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詞語“何故”裡的“故”通常是什麼意思啊

2021-08-26 23:16:59 字數 3295 閱讀 3865

1樓:姬覓晴

通常是緣故;原因的意思。

拼音:gù

釋義:1、事情;事故:細~。變~。

2、緣故;原因:無~缺勤。不知何~。

3、故意;有意:~作鎮靜。明知~犯。

4、所以;因此:因大雨,~未如期起程。

5、姓。

6、原來的;從前的;舊的:~址。~鄉。依然~我。

7、朋友;友情:親~。沾親帶~。

8、(人)死亡:病~。染病身~。父母早~。筆畫:

古文中'是'的用法 急急急急急急急!在四號中午之前啊啊啊啊啊 更多財富懸賞

2樓:匿名使用者

在文言文教學中,文言詞語“是”的出現很常見,其用法主要有虛詞、實詞兩大類,代詞、助詞、動詞、形容詞四小類用法:

(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

(2)作助詞,一般用於倒裝句中,使賓語前置,起強調作用,無實義;

(3)作動詞,與現代漢語中判斷動詞“是”相同;

(4)作形容詞,與“非”相對,“正確、對”之意,此義項有時活用為意動詞,“認為……正確、對”之意。

一 、虛詞類:

1、作指示代詞,與“此”同義,“這、這樣、如此”之意。這是文言詞語“是”在古代書面語中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用法,且這種用法一 直保持到現在。請看下面的例子:

(1)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眾聞則非之,上為政者得則罰之,此何故也?以虧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雞豚者,其不義又甚入園圃竊桃李。

是何故也?以虧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與“此何故也”義同,“是”即“此”,作該句主語。

(2)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是”,指示代詞,復指“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作主語。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

“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復指上句“非我也,歲也”這種說法,作主語。

(4)是時,上未立太子。(《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5)是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蘭亭集序》)

(6)如是,則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傳·宮之奇諫假道》)

“是”作指示代詞,常與其他一 些詞合用,構成固定的習慣用語。如“是以”、“是故”、“於是”等等。

(7)太伯不從,是以不嗣。(同上句)

(8)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章》)

(7)(8)兩句中,“是以”“是故”均為“因此”“所以”之意。

(9)吾祖死於是,吾父死於是,今吾嗣為之十二年,幾死者數矣。(《捕蛇者說》)

(10)民之有口,猶士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國語·邵公諫弭謗》)

(11)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同上)

(12)當是幣玻嘆糝諏⒎ǘ齲窀奘卣街擼飭舛分詈頡s謔喬厝斯笆侄‖骱又狻#忠輟豆羋邸罰?

“於是”的用法有二:“於”“是”各為一詞,(9)中的“於是”表示“在(捕蛇)這件事上”,(10)中的“於是”表示“由此”“從此”之意;(11)(12)中的“於是”相當於現代漢語中表示承接的詞。

2、作助詞,用於動賓倒裝結構中,起強調作用,無實義。這種用法還殘存在現代漢語的幾個詞語中,如“惟利是圖”“惟命是從”等。

(13)《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孟子·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句中“是”是何用法?

查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上冊第69頁注:全句的意思是“擊退戎、狄,制御荊、舒”,;是,助詞。可見這是個倒裝句,可“是”的用法,講得不夠清楚。

再查萬光治和徐安懷主編、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上冊第81頁,注:戎狄必須打擊,荊舒也應該嚴懲;是,助詞,使賓語提前,加以強調。前者用主動語態譯句,後者用被動語態譯句,因而語序不同;把二者對“是”的註釋結合起來看,“是”的用法就清楚了。

(14)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無乃……與”是古漢語中一種表示推測語氣的固定格式,可譯為“恐怕……吧”。“爾是過”即“過爾”,責備你們;是,助詞,使賓語提前,加以強調。

(15)將虢是滅,何愛於虞!(《宮之奇諫假道》)“將虢是滅”即“將滅虢”的倒裝。宮之奇對曰:

“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故《周書》曰:‘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同上)

(16)諸君若有意,惟餘馬首是瞻可也。(《馮婉貞》)“惟德是依”“惟德是輔”“惟餘馬首是瞻”分別是“惟依德”“惟輔德”“惟瞻餘馬首”的倒裝,意思分別是“依據於有德者”“只是輔佐有德者”“只要大家看我的馬頭所向(聽我的指揮)就行了”。“是”的這種用法,與“之”在下列句子中的用法相似:

孔子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

以上兩句中的“之”,用於肯定反問句中,將動詞賓語提前,有否定和加強語氣的作用;“是”則基本用於肯定陳述句中。

二、實詞類:

1、“是”作判斷動詞。

在古漢語中,常用“為”“乃”“則”等詞語和判斷句式來表示判斷,用“是”表示判斷則出現較晚,且主要見於一些民間文學作品及口語中。如:

(17)同是被逼迫,君爾妾亦然。(《孔雀東南飛》)

(18)汝是大家子,仕宦於臺閣。(同上)

(19)我是新鬼。(幹寶《搜神記》)

(20)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

“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

”曰:“是魯孔丘與?”曰:

“是也。”曰:“是知津矣!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曰:

“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論語》)這裡敘述了一個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問路場面。從人物對話看,當時人們的日常交往中表示判斷已是“為”“是”並用。

2、作形容詞用,表示“正確、對”之意;有時會出現一 些活用現象,作意動詞,表示“認為……正確”之意。

(21)理之所存,各是①其所是②,各非①其所非②。世無孔子,誰能定是③非③之真?(錢大昕《弈喻》)“是①、非①”作動詞用,意思分別是“肯定、贊成”“否定、反對”;“是②、非②”則是意動詞,與前面的“所”構成所字結構,意思分別是“認為……正確”“認為……錯誤”;“是③、非③”作形容詞用,分別是“正確”“錯誤”之意。

(22)於是上問朝臣:“兩人孰是①?”御史大夫韓安國曰:

“……魏其言是②也。……丞相言亦是③。唯明主裁之。

”主爵都尉汲黯是④魏其。內史鄭當時是⑤魏其,後不敢堅對。餘皆莫敢對。

(《史記·魏戎武安侯列傳》)

前三處“是”,都作“正確、對”解;後兩處,主爵都尉汲黯、內史鄭當時兩人都“認為魏其的話正確、有理”。

精衛填海這個文言文通常是來比喻什麼的,讚揚什麼的

精衛填海比喻事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讚揚精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難,為了達到目標誓不罷休堅持不懈的精神。精衛填海這個文言文通常是來比喻 仇恨極深,立志報復 讚揚 不畏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的人。山海經 北山經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精衛 ...

解釋文言文,解釋文言文中的詞語

在登bai州的海上,有時候會出現雲霧空du氣,象宮殿居 zhi室 台閣景觀 dao城牆垣堞內 人物 車馬 樓屋頂蓋容,都 清晰可見,把它 這種景象 叫做 海市 有人說 這是 蛟龍吐氣而形成的。我 懷疑不是這樣的。歐陽文忠曾經河朔去出使 路過高唐縣,在驛館的房屋中夜間聽到有鬼神從天空而經過,車馬人畜的...

解釋文言文,解釋文言文中的詞語

我正好學過!初一的幼時記趣 項是脖子的意思 強是通假字,同僵硬的僵,表示僵硬 果是果然 戾是高亢的鳴叫 鞭是用鞭子打。1項 勃頸 強,通僵,僵硬 2果 果然 唳,鳥鳴3鞭打 解釋文言文 1 繩子可以鋸斷木頭,水滴可以穿透石頭,修習真理的人應該努力地去探索 水流到時自然成為溝渠,瓜熟透時自然掉下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