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岳飛打仗的故事,岳飛抗金兵的故事

2021-12-19 23:12:50 字數 4636 閱讀 2834

1樓:匿名使用者

岳飛抗金是在女真貴族對南宋的戰爭中擄掠殘殺,對地方經濟造成嚴重破壞的情況下進行的。他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保衛了中原地區較高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符合廣大人民利益,是正義的,功績不可磨滅。岳飛一生廉潔正直,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因此岳飛應該是一位具有優秀品質的傑出的抗金英雄。

岳飛一生廉潔正直,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有人問他:「什麼時候天下才能太平?

」,岳飛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怕死,天下便可太平!」。

他一生堅持抗金,身經大小戰役百餘場,未嘗一敗,保衛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財產,因此受到歷代人民的尊敬。

2樓:布一班的小飛俠

南宋初,岳飛參加了北方人民組織的抗金隊伍「八字軍」後來到開封,受到南宋抗金老將宗澤的賞識由於他的勇敢和才幹,立下多次戰功,很快公升為一支軍隊的將領。

岳飛的軍隊紀律嚴明行軍露宿,只許士兵睡在廊簷下老百姓請他們進屋,他們也不進去老百姓親切地稱呼他們為「岳家軍」岳家軍練兵認真,作戰勇敢,多次以少勝多,在突然受到敵人襲擊時也不慌亂金兵懼怕他們說:「推倒一座山容易,動搖岳家軍的陣容難!」

2023年,金兵又大舉進攻南宋岳飛等將領分路出擊,岳飛負責中原一線,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帶聯絡當地的民間抗金組織,一面親率大軍進擊,收復了河南許多州縣,駐軍郾城,兩軍激戰。

郾城大戰中,金投入精銳騎兵15000人兀朮以頭戴鐵盔身穿鐵甲的3000「鐵塔兵」打前鋒,以號稱「拐子馬」的騎兵居左右,列隊進攻。

岳飛指揮兒子岳雲等率軍應戰將士手持刀斧,衝入敵陣,上砍騎兵,下砍馬腿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宋軍大獲全勝,追殺金軍幾十里岳家軍乘勝前進,抵達開封的朱仙鎮,北方人民抗金情緒高漲。

岳飛請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會威脅自己的統治,於是向金求和,並命令岳飛撤回軍隊,岳飛憤慨地說:「十年的功勞,一天就斷送了!」

2023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飛等抗金將領的兵權秦檜又派他的爪牙誣陷岳飛謀反,把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逮捕入獄另一位抗金將領韓世忠去質問秦檜,根據什麼說岳飛謀反,秦檜拿不出證據,竟厚顏無恥地說:「莫須有」韓世忠憤怒地對他說:「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2023年初,宋高宗和秦檜殺害了岳飛那時候,岳飛剛39歲

岳飛一生廉潔正直,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有人問他:「什麼時候天下才能太平?」,岳飛說:

「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怕死,天下便可太平!」他一生堅持抗金,保衛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財產,因此受到歷代人民的尊敬。

3樓:

2023年,金兵又大舉進攻南

宋。岳飛等將領分路出擊,岳飛負責中原一線,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帶聯絡當地的民間抗金組織,一面親率大軍進擊,收復了河南許多州縣,駐軍郾城,兩軍激戰。郾城大戰中,金投入精銳騎兵15000人。

兀朮以頭戴鐵盔身穿鐵甲的3000「鐵塔兵」打前鋒,以號稱「拐子馬」的騎兵居左右,列隊進攻。岳飛指揮兒子岳雲等率軍應戰。將士手持刀斧,衝入敵陣,上砍騎兵,下砍馬腿。

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宋軍大獲全勝,追殺金軍幾十里。

岳家軍乘勝前進,抵達開封的朱仙鎮,北方人民抗金情緒高漲。岳飛要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檜害怕抗金力量壯大,會威脅自己的統治,於是向金求和,並命令岳飛撤回軍隊,岳飛憤慨地說:

「十年的功勞,一天就斷送了!」2023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飛等抗金將領的兵權。秦檜又派他的爪牙誣陷岳飛謀反,把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逮捕入獄。

另一位抗金將領韓世忠去質問秦檜,根據什麼說岳飛謀反,秦檜拿不出證據,竟厚顏無恥地說:「莫須有。」韓世忠憤怒地對他說:

「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2023年初,宋高宗和秦檜殺害了岳飛。那時候,岳飛剛39歲。

跪求:關於岳飛的故事!!!

4樓:匆匆過客嶽

〖岳母刺字〗

民族英雄岳飛系我國家喻戶曉、人人崇敬的歷史人物,其愛國的胸懷激勵著一代代青年。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蹟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傳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云:

「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代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創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在嘉靖三十一年(2023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

明末,由李梅草創,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精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後,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見於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子」。內容為,岳飛不受楊麼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後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於一旦。於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

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後塗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但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格的操作程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

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象發揮,藝術加工構造的。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

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精忠報國〗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但是岳飛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沒有詳細記載,民間流傳有多種版本,一種說法是岳母刺字,激勵岳飛報效國家。也有人考證說,岳飛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

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究竟從何而來,歷史上仍然是乙個未解之謎。

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勵兒子上戰場的意願,但不是岳母親手所刺。《宋史·岳飛傳》有記載,當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岳飛義正詞嚴,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

並當著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裡」。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

岳飛的母親姚氏是乙個農家婦女,識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親手在岳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母親為了鼓勵他放心去戰場打仗,請人在岳飛背上刺的。

關於岳飛背部刺字還有一種說法,岳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從軍抗金殺敵。他於宣和四年(2023年年)19歲時第一次應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約是此時所為,因為北宋末年「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貫徹執行。所以岳飛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乙個國家正規軍完全靠募兵的時代。漢唐和元明清都是實行徵兵制,所謂徵兵就是一種兵役,只要是國家的公民,都要被強行服兵役。兩宋的募兵制則是國家從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國家出錢僱傭他們。

所以宋代的軍隊都是國家花錢養的僱傭兵,人員**比較複雜,遊民、飢民和犯過法的人都可以應募入伍,這就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和控制,「刺字為兵」就成為了一種規範運作的制度,只要是應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為標記。趙匡胤認為應該把兵和民分開,兵民分開控制,有利於國家的穩定,有利於皇帝的統治。南宋人牛弁《曲洧舊聞》也說:

「藝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為兵。」據古書零星記載,一般是取「松菸墨」,入管針(類似於管狀針頭)畫字於身,直刺肌膚,塗以藥酒即成。

宋代有兩種軍隊需要刺字,一種是禁軍,就是國家的作戰部隊;一種是廂軍,相當於現在的工程兵,國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橋補路等,都是由廂軍來完成。禁軍和廂軍都有各自固定的番號,為了便於識別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屬部隊的番號,不會是其他的內容。這樣使得士兵不能隨心所欲地流動和逃跑。

還有牢城兵,比如說水滸傳裡面的林沖,他犯罪之後被發配到滄州當兵,這種兵是帶有徭役性質的,也會刺上諸如牢城第幾指揮之類的標記。

從岳飛背部刺字的內容——「盡忠報國」來分析,不可能是他應募當兵的時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代的規定,宋代給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開始刺在臉上,人為地把士兵和社會普通階層分開,這對士兵是一種歧視。

宋代是乙個重文輕武的社會,武將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進士出生的人,社會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嚴重的社會歧視。因為當時就是乙個尚文的時代,連軍官都受到歧視,更不用說普通的士兵了。

當然也不乏有開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種歧視士兵的做法並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調整。後來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而且給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於管理和控制,所以才會選擇刺在臉上和手心手背這些相對明顯的地方。

如果像岳飛那樣刺在背上,太隱蔽了,根本沒有任何標識作用。所以這也說明岳飛背部的「盡忠報國」不符合「刺字為兵」的募兵制度。

有一些關於岳飛的史料記載,把「盡忠報國」寫作了「精忠報國」。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關係。岳飛在對抗金兵入侵的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為了表彰岳飛,當時的皇帝宋高宗御賜了「精忠岳飛」四個字給岳飛,並且讓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旗幟。

以後凡是岳飛出征的時候,都會帶上這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幟。到了明清以後,「盡忠報國」就變成了「精忠報國」,這實際上是明清人的誤解。

明清時期,把「盡忠報國」變為「精忠報國」,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帝權,因為「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想要激勵當時的老百姓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發揚這樣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實際上,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佔統治地位,漢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

到了明朝,儘管朱元彰建立起漢人統治的政權,但實際上明朝時期,外患仍然很嚴重,北方的蒙古勢力很強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全體老百姓用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來鞏固和捍衛漢人的政權。所以「盡忠報國」就慢慢流傳成了「精忠報國」。(劉慧)

岳飛大破金兵的著名戰役是,岳飛的歷史事蹟

靖康元年 1126年 岳飛投軍抗金,因屢立戰功被宗澤提拔為統制 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軍長 建炎三年 1129年 宗澤亡故,金將完顏宗弼再次南侵,宋軍大潰,高宗逃亡。岳飛時任江淮宣撫使司右軍統制,率部轉戰廣德 今屬安徽 宜興 今屬江蘇 地區 並於清水亭等戰大敗金兵,一舉收復建康 又追擊兀朮四戰四勝,實現了...

有關岳飛的事蹟,岳飛主要事蹟?

大概是要了解,但概況畢竟比較片面,樓主最好買套有關的書籍去閱覽 岳飛主要事蹟?北宋年間,岳飛出生在相州湯陰的一戶農民家庭,他們家不是地主也應該算個富農,所以小時候岳飛的生活過得還是不錯。年少時期的岳飛沉默寡言,但他從小時便立下了報效祖國的志向。除了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外,他還特別喜歡看 左氏春秋 和 孫...

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簡介(),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簡介(150字)

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岳飛投軍抗遼。不久因父喪,退伍還鄉守孝。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岳飛再次投軍。臨行前,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 現在國難當頭,你有什麼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