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禁軍的名稱,唐朝軍隊叫什麼名字

2021-09-20 08:47:06 字數 5317 閱讀 9545

1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禁軍叫屯衛 答案補充 禁軍:

唐代南衙是**官署的統稱,地處宮城之南,稱為南衙或南司,16衛府屬南衙,由宰相負責,文臣主兵事,南衙衛士一般由各折衝府番上;宦官居北,稱為北衙或北司,羽林親軍等禁兵屬北衙,由皇帝親信宦官負責,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為皇帝、太子親兵。有時南北衙兵將也會對調、互兼官職。

唐建國後,高祖以太原從龍之兵3萬作為宮城宿衛,稱元從禁軍,又稱父子軍,他們終身為皇帝親兵、子弟相補、待遇優厚。總體來看,禁軍可以人為地分為5個系統,第一是太宗選善射者百人組成的百騎,以後陸續更名為千騎、萬騎、左右龍武軍,第二是太宗精選勇士組成的北衙七營,以後陸續更名為左右屯營、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和左右羽林軍統稱羽林親軍,設羽林大將軍,為皇帝之最親信,地位遠高於諸衛大將軍;羽林親軍在玄宗時因朝廷開邊、許多悍將勁卒轉投邊兵追求軍功而削弱了許多;第三是肅宗至德二年用追隨其回到長安的禁兵子弟組成的左右神武軍,故左右龍武軍、左右羽林軍、左右神武軍總稱北衙六軍;第四是肅宗為加強殿前警衛增置的殿前射生左右廂,當時約千人,後擴編、改名為左右英武軍、寶應軍、殿前射生左右軍、左右神威軍、天威軍。

答案補充 第五既是中晚唐時期最主要的禁軍--神策軍。公元754年(天寶13年),朝廷為防禦吐蕃新設乙隻邊兵首稱神策軍(兵員應為募集),為平安史之亂勤王後由宦官魚朝恩掌管,駐紮陝州,收編了很多精銳的西北邊兵,兵額已上萬;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魚朝恩掌之駐紮苑中正式成為**禁軍,又收編了許多精銳的藩鎮部隊,分為神策左右廂,德宗時又改為左右神策軍,兩軍主將為護軍中尉、副將為中護軍,均為宦官,並由此而確立了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制度,同時邊兵往往歸神策軍指揮,稱為神策營,神策軍也於此時達到了極盛。神策軍除負責宮廷宿衛外,同時還兼負防禦外敵、平滅內患之職,公元783年剿滅涇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戰、克建奇功,最後發展到擁兵15萬。

但這是皇帝通過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隊,除親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閹人氣焰日盛、難以節制、逐漸大權獨攬,他們運用手中的權力不斷為神策軍增加糧餉、提拔軍官,致使神策軍耽於享樂、兵無鬥志,予藩鎮以"清君側"之口實屢屢舉兵向闕,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殺宦官以求藩鎮退兵,朝廷威嚴盡失。至晚唐時,五部禁軍均已兵微將寡、名存實亡了。

2樓:匿名使用者

先說隋朝,隋朝的禁軍有十二衛(左右翊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屯衛,左右候衛、左右禦衛)和東宮六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

所以。唐朝沿襲隋朝十二衛(其中左右翊衛改稱左右衛﹑左右屯衛改稱左右威衛,左右候衛改稱左右金吾衛、左右禦衛改稱左右領軍衛),並增加四衛(左右千牛衛、左右監門衛),稱南衙十六衛。

唐高祖從太原起義的軍隊中選拔出三萬禁軍,負責皇宮的守衛工作,稱為「元從禁軍」,因駐守在皇城北面,故又稱為北衙。唐太宗時,從大戶人家挑選健壯青年,擴充禁軍,號飛騎,再從中挑選善騎射者,稱為百騎。武則天時,擴百騎為千騎。

唐中宗時,擴千騎為萬騎。唐玄宗時,禁軍擴大為四支,稱為北門四軍。後演變為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軍。

其中如神策軍即戍守各地,任務不限於宿衛。

3樓:匿名使用者

唐朝禁軍 御林軍

4樓:匿名使用者

補充一下

唐朝還有府兵制度等等,最精銳的禁衛,貌似叫 玄甲軍 類似於曹魏的虎豹騎 明代的關寧鐵騎 參見 中國十大常勝軍團

唐朝軍隊叫什麼名字

5樓:樂觀小山

唐軍,分為以下型別:

1、禁軍

除十二衛所領上番府兵(南衙禁軍)保衛京城外,還有單獨組建守衛宮禁的北衙禁軍。北衙禁軍原為元從禁軍,後來改從衛 士簡補或召募。太宗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號稱「飛騎」,挑選其中 驍健善射者百人r名為「百騎,武后再擴大為「千騎」,中宗又改名 為「萬騎」。

高宗、玄宗又分別建立左右羽林軍、左右龍武軍,**、 名稱與諸衛相同。此後,肅宗置左右神武軍。史籍統稱左右羽林、 龍武、神武為六軍。

2、邊防軍

各邊防軍事機構分為軍、守捉、鎮、戍所轄的屯戍部隊。其中鎮、 戍各分上中下三等:500人為上鎮,300人為中鎮,不足300人為下 鎮;50人為上戍,30人為中戍,不足30人為下戍。

每鎮、戍分別置 鎮將、鎮副,戍主、戍副各一人。軍、守捉自高宗起逐漸增多。

各置使和副使,所領兵數比鎮、戍多。隨著邊防線的延長和戰爭的頻繁,遂設節度使為邊境區域性的最高長官。景雲二年(711),首以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即軍區的固定長官,至天寶九年,沿邊地區已有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東、范陽、平盧、隴右、劍南、嶺南九節度使、一經略使。

節度使所轄軍、守捉、鎮、戊的邊防體制更加完備。

3、團結兵

又稱團練兵,土團,是由各州刺史統掌的不長期脫離生產的地方武裝。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為防禦契丹的需要,始 於山東近邊諸州置武騎團兵。聖曆元年(698),河南、河北置武騎團防備突厥:

每150戶徵兵15人,馬一匹。代宗大曆十二年(777)規定,團結兵春夏歸農,秋冬追集,服役期間發給身糧醬菜。各地徵召的數量也越來越多。

團結兵不入軍籍,一般在本境內防守或應調配合作戰,軍事任務結束即回鄉耕種。

4、唐後期的軍隊

主要是神策六軍、藩鎮兵。神策軍,原先是隴右洮州的一支邊軍。安史亂起,神策軍千餘人奔赴中原平叛,屯駐陝州,後進入長安禁苑公升為天子禁軍。

貞元十二年(796年),分神策軍為左、右兩軍,命宦官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從此開創宦官統領神策軍的固定制度。

宦官還進一步控制了人數不多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左右神武等六軍。神策軍在宦官的統領下,賞賜優厚,其將吏公升遷也遠超其餘諸軍,極盛時發展到18萬餘人,分別屯駐於京師及京西北諸鎮,在保衛唐王朝及平定地方動亂中起過重要的作用。至唐末,經過黃巢起義軍的打擊和朱溫的誅殺,被殲滅殆盡,最終被解散。

擴充套件資料

唐朝軍隊制度:

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均田制的農戶為基礎,於天下各道、州、縣要衝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衝府,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折衝都尉(正四品),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設有團(又稱營),官校尉,團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夥,設夥長。每營下轄五隊,每隊下領三伙,每夥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

以營為基本單位。

按軍種的功能和配備還可分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其部屬官品級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

主管各地戍軍及軍戶,府依規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輪流執役,約為1000-4000人,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共計軍卒七十餘萬。常年保持三分之一在役。

於**設十六衛將軍衙門專事天下軍馬,分別為:左右衛、左右驍衛、左右武衛、左右威衛、左右金吾衛、左右領軍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除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督京師兵馬外其他各衛還兼領關中三百多府府兵。

最高上將軍基本不設、以大將軍總領諸衛、十六衛每衛長官為賜號將軍、下設中郎、中郎將、左右郎將、以及錄事參軍、倉曹、兵曹、騎曹、胄曹參軍。每衛維持衛軍25000-40000人,所領為常備軍。衛軍基層營編制略高於府兵,習慣統稱為鷹揚衛,營官上多一級旅帥,長官為鷹揚郎將,品級高於府兵果毅都尉。

約常備兵馬二三十萬左右。(前身為長從宿衛又稱彍騎)。

6樓:一諾寶貝

早期唐朝軍隊沿用「府兵制」。以班田製的農戶為基礎,於天下各道、州、縣要衝設軍府六百三十四所,總稱折衝府。實行出為兵,入為民的耕戰一體藏兵於民的制度,士兵是來自建立在班田製上自耕農、富裕農戶,以定期的服役代替賦稅,平時於家藏兵器鎧甲,國家有需要則馬上可以大量批掛上陣。

依編制規模大小分置上、中、下、三等,府長官為折衝都尉(正五品),副長官左、右果毅都尉,在府下設有團(又稱營),官校尉,團下有隊,設隊正,隊下為夥,設夥長。每營下轄五隊,每隊下領三伙,每夥領五位什長,各領十丁。以營為基本單位。

按軍種的功能和配備還可分中壘、屯騎、射生、越騎、步伍、長水等。其部屬官依次為:別駕、長史、六曹尉、參軍。

主管各地戊軍及軍戶,軍府依規模分上、中、下三等,兵役以一年五番輪流執役,約為800-1500人,最多時全國有六百多府,共計軍卒七十餘萬。

1、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將關中分為12道,即12個行政區域;每道置一軍,共12軍;又設若干驃騎府、車騎府,分別隸屬於12軍。武德三年分別授予此12軍軍號:萬年道參旗軍、長安道鼓旗軍、富平道玄戈軍、酒泉道井鉞軍、同州道羽林軍、華州道騎官軍、寧州道折威軍、岐州道平道軍、邠州道招搖軍、西麟州道苑遊軍、涇州道天紀軍、宜州道天節軍,每軍設將、副將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戰。

2、 貞觀時依隋制,設府兵之最高統帥部門十六衛--其中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屯衛、左右驍衛這十二衛各領軍府40至60不等,軍號分別為驍騎、熊渠、豹騎、羽林、射聲、次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不統府兵;以及太子東宮六衛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諸衛率各領軍府3至5不等,東宮十帥府中的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不統府兵。

太宗又分全國為十道: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全**府雖然由12衛和六衛率分領,但同時又按地域隸屬於道,所以府兵有雙重節制。12衛和六衛率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徵調,調兵須有皇命,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十道及下屬各州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州、道長官參與合對;各衛、率所屬軍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率,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結黨和割據。

7樓:匿名使用者

一、 初唐的府兵制度:

1、 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將關中分為12道,即12個行政區域;每道置一軍,共12軍;又設若干驃騎府、車騎府,分別隸屬於12軍。武德三年分別授予此12軍軍號:萬年道參旗軍、長安道鼓旗軍、富平道玄戈軍、酒泉道井鉞軍、同州道羽林軍、華州道騎官軍、寧州道折威軍、岐州道平道軍、邠州道招搖軍、西麟州道苑遊軍、涇州道天紀軍、宜州道天節軍,每軍設將、副將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戰。

2、 貞觀時依隋制,設府兵之最高統帥部門十六衛--其中左右衛、左右武衛、左右候衛、左右領軍衛、左右屯衛、左右驍衛這十二衛各領軍府40至60不等,軍號分別為驍騎、熊渠、豹騎、羽林、射聲、次飛,左右監門衛、左右千牛衛不統府兵;以及太子東宮六衛率--太子左右衛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諸衛率各領軍府3至5不等,東宮十帥府中的太子左右監門率府、太子左右內率府不統府兵。

太宗又分全國為十道:關內、河南、河北、河東、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嶺南,全**府雖然由12衛和六衛率分領,但同時又按地域隸屬於道,所以府兵有雙重節制。12衛和六衛率領有軍府,但不得自行徵調,調兵須有皇命,地方上不見命令不發兵;十道及下屬各州不直接領兵,其對下屬軍府的職責是進行檢查督促;各軍府長官發兵時須以魚符為憑,州、道長官參與合對;各衛、率所屬軍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數個軍府也分屬不同的衛、率,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結黨和割據,雖然缺點是不利於應急,但筆者覺得也沒有什麼其他的好辦法了。

威服四夷,屹然天下,全仗於此!!!

貞觀十年(公元636年),軍府長官改稱折衝都尉,副手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軍府改稱折衝府(即折衝於樽俎之間之意,備兵而不用兵,吾神往之~~~),其數目時有增減,大約保持在600府左右,府兵約60萬人,騎兵約佔十分之一

跟著李世民創立唐朝的異姓王的將領叫什麼

唐初,分封的異姓王只有一個 羅藝,沒有跟隨李世民創立唐朝,是隋末軍閥。李淵封其為燕郡王,貞觀元年,率軍反唐,進據豳州,後被擊敗,逃往甘肅烏氏,為其部下所殺。羅藝 627年 字子延,襄州襄陽 今屬湖北 人,隋末唐初將領 軍閥,寓居京兆雲陽 今陝西涇陽 隋末任虎賁郎將,駐守涿郡。619年歸唐後,賜其姓李...

唐朝的詩歌有什麼風格唐朝詩歌的風格是怎樣的?

初唐人喜歡四傑的詩。接著流行岑參 王昌齡 王翰等人的邊塞詩,雄壯豪邁。然後是王維 孟浩然的田園詩。盛唐後喜歡李白 杜甫。李白的詩熱情奔放,要比杜甫更貼近民間 通俗易懂 無論婦孺都能理解。杜甫的詩則工筆細膩,更受文人推崇。中唐後以白居易 劉禹錫最為流行。白的詩和李白一樣民風淳樸,但比李白少一些奔放多一...

唐朝時國號的全稱是什麼,唐朝的國號是什麼

就是 唐 唐朝只是後人為了區分不同朝代而叫的名字。唐朝的國號是什麼 唐朝的正式國號是 唐 原意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南部地域。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 唐國公 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在隋朝時是唐國公,職居晉陽 今山西太原 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後來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