陽(今屬河南)人
韓亻屋(844-約914後),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今陝西西安人。
陳陶(約812-885前),字嵩伯,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一作嶺南人,又作劍浦(今福建南平)人。
張泌(930-?),字子澄,今江蘇江都人。曾任句容尉,南唐後主時官中書舍人。
杜秋娘,杜牧《杜秋娘詩序》雲:杜秋,金陵女也,年十五為李奇妾,後奇叛來,籍之入宮,有寵於景陵。穆宗即位,命秋娘為皇子傅母。皇子壯,封漳王,被罪廢削,秋因賜歸故鄉。
薛濤 字洪度,生於大曆五年,卒於大和六年(即公元770-832年),享年63歲。原籍長安,幼隨父居成都,**歲能詩,十六歲入樂籍,脫樂籍後終身未嫁。
蘇味道 趙州欒城人。
劉希夷 一名庭芝,汝州人。
虞世南 字伯施,餘姚人。
張謂 字正言,河南人。
徐氏 系前蜀太后也。
於良史 徐州張建封從事。
崔護 字殷功,博陵人
於鵠 大曆、貞元間詩人也。
趙徵明 天水人。
楊師道 字景猷,華陰人
袁郊 字之儀,朗山人,
崔涯 吳楚間人,與張祜齊名。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
張若虛,揚州人。
劉叉,元和時人。
張仲素,字繪之,河間人。
盧汝弼 (《才調集》作盧弼),登進士第,以祠部員外郎、知制誥,從昭宗遷洛。後依李克用,克用表為節度副使。
王涯 字廣津,太原人。
李約 字存博,汧公勉之子,自稱蕭齋。官兵部員外郎。其詩語言樸實,感情沉鬱。詩十首,皆是不錯的作品,其中尤以《觀祈雨》為最善。
胡令能 莆田隱者,少為負局鎪釘之業。
戎昱,荊南人,登進士第。衛伯玉鎮荊南,闢為從事。
崔珏(音jue決),字夢之,嘗寄家荊州
王駕,字大用,河中人。大順元年登進士第,仕至禮部員外郎,自號守素先生。集六卷,今存詩六首,雖不多,但頗有名,尤其是《社日》和《雨晴》兩首流傳很廣.
黃巢(?~884)唐末農民起義領袖,曹州冤句(今山東荷澤)人。
崔國輔,吳郡人。
於武陵,會昌時人。
捧劍僕,咸陽郭氏之僕也。雖在奴隸,嘗以望水眺云為事。
施肩吾,字希聖,洪州人。元和十年登第,隱洪州之西山,為詩奇麗。其最著名的代表作為《幼女詞》和《誚山中叟》.
花蕊夫人,徐氏,青城人。幼能文,尤長於宮詞。得幸蜀主孟昶,賜號花蕊夫人。其宮詞描寫的生活場景極為豐富,用語以濃豔為主,但也偶有清新樸實.
李郢,字楚望,長安人。大中十年,第進士,官終侍御史。詩作多寫景狀物,風格以老練沉鬱為主
皇甫鬆,(皇甫)湜之子,自稱檀欒子。代表作有《採蓮子二首》、《怨回紇歌》、《浪淘沙二首》等.
張南史,字季直,幽州人。好弈棋。其後折節讀書,遂入詩境,以試參軍。避亂,居揚州。
徐彥伯,名洪,以字行,兗州瑕丘人。七歲能為文,對策高第。
唐朝名人
裴矩(?——627),隋末唐初大臣。河東聞喜人。
裴行儉(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約,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臨猗西南)人。
溫大雅(?——627),唐初大臣,字彥弘,太原祁(山西祁縣東南)人。
武士(577——635),唐朝大臣。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
王績(585——644),唐朝文學家。字元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尉遲恭(585——658),唐初大將。字敬德,朔州善陽(今山西朔州)人。
柴紹(?——638),唐初將軍。字嗣昌,臨汾人。
狄仁傑(607——700),唐朝大臣。字懷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
薛仁貴(614——683),唐朝大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王勃(650——678),唐朝文學家。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溫彥博(573——637年),字大臨,唐初幷州文水(今文水縣東南)人。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縣(今祁縣)人,後遷絳州龍門(今河津縣),唐初著名**家。
裴炎(?——684年),唐朝大臣,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
宋之問(?——712年),唐朝詩人。字延清,一字少連,汾州(今山西汾陽)人。
張守圭(?——739年),陝州河北(今平陸縣東北人)。
王翰,唐朝詩人,字子羽,幷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渙(688——742),唐朝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昌齡(698——約756),唐朝詩人,字少伯,晉陽(今山西太原)人。
王維(701——760),唐朝詩人、畫家,字摩詰,祖籍祁縣,其父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
楊玉環(716——756),唐玄宗貴妃。蒲州永樂(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盧綸(748——約800),唐朝詩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濟西)人。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東聞喜人,德宗時進士,任監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居易(772——846),唐朝詩人。字樂天,祖籍太原,曾祖時遷居下圭(今陝西渭南北),人稱太原白公。
柳宗元(773——819),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
溫庭筠(812——約870),唐末詩人和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人。
白行簡(775——826年),字知退,大詩人白居易的弟弟。
鄭注(?——835年),唐代絳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聖,河中虞鄉(今永濟縣)人。晚唐詩人、詩注家。
張彥遠,唐末書畫家。字愛賓,猗氏(今山西臨猗)人。
求寫《半開蓮塘寄浮生》的夏初臨的其他小說,唐七公子的小說,葉
電線 柳暗花溟,顧漫,飯卡,禾早,這些作者的都不錯 乙隻鳳凰的炮灰情史 也很好看啊 建議拉,你還是再把唐七大人的書看一遍吧。類似的你看了永遠不會有一樣的感覺。文學和 有什麼區別啊!一 整體與區域性的區別。1 文學,是屬於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 宗教 法律 政治並駕於社會建築上層。2 通過人物...
求大神告知這部動漫名字叫什麼求大神告知這部動漫名字
日常 日常 改編自 於 月刊少年ace 的同名漫畫。以 時定高中 的高中女生們異想天開的日常 非日常 日常為中心,乙個充滿各種笑點的可愛故事。日常啊,你可以去看看一下 求大神告知這部動漫名字 jojo的奇妙冒險 由荒木飛呂彥經典漫畫改編的tv動畫 jojo奇妙冒險 動畫圍專繞漫畫第一部 幻影屬之血 ...
求大神幫取名字
牛星闌 指夜將盡。適用於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南宋謝靈運 夜發石關亭 詩 鳥歸息舟楫,星闌命行役。說句實話,取名確實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須根據姓氏配合將要用的字,去其忌諱用字,根據時代特徵,取其字的理 意 象 音等,看是否是命主所需,配合命主姓氏將其合理搭配,使之大氣 順耳能寄寓某種深意,姓與名渾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