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文以立仁
「登仁郎」應為「登仕郎」,可能是筆誤。
登仕郎為文散官名。唐始置,為文官第二十七階,正九品下。各朝各代品級不盡相同,清代凡正九品的實職概授登仕郞。
正九品略同於「鄉鎮科」級。但這個級別不是「登仕郎」本身的級別,登仕郎不是實職,僅為「散官」,到清代,散官只是一種名譽,沒有待遇。
古代設定「散官」,大多是賜給重臣的,有品級待遇,無職權,如實際擔任的實職的品級與散官品級不一致時,就高不就低。到後來,散官大多是賜給已逝的有功之臣的兒子的,屬於「父蔭」。兒子因父得庇,只是一種「撫卹」性的待遇,但要真正做官,仍需依靠自身走科舉路。
清代,散官不再享受待遇,其俸祿依據他的實職,散官是「空銜」。
問題中的「翰林侍詔」是實職,文秘人員,一般為九品。
2樓:李家思
翰林院侍詔、登仕郞
文職京官正九品
相當於、約等於、近似於正科級
3樓:木雕土豆
此官職在清朝是從九品,相當於現代的副股級幹部
4樓:
從九品吧!相當於幕僚一類的吧!
5樓:踏雪一無痕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登仁郎
散職,相當於現在的文員吧,乙個小小的書吏
清朝:翰林院內部組織有典簿廳與待詔廳。
典簿廳掌奏章、文移及吏員、差役的管理事務,並保管圖書。額設典簿滿、漢各1人,孔目滿、漢各1人,筆帖式若干人(滿40人,漢軍4人,分在兩廳辦事)。
待詔廳:掌繕寫、校勘之事,額設滿、漢待詔各2人,筆帖式若干人。滿待詔掌校時,翻譯章奏、文史;漢待詔掌校對,繕寫所撰之史。
歷史一定是正確的嗎?
6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實,沒有正確與錯誤一說,只有真實和虛假的區別。但歷史上的人物卻有正確與錯誤的評價,這必須是與這段歷史無關的後人才能給出的結論。在中國,也許結論要過去很多很多年才能得出,只要有利益人存在,歷史就很難做到真實。
7樓:岳陽周航
用日本人的話來回答你這個問題最合適不過「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其中的貓膩現在你一定就會間接的明白,歷史書上的歷史,道聽途說的歷史,你自己懷疑的歷史,是怎麼回事了
清朝皇帝妃子如何侍寢
嬪妃進御之事,是內廷的一件要務,如在外廷皇帝上朝一樣重要。對於皇帝來說,後者可以免去,而前者一日不可或缺。後宮有專人負責辦理 記錄寢妃進御之事。周代已有負責君主陰事的陰令。漢代的掖廷令 晝漏不盡八刻,白錄所記推當御見者 就是在夜晚來到之前,記上當日誰侍御寢。東漢以後這件任務由宦官負責。各個朝代,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