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是先有繁體還是先有簡體

2021-09-06 13:09:01 字數 3641 閱讀 8517

1樓:匿名使用者

先有繁體,再有簡體,50年代開始的變革

簡體字的演化有一個歷史原因,50年代為了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大力掃盲,那個時期在工廠、街道、農村到處都組建了掃盲班,識字和學文化是那一時期的熱潮,但是遇到困難,繁體字筆畫多,難寫難認,掃盲的物件是大批的大字不識一個的成年人,為了這一需要才根據群眾中的一些書寫習慣形成了簡化字,這為全社會的掃盲和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目前大陸使用的簡化字是2023年1月28日審訂通過的,以後雖根據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但一直使用到今天,成為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2023年,曾公佈《第二批漢字簡化方案》,在報刊上試用很短的一段時間後宣佈廢除。

漢字簡化的原則和方法:

漢字簡化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盡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種“簡體字是共產黨發明的”、“簡體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來的”的笑談,不過是國民黨的宣傳。

漢字簡化的方法是以錢玄同在2023年提出的方法為基礎的,共有七種:

1、採用比畫簡單的古字。如“從”、“眾”、“禮”、“無”、“塵”、“雲”等等,這些字都見於《說文解字》,比繁體字更符合“六書”,有的繁體字反而是寫錯了的(參見***《字源和漢字簡化》一文)。

2、草書楷化。如“專”、“東”、“湯”、“樂”、“當”、“買”、“農”、“孫”、“為”等。

3、用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偏旁。如“雞”、“觀”、“戲”、“鄧”、“難”、“歡”、“區”、“歲”、“羅”、“劉”、“齊”等。

4、僅保留原字的有特徵的部份。如“聲”、“習”、“縣”、“醫”、“務”、“廣”、“條”、“鑿”等。

5、原來的形聲字改換簡單的聲旁。如“遼”、“遷”、“郵”、“階”、“運”、“遠”、“擾”、“猶”、“驚”、“護”等。

6、保留原字輪廓。比如“龜”、“慮”、“愛”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況下,同音字合併為簡單的那個字。比如“里程”的“裡”和“裡面”的“裡”合併,“面孔”的“面”和“麵條”的“面”合併,“皇后”的“後”和“以後”的“後”合併,“憂鬱”的“鬱”和“鬱鬱蔥蔥”的“鬱”合併。這些合併在現代文中不會引起詞義的混亂,簡化字的使用者從未感到不便,反而是些從未用過簡化字的人在那裡想當然地杞人憂天。

有幾個常用字特別值得一提:“龜”字,繁體近二十筆,簡直是一筆一畫在畫一隻龜,難寫(我至今不知其正確筆順、筆畫),難記(經常閱讀繁體字書籍的尚且我認得寫不得,何況小學生),簡化後保留其輪廓,僅剩七筆。“憂鬱”的“鬱”,繁體多達二十九筆!

寫法極其複雜,也很難記(據說有一次漢學會議上有人靠寫出這個字贏得一片掌聲),簡化後以“蔥鬱”的“鬱”代替,僅八筆。“籲”繁體字多達三十一筆,也極難記住寫法,簡化後改為“口”形“於”聲的形聲字,好記得很,且不過六筆。“釁”的繁體字二十六筆,寫法也相當古怪,明白了其字源也未必能記得其寫法,簡化後僅十一筆。

這些都是人人必須記得的常用字,想當初學繁體字的小學生光記這幾個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簡體字的人不費吹灰之力就把它們記住,難怪有人對簡體字大為不滿--他當初的心血簡直是白費了。繁體字動則十幾、二十幾筆,而簡體字平均

七、八筆,不僅書寫快速,對於計算機用字也極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幾筆的字一個個都塞進十六針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現在大家使用的免費字型,簡體是漂亮的宋體,而繁體卻什麼體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來的。

2樓:山魈木客

繁體.簡體是建國後為了普及識字率的一種變通,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堪稱是偉業.

繁體只是相對於簡化漢字而言,中國最早出現的是甲骨文.就正規而言,中華人民共和國通行簡化漢字!

3樓:圖書館裡的豬

先有繁體字,建國以後簡化的

別把繁體字一棍子打死,至少它比簡化字好看,有可能的話我一直寫繁體字

4樓:

漢字從古至今一直在演變,何必拘泥所謂的“正體字”。難道始皇帝把文字統一成小篆,就不是漢字了?

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和中國古代的繁體字有什麼聯絡???繁體字有什麼特點

5樓:匿名使用者

1、漢字簡化不僅僅是把筆畫減少,更大量刪除、合併了原有文字,直接造成一字多意的情況氾濫成災,很多字的字形與字意完全不沾邊。

2、簡化前的漢字注重表意,每個字都有淵源,每個字意都有詳細的演化過程,象形和會意都有。簡化後則拋棄了文字歷史淵源,直接強調簡單易記,文字的文化色彩大減但使用性大增。

3、其實當年文字改革的最終目標是“與國際接軌”,完成漢字拼音化——可怕!幸虧沒有實現

6樓:莫容玉辰

2023年國家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化字法》,現在的簡化字全部**於繁體字。

繁體字的特點是大部分是象形字,簡體字較多的採用了會意字。

中國解放後有次繁體字簡化成簡體字,可是中國很多歷史清朝碑文也還是現在簡體字一個樣,漢字被後咋一樣?

如果說日本的一部分文字是學習中國的,眾所周知我國古代用的是繁體字,簡體是現代才有的,我想知道是誰... 30

7樓:行雲ang流水

漢字的簡化一直沒有停止過,漢字的衍化過程,也是一種約定變化的過程,但衍化的脈絡清晰,這也是之所以我們今天還能讀懂古人。漢字是唯一傳承至今的四大古文明。

眾所周知日本自唐朝習學漢字並加以改進。

8樓:匿名使用者

簡化字,別稱簡體字,在西方國家,則稱之為簡化中文(simplified chinese),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漢字的法定標準寫法,與未簡化的繁體字(臺灣稱正體字)相對。

簡化其實是一直有的,只是未規範吧了。

9樓:海煙人

當然是中國!

簡體非憑空產生,90%簡體有千年歷史。古人公文使用隸楷書,稱正字。在日常(如家信)通常用行、草書。

為簡潔快速,約定俗成簡化筆畫。當時是不登大雅之堂,為俗字。所以,孔乙己才會說回有四種寫法

10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日本沒有簡體字,日文中漢字的中文學名是“日文漢字”

基本上日文漢字源自中文繁體字。但是日文漢字在發展中,其實也產生過在中文中不存在的漢字。

但這和中國的漢子簡化是不同的。

11樓:本人ip君

現在的國內簡體是解放後和普通話一起推廣的.

日本的簡體早已存在,但是那不是真簡體,因為日本的漢字是繁體基本不簡化,而假名是他們的特有文字.

12樓:陽城幹部

日文中的漢字應是變體,故意有別於漢字罷了。許多毫無道理……

13樓:光明天使

不能說究竟是哪一方先出現的。有的漢子是日本先簡化的,我們引入了過來。還有一部分,使我們先簡化的,日本借鑑了過去。而且,日本還有些漢字是他們自己造的,但是也被我們引用過來了。

14樓:殺豬菜就饅頭吃

是中國,中國簡體字發展很快,全國推廣,以免大家都不識字,但還有一句話不吐不快——日本人寫的字真他孃的難看!

15樓:鬆平早霧郡主

日文的漢字來自中國,但是他們自己衍生出了專門的日文漢字,跟中文已經完全不同了,也不屬於簡化字.中文的簡化字正式開始為官方推廣好像是在5,60年代吧,或者更遲一些,但是在書法中,還是繁體字更好看

1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日本至今使用的漢字還是繁體字

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是哪個朝代,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是哪個朝代?

1 在經濟上,宋朝最強盛 2 國土面積和相對軍事水平,元朝最強盛。3 綜合國力 世界的影響力,唐朝最強盛。漢唐,漢是咱們這個民族逐漸形成的時候,唐是咱們海納百川 包容世界的時候,所以現在國外的中國人聚居區叫唐人街 隋朝 隋朝的綜合國力遠勝與唐朝!中華人民共和國 咱中學學的歷史不可靠.唐時為了安撫吐蕃...

中國歷史上哪些皇帝到過泰山封禪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帝王在泰山封禪過

歷代帝王泰山封禪共有6位 秦始皇 漢武帝 漢光武帝 唐高宗 唐玄宗 宋真宗。1 秦始皇封禪 西元前219年巡行東方,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2 漢武帝封禪 西元前110年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 行封祀禮...

中國歷史上共有哪些重要發明,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發明家有哪些,他們發明了什麼?

姓名 領域 年代 發明作品 簡介 魯班 建築 春秋戰國 木工用的 鋸子 曲尺 墨斗 刨子 鏟子 鋪首 鑽 鑿等 魯班 春秋戰國時代魯國人,姓 公輸,名般,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建築師。魯班他有很多發明創造,如木工用的 鋸子 曲尺 墨斗 刨子 鏟子 鋪首 鑽 鑿等。攻城用的可活動的雲梯。相傳,鎖也是魯班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