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操說的“豎子不足與謀”什麼意思

2021-07-07 08:25:39 字數 3958 閱讀 9306

1樓:輕靈觸動

豎子不足與謀的意思是:這小子不足以同謀大事。表示對人極大的輕蔑。

豎子:小子,對人的蔑稱。不足:不值得。與:相與。謀:商量。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典故故事:

劉邦已經走了,(估計)抄小道(已經)回到軍中,張良進去辭謝,說:“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經醉了,不能(前來)告辭。謹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對,敬獻給大王;玉杯一對,敬獻給大將軍。”

項羽說:“沛公在**?”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他脫身獨自離開(鴻門宴),已經回到了軍中。”項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

范增接受玉杯,丟在地上,拔出劍砍碎了它,說:“唉!(項伯壞我大事,)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曹操生平:

曹操在孫權擒殺關羽、取得荊州後,表孫權為驃騎將軍、荊州牧。孫權遣使入貢,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

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群臣,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手下群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曹操自己還不想廢獻帝自立,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還軍洛陽。當月,病逝在洛陽,終年六十六歲,諡曰武王。

他臨死前留下《遺令》。 根據曹操的遺囑,他於二月廿一丁卯日(4月11日)被安葬於鄴城(今河北邯鄲臨漳縣)西郊的高陵。

十月,魏王曹丕取代漢朝,自立為皇帝,國號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2樓:金果

這些小子們(蔑稱)不值得(與他們)共謀大業。

豎子:小子,是對人的蔑稱。不足:不值得。謀:商量。

出自於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匿玉璽孫堅背約”:“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

對於“豎子”的流行,大師蔡邕有獨到的分析:“目前綱紀不弛、禮崩樂壞,人們的心中都有濃重的道德失落感。喊別人一聲豎子能讓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不與豎子謀更有種高人一等的感覺。”

3樓:貞觀之風

這小子不足以同謀大事,表示對人極大的輕蔑。

《三國演義》第六回中十八路諸侯聯軍殺到洛陽,曹操提議諸侯西追董卓,無奈乏人響應,怒罵了一句:“豎子不足與謀”。

4樓:愛單單愛

“豎子不足與謀”的意思是:這些小子們(蔑稱)不值得(與他們)共謀大業。

豎子:小子,是對人的蔑稱。不足:不值得。謀:商量。

這句話出自於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焚金闕董卓**,匿玉璽孫堅背約”:“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

這裡的故事內容是:諸侯討董,諸侯軍隊勢如破竹,董卓連戰失利,董卓的軍隊從洛陽潰退到長安,一直往西敗退。這時曹操當機立斷,向袁紹建議,乘勝追擊,希望“一戰而天下定”,這是非常有遠見的做法。

但是袁紹他們各懷異心,都只想利用這個機會,搶奪錢財,搶奪官位,甚至搶奪皇帝的玉璽,各自謀私利。所以終究坐失良機,“討卓”的這場戰鬥從此夭折。

在這個過程當中,曹操看透了,於是說“豎子不足與謀”,這些人根本不足以跟他們談***謀略。像袁紹這些諸侯雖然表面上勢力非常強大,但都是紙老虎,因為個人的私慾太重,沒有遠大的眼光、遠大的志向。

5樓:阿沾

意思:這小子不足以同謀大事。表示對人極大的輕蔑。豎子:小子,對人的蔑稱;不足:不值得;與:相與;謀:商量。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成語故事:楚漢相爭時期,劉邦想在關中稱王的計劃敗露,為擺脫困境聽從張良的計策親自去鴻門赴宴,席間范增召來項莊舞劍,想趁機殺掉劉邦。劉邦藉機溜走,張良獻上白璧與玉斗,范增氣得把玉斗摔在地上,對著項羽說不足與謀。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

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漸見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曹操軍事上精通兵法,重賢愛才,為此不惜一切代價將看中的潛能分子收於麾下;生活上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

6樓:匿名使用者

聯軍殺到洛陽,曹操提議諸侯西追董卓,無奈乏人響應,怒罵了一句:“豎子不足與謀”。此話一經傳出,頓時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在漢朝大地流行開來。

對於“豎子”的流行,我朝大師蔡邕有獨到的分析:“目前綱紀不弛、禮崩樂壞,人們的心中都有濃重的道德失落感。喊別人一聲豎子能讓自己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不與豎子謀更有種高人一等的感覺。

喊一聲豎子,不是罵你,而是抒發寂寞。” 才子禰衡則對“豎子”的流行嗤之以鼻。他說:

“曹阿瞞有什麼了不起,我要去城牆發帖告他抄襲。這句話范增早在四百年前就說過,根本不是阿瞞的原創。”不過他同時也承認,在十八路流氓軍中,曹操是相對有文化的流氓。

“有文化的流氓才是最可怕的流氓。”禰衡最後深沉地總結道。 豎子不足與謀這是成語“不足與謀”的來歷,比較直白的翻譯是,這種小子不值得與其共商大計。

後指某人不值得和其商量事情。〖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附:豎子 shù zǐ ①童僕:

命豎子殺雁而烹之。②小子,對人的蔑稱:豎子幾敗吾事。

(這裡顯然應取第二種意思。)不足與謀 bù zú yǔ móu 〖解釋〗與:和。

不值得和他商量。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豎子不足與謀。

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示例〗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操大怒曰:

“豎子不足與謀。”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回

參考資料: 詞典加個人演繹

7樓:小廚子

曹操說豎子不足與謀,意思就是說他的目光太過短淺,不能跟他合作的

8樓:匿名使用者

“豎子”,古代罵人的話,小子,沒出息的東西。 謀:商量。相互之間沒法商量。指彼此觀點不同,不宜共同謀劃事情。

9樓:匿名使用者

是一種帶有貶義的說法,說你這樣的人,不能夠跟你共同謀事。

10樓:鐺鐺

你個小子,不值得和你一起共事

11樓:過去如夢小龐

解釋起來很簡答,“這孫子不配和我們玩~”

12樓:乙熹羿懿

這句話一開始不是三國曹操說的,而是項羽的亞父范增說的,意思是“這小子不足以同謀大事”。表示對人極大的輕蔑。

1、“豎子不足與謀”原句出處是 西漢史官司馬遷寫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小子不值得我為你謀劃計策,奪取你天下的人必然是沛公劉邦,我們現在要成為他的俘虜了。

2、而曹操說的,則是**家羅貫中自己編出來的故事內容在《三國演義》第六回中:眾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操大怒曰:“豎子不足與謀。”

這一回中,講述的是董卓為了避開十八路諸侯的討伐,將洛陽一把火燒了,遷都到長安,途中留下徐榮阻止追兵,而聯軍中,除了曹操一人,其他人均不願意追擊董卓,曹操被徐榮伏兵大敗,但是卻從此名聲大振。

所以,曹操對其他人表示輕蔑,也就可以理解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那樣的小子什麼都不懂,不能與他談論計謀。

三國曹操厲害不 只是說功夫,三國裡的曹操是個怎麼樣的人有武功沒

齊東人也 要說功夫厲害的還是蔣老先生,西安事變的時候人家連鞋都沒穿就噌一下翻過了三米多高的牆頭,而且事後蔣老先生還說那牆才 僅高丈餘,餘若在白天當不費吹風之力 大意 想想吧,一個近五十歲的人要翻過 丈餘 高的牆還 不費吹灰之力 要沒點真功夫能行?曹操跟他比恐怕是差遠了。當然我這可不是胡說,請參見蔣先...

三國演義裡,曹操生擒呂布後。曹操與陳宮最後的對話,是曹操真想

陳宮,東漢末官吏剛直烈壯,足智多謀。少與海內知名之士比皆相鏈結,青州黃巾起,兗州刺吏劉岱戰死。陳宮等主張曹操接任兗州牧。曹操東征陶謙,留陳宮等守東郡,宮與張邈等叛操迎呂布入兗州,呂布戰敗後,陳宮隨呂布投徐州牧劉備,勸呂布襲取徐州以為根本。陳宮極力主張呂布與袁術和婚 形成徐揚合縱以抗拒曹操。惜呂布無謀...

三國演義第19回,問題 說一說劉備給曹操說的那一句話是什麼意思

耿於天 方操送宮下樓時,佈告玄德曰 公為坐上客,布為階下囚,何不發一言而相寬乎?玄德點頭。及操上樓來,布叫曰 明公所患,不過於布 布今已服矣。公為大將,布副之,天下不難定也。操回顧玄德曰 何如?玄德答曰 公不見丁建陽 董卓之事乎?布目視玄德曰 是兒最無信者!操令牽下樓縊之。布回顧玄德曰 大耳兒!不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