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可以肆意妄為,隨便罵孩子,傷害孩子心靈

2021-08-02 01:13:25 字數 5434 閱讀 2782

1樓:讓風來聆聽

你說的有的對,有的不對。

家長罵孩子應該就是一種教育方式,只是方式不大妥當,一定程度來說,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家長最好還是不要打罵教育。

他們可以再婚,這是婚姻自由,不過得搞清楚離婚的本質,如果是婚姻生活不幸福被迫離婚,那還是可以理解的;如果是搞出軌,破壞家庭的和諧氣氛走到離婚這一步,那就是恥辱。

只要是親生的孩子,父母就有撫養義務,不撫養孩子又不付撫養費的父母,那是非常沒有責任心的。

即便父母沒有盡撫養義務,孩子長大後也必須盡贍養義務,從情理上說,似乎不公平,但是沒辦法,法律就是這麼規定的,現在是法治社會,必須做乙個守法的公民啊!

2樓:loli中川花音

嘛,這種事情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不要太過於在意。。。不然只會讓自己更不會受而已。。。就算有不滿,不服,之類的,每個人都會有,又有誰是有辦法的呢?

畢竟還是有吃他們的,讓他們養,不是嗎╮(╯_╰)╭

3樓:優勝教育

孩子最害怕什麼?玩具丟失了?還是好吃的沒有了?

都不是,孩子最擔心最害怕的都與父母有關,你們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擔心的事,然後以後注意不要再犯,別再傷害了孩子的心。

爸爸媽媽吵架了

曾有一家兒童心理研究機構對3000餘名學齡兒童進行了一次心理狀況調查,其中有一條是「你最怕爸爸媽媽的是什麼」,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媽媽生氣,怕他們吵架」。

有乙個答卷寫得很生動:「我最怕爸爸生氣,他生氣的樣子可兇啦!把媽媽都氣哭了,我嚇得像乙隻小老鼠,心裡直撲騰,飯也吃不下去……」

爸爸媽媽又發脾氣了

孩子簡直像極了蠟筆小新,又在惡作劇了,當你都催了十遍他還是不動窩的時候,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吼了起來。

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父母心煩的行為暫時看不見了。但他會怎麼樣呢?有這樣幾種可能:

乖乖地聽你指揮,你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起來,不會再**不希望他幹的事,也不去**想讓他幹的事;

學著你的樣子,也發**來,把你心愛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對人的情緒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發脾氣,也一定會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和情緒。

但是,孩子還弄不清,父母為什麼發脾氣。也就是說,在很多父母發脾氣的時候,孩子雖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為,但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發脾氣,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發了火,發完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孩子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該怎麼做,同時還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

可能的話,發脾氣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但是決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

偏心,對孩子不能給予同樣的愛

在唐山大**中,一對兒女被壓在了同一塊水泥板下,面對只能救乙個的艱難抉擇母親忍痛選擇了兒子方達,很幸運女兒方燈後來也在這次災難中活了下來,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為養女。

但女兒卻因為怨恨母親偏心,怨恨說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經歷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頭都不願回家認親,和家人足足分離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讓某些孩子從小就成長在父母的餘光裡,同是一對父母的孩子,零用錢、衣服、出遊……待遇卻不一樣,這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陰影。

大量研究發現,父母偏心會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引發兒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現行為問題,即使他們長大後離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響依然存在。

而且,無論是受到偏愛的孩子,還是被冷落的孩子,還是旁觀的孩子,只要覺察到媽媽的偏心,都會受到損害。被冷落的孩子會對媽媽或者受寵的孩子怨恨,受寵的孩子則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惡。

父母失信、撒謊

家長說話不算數,多是因為學習而起,一些父母圍繞學習口頭承諾某些條件,但當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在兌現時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說:趕緊寫作業,寫完作業看電視,可是孩子寫完作業,家長又會留一些學習任務,讓孩子繼續學習;有的家長答應孩子只要考試成績達到前幾名,就有什麼獎勵,孩子真的考好了,卻得不到應有的獎勵。

孩子最討厭父母輕易承諾又不能兌現,言而無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時失威信,家長說話不算數,不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樣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甚至還影響孩子的自身形象。

讓未形成守信觀念的孩子覺得,乙個人說話可以不負責任,答應別人的事情也可以不辦,這樣,孩子就很容易養成「輕率」「無信用」的壞習慣,**後,這種"失信"的習慣會讓自己損失很多朋友和機會。

做個說話算數的家長就要不輕易許諾,不隨便許願;不要為了達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隨便地答應孩子的要求;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認真想一想,這種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兌現,如果是合理的、可兌現的,就要認真地承諾、必須兌現。

不歡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長大了,也希望擁有幾個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相信媽媽們應該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際關係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會因為孩子的小夥伴不太懂禮貌,或太精於算計,或會欺負人,愛撒謊等缺點而不喜歡。

然而對孩子來說,隨著身心的逐漸發展,希望家長以「大人」身份對待他們,尊重孩子在選擇朋友時所擁有的獨自意見。

如果父母們老是管教與間斷或不間斷表達對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歡,勢必會引起孩子們的反感,從而使雙方的隔閡逐漸增大。

父母應當尊重孩子對好朋友的選擇。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於進行角色換位思考,尊重維護孩子的選擇。

父母要承認與孩子之間選擇朋友時的差異,並尊重這種差異。有時候給孩子足夠的面子,孩子也將會給父母足夠的面子。

孩子能與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際關係中一種最基本的關係,要尊重孩子根據雙方意願和喜好進行自由選擇。

忽視孩子的優點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經常會把自己孩子的短處和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甚至把別人的孩子過度地美化和誇張,本想給自己的孩子樹立榜樣,其實卻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傷害,甚至會因此影響孩子的一生。

每乙個孩子都有他的長處和優點,雖然孩子的天資有別,學習事物有快有慢,學習成績也有高有低,但判斷乙個孩子的好壞,不能只取決於乙個方面。

作為家長,不能只憑長相、成績等某個方面就認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沒有出息,而是應該善於發現他們的優點,發現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要始終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要把讚美留給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你的讚美聲中繼續發揚自己的優點和長處。

在客人面前指責孩子

人來客往,親朋好友相聚,談論各自的孩子,常常成為重要話題之一。

很多父母喜歡在眾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別人訴苦,說自己教育這樣乙個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顧著吹毛求疵地指責他的短處,這無形中,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沒人賞識他,例如學習不行,長相不行,交際不行,幹家務不行,讓家人為他受累,也覺得父母對自己不滿意,和父母逐步疏遠。

從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難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應該有友愛、輕鬆、寬容、民主和活潑的氣氛。相反,他們最頭痛的是氣氛冷淡、緊張、沉悶、專橫、毫無生氣的家庭。

什麼是家庭成員和主要社會關係?

4樓:匿名使用者

未成年結婚前,家庭

主要成員為父母兄弟姊妹,主要社會關係為父母雙方的家庭成員,比如爺爺,奶奶,叔叔,姑姑,外公,外婆,舅舅,姨媽。結婚後家庭成員是丈夫(妻子)兒女,主要社會關係是父母,兄弟姊妹,岳父母(公婆)。

5樓:匿名使用者

家庭成員就是指直系親屬 , 即你的父母,親兄弟姐妹 ;主要社會關係,一般是指與發展物件在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有密切聯絡的旁系親屬,如岳父母(公公、公婆)、伯叔姑舅姨等。

6樓:匿名使用者

家庭成員就是你的父母兄弟的名字,社會關係是你對他們的稱呼

如何處理家庭關係

7樓:梁剛正

這話問的太籠統,哪方面的家庭關係:婆媳關係、夫妻關係還是妯娌關係?

【若是婆媳關係】

首先,做媳婦的要尊重、關心婆婆。現在多數家庭是媳婦「執政」,因而在解決婆媳矛盾中, 媳婦負有首要的責任。做媳婦的要注意尊重、關心婆婆,遇事多和老人商量,盡量做到「經濟公開」,並定期或不定期地給婆婆一些零用錢。

每逢時節,或婆婆生日,要記著給婆婆準備點禮物。平時媳婦給自己的母親送吃的 、用的,最好同時給婆婆準備乙份。要照顧到老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經常做一些婆婆愛吃的食物,一家人同桌吃,要注意先把好菜給婆婆,不能只顧自己的孩子和丈夫。

要尊重、關心婆婆,還必須學會適應婆婆。婆婆大多習慣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思想上、生活上、習慣上有時難免帶些舊的痕跡。媳婦思想較新,常常不易理解婆婆的習慣 ,故一些舉動,常會引起婆婆的反感,從而引起婆媳不合。

在這種情況下,媳婦要注意控制自己,盡量照顧老人的性情和習慣。

只要不是什麼原則問題,就要盡可能地使自己的舉動適合老人心意。必要時,甚至迫使自己遷就老人的某些習慣 。等得到婆婆的歡心,再將老人的一部分舊習慣,用巧妙的辦法漸漸改變過來。

這樣,婆婆就會慢慢消除隔膜,使關係和諧融洽。

【若是夫妻關係】

夫妻之間離不開的三大問題:1、經濟問題;2、性的問題;3、溝通的問題。

夫妻之間的三多三少:1、多關心對方的變化;2、多發現對方的優點;3、多講正面的話;4、少抱怨;5、少指責;6、少誤會。

夫妻四處:1、多想對方的好處;2、欣賞對方的長處;3、體諒對方的難處;4、包容對方的短處。

夫妻相處四個共同:1、共同的人生目標;2、共同的生活環境;3、共同的生活話題;4、共同的生活朋友。

家事無對錯,只有和不和。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做到以上幾條,家庭肯定幸福、和諧。

【若是妯娌關係】

妯娌間相處要堅持幾個原則,

一、不談經濟是原則:能說的說,不能說的不說,禍從口出。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二、不談公婆是智慧型:好話壞話只要被傳了就變味了;

三、不卑不亢是氣場:這年頭咱也不是使喚丫頭,多幹活憑什麼?應該一人一半的事多了我也不替你出力,多幹了還當我傻,時間長了變應該,那天幹少了倒是自己的不是,天下沒有這等美事,我只幹我應該幹的;

四、不比較不生氣:生氣氣壞自己;

五、不受干預:妯娌關係不和有乙個注意問題是製造者,那就是公公婆婆,不經意間的挑唆是生是非的主要原因,但是可能老人並不是故意的,確實是老糊塗了吧,不要緊,自己的日子自己過,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即可,不要做牆頭草,牆頭草可不好當,學不好反而弄巧成拙;

六、相敬如賓是客氣:最好永遠保持這種距離,能做成朋友是運氣,不過不要太天真,瞪大眼睛看清人,不要被外表蒙蔽。

恣意和肆意區別,「恣意」和「肆意」有什麼區別?

恣意和肆意區別 意思不同 出處不同 側重點不同。一 意思不同 1 恣意 任意 任性。2 肆意 不顧一切由著自己的性子 去做 二 出處不同 1 恣意 艾青詩選 自序 這樣的一首詩,卻被文痞姚文元之流恣意歪曲。2 肆意 徐遲 哥德 猜想 地質之光 如果 中國 學者有了發明創造,他們不是攫為己有,就是肆意...

你可以忽略我的感受,也可以肆意揮霍我的熱情,甚至不理會於我的沮喪難過。可是有一點你必須得明白,每個

如果你是個女生。你說這些話的時候心裡一定是委屈的。你怪他不陪你 怪他不在乎你。但是偶爾想想他對你的好。或許你也有做錯的時候。想想是不是自己的一味在乎逼走了他 是不是什麼事情都想為他做主。他是個男人 不是你兒子。男人需要空間需要包容。在他還沒有跟你說再見的時候他還是愛你的。換種心情 對他溫柔一點 對他...

為什麼親生父母可以如此狠心,為什麼女人可以這麼狠心

好在父母還健在。待你一甲子後悟透父母 良苦用心 你的父母對你做了什麼?虐待你了嗎?是你的親生父母應該不會虐待你,是不是你做錯了什麼事情讓他們生氣了,你 應該多理解理解父母他們也不容義,要命都會給你們的,不要把父母想的那麼狠心不會的。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父愛母愛是對大多數善良父母而言,對於那些道德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