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的制約,時間的制約,空間的制約,後勤的制約,還有很直接的人口因素,使得我們不可能在剛統一的時候進行如此大規模的征伐。
當時生產力很落後,糧食產出不足以支援大軍持續發動遠征(因糧於敵也難以實現)。南伐百越已經算是遠征極限了。
50萬秦軍南下,歷經三年才征服了百越地區(今兩廣和雲南東部,越南北部等地)。其中困難艱辛極多,主帥之一的屠睢戰死,大量士兵因為水土不服,後勤補給不便死亡。為了扭轉兵力不足、糧草供給的困難局面,前217年,開鑿溝通湘水和灕水的靈渠,溝通了湘水和珠江水系,才為征服嶺南提供了保障。
另外,為了北伐匈奴,不僅修直道,還築邊城,準備多時的河套一戰,北卻匈奴。然後就需要移民實邊,這些遷去的民眾與刑徒,一面屯墾,一面戍邊。
為開拓西南,開鑿棧道,解決了交通的問題,秦帝國的勢力才抵達且蘭、夜郎、邛都、昆明等地,並在這裡設官置吏,建立了行政機構。與此同時,秦又經蜀郡,加強了與邛都、筰、冉者的聯絡,並使之納入了郡縣制的行政系統。
對內尚且如此,更何況千山萬水之外的南亞和中亞!
當時國內情況也很不樂觀:
首先,當時秦帝國在始皇帝時期,人口大約2500萬人,主要集中在黃河和長江流域。嬴政剛統一了文字、度量衡等,這是雖然是漢民族形成的初始,但是六國遺民並不這麼認為,大量的六國遺民蠢蠢欲動。
其次,南方,為了征伐和統治百越和西南夷,帝國已經盡力,但是依然因為交通,難以統馭。西方,青海的羌族是一顆定時炸彈,而且離帝國的心臟關中地區很近(後來兩漢為解決羌族費盡了心力)。
最後,領導人的水平也很重要,嬴政死後,秦帝國分崩離析。
當時國際情況也不樂觀:
在帝國的北方,匈奴和東胡諸族長期寇邊劫掠,面對來去如風的匈奴和東胡,因此才需要修長城以為征伐草原的橋頭堡。
當時的西域,基本上都是塞種人的國家,國力也不弱。至於南亞的孔雀帝國和中東的塞琉古王國等皆實力較強。關鍵是地形和後勤的制約,西去的道路最好走的就是經過河西走廊,由長安,沿渭河過隴關、上邽(今天水)過隴山,至金城郡(今蘭州),渡黃河,溯莊浪河,翻烏鞘嶺至姑臧(沿途是補給最好的路線,也是今後絲綢之路的主要幹線)。
至於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兩條路,在此不再贅述,只想說的是沿路條件艱苦惡劣,不僅要穿越沙漠戈壁,還要翻越高山河流。
ps:蒙古西征,不僅是建立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秦帝國時期,騎兵還沒有馬鞍和馬鐙,人無法長時間騎馬。戰車的車轅基本是木榫結構,也容易毀壞),還是建立在各國人口和經濟的發展的基礎上,各國築城,皆有囤積,蒙古出兵並不多,不僅可以劫掠,還經常大量裹挾驅趕沿途民族充當馬前卒。
ps:秦、漢、隋、唐以來,實際上都是延續一貫的國家戰略。簡單來說,先穩定內部,再擊敗或者征服北方草原。
在暫時或者完全消除北方威脅後,再拿下當時亞洲的心臟,溝通東西方的**商路——西域。西域不僅是經濟發動機,維護和壯大了帝國的經濟,也是****的軍事保障,還是帝國擴張的中心地帶。
接著就是先東北,後西南。在國家戰略層面,也是****和農耕基礎考慮。在這些都完成之後,才是遠征。
附錄:公元前3世紀世界主要人口大國排名:1、孔雀帝國(前250年,2650萬)2、秦帝國(前213年,2500萬)3、塞琉古王國(前280年,1030萬)4、羅馬共和國(前200年,770萬)。
2樓:匿名使用者
已經統一中原,周邊的沒有能力
3樓:她瞳再看不見
不是不想,是力不從心。江山易打不易守,如果剛打下天下,不先穩固又去打周邊,國內會反。摧毀容易建設難,英雄會老!
4樓:泉森
人家就熱愛和平不好麼??
秦國為什麼可以統一六國?
5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春秋戰國時,秦國地處西陲,長期與西戎為伍,但最終卻取得了滅六國,一統天下的成就。下列各項能夠構成秦國開創歷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其在戰國七雄中,較少受禮樂文明影響,制度變革卓有成效。
6樓:勝寒
1,地理優勢。秦國崛起於西部邊陲,擁有強大騎兵的秦人,對於周圍的遊牧民族有絕對的優勢,從而獲得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大後方,秦國能毫無顧忌的對東方六國的征戰。
2,危機意識。秦國以遊牧起家,又處於中原文明的外緣,從建立起就被東方六國看不起,即使如此,秦穆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更為重要的是在秦獻公時期,面對魏國的咄咄逼人,國家處於亡國的邊緣。
此時,長期的征戰,秦國國力過度衰落,秦孝公時期面對六國分秦的屈辱,從此,在秦國國君奠定了很強的危機意思,從而決定了必須變法。
3,商鞅變法。變法圖強是戰國時期每個國家君主的意識,秦國也不例外。秦孝公招賢令,迎來了衛國商鞅。
秦國此時,無論各個方面皆處於主體國家的下層,到了不變不行的地步。猶豫秦國長期的貧弱,加上國君的強大支援,秦國變法得到了徹底的執行,秦國從此變得富強,變法的觀念深入人心。由於變法的實行,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所以得到了廣大親人的極大支援,最重要的一點是,秦人有了一個整體的國家概念。
加上,變法為秦國帶來了繁榮的商業利益,大量的各種人才,加上耕戰得爵,使得秦國擁有統一六國的基本資本。
4,統一六國的戰略奠定。秦孝公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打敗了長期霸主地位的魏國,收復了原秦國的河西地區和函谷關,使秦國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統一六國的概念並不是秦國獨有,其他戰國國家也有,比如齊國。
戰略高度決定其收穫大小,強大的魏國也只是在苦苦維持其霸主地位。統一六國的戰略也為秦國的外交方式——遠交進攻。
5,**革新。秦國擁有合理制度化的兵器製造和創新技術,想想弓弩齊放,萬箭齊發的狀態就不寒而慄。
6、秦國長期對六國征戰的征戰的勝利,對東方六國的信心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都在儘量通過割地賠款的方式避免與秦國的直接對抗,以維持其在國內的統治,使得秦國人統一六國的決心和整體實力逐步增強。
7樓:匿名使用者
秦佔據函谷關地利,進可攻退可守。又佔據四川盆地,隴西地區,戰略縱深廣闊。
秦農業發達,水利工程浩大,如都江堰,鄭國渠等。
秦起用商鞅變法,較為成功,設立郡縣制,**授爵,提升了國家的動員力。
秦軍裝備優秀。
六國外交失誤。比方說楚國與齊國發生矛盾,被秦利用。
8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當時所有人都瞧不起的秦國,而不是最強大的楚國或齊國統一了六國呢?我認為秦國崛起的過程中,雖然戰事不斷的大動亂年代,周朝制度分分合合,許多國家的戰爭讓老百姓生活無比難。
而這時的秦國在幾代國王的努力,把自己的國家管理得很好,商鞅變法實施各種政策非常有效,秦國在西部邊境易守難攻,因此給了奏國修身養心,建設國家的機宜,所以奏國的馬匹數量和質量都很優越。這是奏國變強大的主要因素。起初奏國貧窮而弱小,沒有肥沃的土地、穩定的工業和強大的軍隊,整個國家都是荒涼的,但是奏國的領導者並不氣餒,反而更加努力治理國家。
由於奏國弱小無力,威脅不到其他諸侯國,因此沒有受到關注,這就為當時的奏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當時在奏始皇的祖父建立了一個吸引人才計劃,並對他們提供優厚的條件,因此奏國才得以擁有了一批傑出人才,為後來的奏國強大直至統一六國打下了艱實的基礎。
9樓:深宮長吟殘殤
在很早以前便做這準備。秦始皇不過是水到渠成的收功之作。但他功勞亦不容小覷
10樓:冷太陽
分久必合,還有就是做的一些準備,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
11樓:嬌氣o0宍
變法的成功,和當時的種種歷史因素....
秦國用什麼貨幣秦國統一之前使用的貨幣
秦國貨幣。秦在商鞅變法以前,國力薄弱,鑄錢的可能性較小,且至今仍未發現史料記載與實物證據。若有鑄幣流通也可能是自其它國家流入的貨幣。秦孝公時商鞅去魏入秦,進行變法改革,秦國逐漸強大起來,鑄幣才有可能。戰國圜錢始於魏,而秦是魏的近鄰。魏流通的圜錢形式必因商鞅入秦而產生巨大影響。因而在商鞅變法後鑄行一兩...
秦國統一了度量衡,這有什麼意義,秦統一度量衡的意義
前211年秦始皇頒布的統一度量衡的詔書,用商鞅時制定的度量衡標準器為全國標準,用法律規定了度量衡器誤差的允許限度。此外還規定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不過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制度實際上只行於舊秦,東方許多地區仍以百步為畝。統一貨幣 度量衡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促進了統一國家的發展。度量衡和文字的這...
秦國統一的過程中,李斯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李斯對秦國歷史發展有哪些貢獻?縱觀李斯一生,他是有著卓越政治才華和遠見的人,秦始皇在位期間,他協助秦始皇,完成六國統一大業,秦朝建立之後,他協助秦始皇維護國家穩定,促進政治,經濟,文化多方面的發展,李斯從師荀子,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一直實踐著法家思想 依法治國。雖然李斯後面協助趙高發起沙丘之變,廢除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