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秦武王,嬴姓趙氏,名蕩。按照現代的姓名規則稱呼他就是「趙蕩」。
秦國公室一直以來是贏姓趙氏。所謂的贏姓秦氏僅僅出現於秦朝滅亡之後,那時已經開始姓氏合一的程序了,贏姓秦氏其實就是秦姓了。在趙蕩生活的年代,只有乙個秦氏,那就是源於東方魯國的姬姓秦氏,是周公旦的一支被封在秦邑(河南范縣境內)的後裔。
今天有很多人一看到姓秦的,就主觀認為是秦國人的後代,其實這是極大的謬誤。秦國始君趙非子,因為為周天子養馬有功而被賞賜秦亭封為附庸,並沒有什麼史料記載他自此改為以秦為氏(很多秦氏家譜倒是經常這麼記:)),也沒有什麼史料記載秦國公室成員叫「秦某某」(當然,有些人因為某些原因刻意要把國號「秦」當成氏另當別論),反而倒是有一些公室成員確實是叫「趙某」,例如趙高趙佗趙嬰等,這就說明秦國公室王族都還是以趙為氏。
至於秦國秦氏的起源,也有很多史料證明它是始於秦國滅亡之後,最典型的如《元和姓篡》記曰:「伯益裔孫非子周孝王封之秦隴西秦亭也,至始皇帝滅六國,子嬰降漢,子孫以國為氏。」這與《史記》等史書的記載是相互吻合相互印證的。
2樓:匿名使用者
為什麼秦武王的父親秦惠文王和他的弟弟秦昭王都是嬴姓趙氏而他自己卻是秦氏呢?因為關於秦王是秦氏的說法就只是個笑話。終秦國七百年,其國君家族一直是趙氏,也就是說不論秦孝文王還是秦昭襄王,或者是秦武王、秦始皇,他們都是「趙某某」,直至秦朝滅亡。
正統的漢族趙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嬴姓領袖——造父的後裔。由於造父為拯救西周王朝而立下赫赫戰功,周穆王特將造父祖居之地——趙城賜封給他作為封邑,造父的家族自此開始被稱為趙氏,他的直系後裔就是東周時期的晉國權臣趙衰家族,後來又發展為趙國。
那麼為什麼秦國也是趙氏呢?原來秦國國君家族與造父是同族:從首任國君「非子」往上倒五代,就是商紂王有名的親信武將「惡來」,而惡來的弟弟季勝則是造父的曾祖父。
這樣算起來,非子是造父的族孫,都是嬴姓的成員。不同的是,造父是貴族,是嬴族領袖;而非子家族則是西周的仇敵罪族,是奴隸。乙個天上,乙個地下。
導致季勝與惡來兩脈處境天差地別的原因正是發生在商末的武王伐紂戰爭,嬴族經歷了巨大災難與挫折,惡來被武王捕殺,飛廉攜季勝逃至霍泰山避難。後來經過季勝、孟增、衡父、造父四代人的努力和拼博,才終於使嬴族得以復興,甚至超過在商朝時的榮耀。在此情況下,倍受奴役的惡來後裔們為了謀求生存,決定投奔造父一脈門下,以其為靠山。
這一切是很自然的事。首先,不論是季勝系還是惡來系,他們本為一家。即便是現代人尋找過繼養子,仍然同樣優先在堂親中選擇。
這是中華人文的傳統。其次,過繼之後,當事人必須以新家族成員名份立身,如果不是同姓,則姓氏必須改為新家族的姓氏。除特殊情況,一般不得恢復以前家族的身份,不得恢復舊姓。
此種事例,身邊比比皆是。大駱 —非子父子既已認造父為祖,隨其為趙氏,事實上就是「過繼」到了造父這邊,成為造父的後人了。那麼他們這個家族當然必須一直姓趙,哪怕他們後來發跡了也不可以叛祖忘恩。
這一點很多後世之人卻裝聾扮瞎,揣著明白裝糊塗,成天叫嚷「憑什麼哥哥的後人要跟著弟弟姓趙?」憑什麼呢?就憑著造父家族對秦國先祖的拯救和撫卹大恩,憑著秦國先祖對趙氏的依附投靠!
那麼,嬴姓秦氏又是怎麼回事呢?這一點,《史記》、《元和姓篡》、《通志》、《康熙字典》,還有秦氏家族資料都記載得很明白:秦朝滅亡後,一些秦宮後裔「以國為姓」,改成了秦氏。
(具體資料,大家可以自己搜尋,以保客觀)。也就是說,所謂的「嬴姓秦氏」是秦朝完蛋以後才出現的,所以秦朝以及秦國的君主們都不可能是秦氏。
3樓:
史記明確指出了,季勝一支造父先獲得封地趙城,所以惡來一支掛靠在趙氏名下,也跟著用趙氏,直到非子獲封秦邑改稱秦氏,為秦非子,有後代秦公伯 秦侯 秦仲,這都是在未成為諸侯只是大夫時期的氏。
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趙氏,為什麼秦國君主叫嬴某某而趙國君主叫趙某某? 5
4樓:小肥肥
這是中國歷史上姓與氏造成的。
姓為本家,氏為分家。先秦男子稱氏不稱姓,秦國君主是嬴姓趙氏。但是史學家多以嬴作為秦王姓氏。也有以國名、地名為姓的。
如田姓,先祖被封在陳國,又稱為陳氏,春秋晚期,陳國發生內亂,陳國公子陳完逃亡到齊國,被齊桓公接納,並將「田」這麼一塊地方封給他,於是,自陳完起,後世子孫又稱田氏,陳完即田齊政權的始祖。
而公孫鞅是衛國國君的後裔,又叫衛鞅。後投奔秦國,在秦孝公的支援下變法,因被秦國分封於「商」地,所以稱商鞅。
擴充套件資料:
氏在先秦的含義
《商周家族形態研究》將「氏」字在先秦時代的含義如下:
其一,實前義是女子所生的子女。
其二,「姓」即是子女,子女相為親,相組為族。所以廣其義,姓可作族屬、族人解,亦可以進一步將之理解為泛稱的「族」的意思,如殷墟卜辭中之「多生」西周春秋金文中之「百生」。
在卜辭中「多生」是指占卜主體(王)的親族。西周金文中的「百生」,從銘文內容看,可以用來稱本族族人,也可以泛指沒有親族關係的其他族的族人。
至於東周文獻中所見的「百姓」,則不僅可以有以上「百生」之義,而且有的含義更廣泛,幾乎近於今日所說之百姓,即民眾,舊解或將」百姓」釋為「百官」,其說不可信。
其三,「姓」本義既為女子所生子嗣,則同一女子所生子嗣組成的親族也可以稱為「姓」。以表示其同出於乙個女性始祖的這種特殊的親屬關係。
這是「姓」的另一引申義。此種親族組織強調女性始祖,則當如許多學者所推擬的。其最初必形成於母系氏族社會中,即夫從妻居,子女屬於母族,世系以母方計。
對於這種具有血緣關係的親屬組織的名稱,楊希枚先生主張稱為「姓族」。
典籍所記姬姓、姜姓,最初應皆屬母系姓族,姬、薑則是此種母系姓族之名號。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後,妻從夫居,子女不再屬母族而歸於父族,世系以父方計,所以母系姓族遂轉為父系姓族。此後,父系姓族仍然使用著母系姓族的名號。
今日所見古姓族名號如姬、姜、姒、媯等皆帶女旁,雖造字時間不早,但從女可能表明其本原與母系姓族有關。父系姓族所以沿用之,則當是因為在母系向父系轉變之初,子女雖已屬父族,但仍以其母之姓族名號為族名,後延續作為父系姓族的名號,同於傳說的黃帝諸子異姓之例。
在商代、周代這一歷史階段,諸父系姓族實皆已分化為若干獨立的、以宗族形態存立的分支(即卜文所謂氏)但姓族在商代的作用仍比較明顯,仍有實體性質,可以認為是一種高層次的家族。
姓族到周代後多只有名義上與觀念上的作用,已非實體,不具有組織上共同的聯絡與政治、經濟或宗教生活,亦即不屬於所謂的家族。
其四,「姓」在東周文獻中有時是指姓族之名號。
5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史學家得習慣而已,估計當時位了區分秦趙倆個王室,因為秦趙同姓同氏。這種情況很多,比如後金,這種帶後字得國號都是史學家為了區分,還不如什麼東西漢,南北宋,都是區分叫法,當時就是金,漢,宋,但是這麼搞不容易區分
6樓:匿名使用者
把先秦之人叫成「姬某某」「嬴某某」,只是後世的發明創造,並非自始有之。在戰國時期,放在普通貴族人名之前表示家族出身的是氏而不是姓。所以趙國和秦國宗室的成員都不能被稱為「嬴某某」,而至於國君則連「趙某某」也不可稱,因為當時的社會對國君有專門的稱謂模式,不可以在他們的名字前面直接加氏。
趙、秦兩國均為「嬴姓趙氏」,僅以「氏+名」這種方式來說,在先秦稱秦始皇為「趙政」稱趙幽繆王為「趙遷」都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那時沒有人敢這麼喊他們。所以能直接在史書裡稱秦始皇為「趙政」那只能是秦朝以後的事了,在先秦是沒有的。
7樓:我暈大發了
趙某某就對了,但贏某某是現代習慣性的錯誤叫法,多數歷史典籍裡,還是寫趙某某的,比如趙政(史記)。另秦始皇的爸比到底是誰,估計只有他媽咪趙姬知道,說呂不韋的是司馬遷,從他對秦始皇的記述來看,他對秦始皇沒什麼好感。雖然史記是一部偉大的著作,但太史公記述人物過程中明顯加入了個人好噁,還是值得詬病的。
有學者就說過:不喜歡秦始皇,就說他是個野種,他媽相好的那個大。
8樓:匿名使用者
農夫說它說魔鬼藏在你家門廊上的櫃子裡了
9樓:江北老樵
秦國君主並不叫嬴某某。他們與趙國君主一樣都叫趙某某。因為古人稱氏不稱姓,既然秦國也是嬴姓趙氏,就不能叫嬴某某而只能是趙某某。
《史記》《淮南子》《漢書》都是這樣認為並稱秦始皇為趙政。至於「嬴政」這個稱謂,完全是乙個錯誤。只是姓氏合一後一些不了解上古姓氏文化的文人按自己的取名習慣給秦始皇安的名字。
但由於錯誤傳得久了,普通百姓們也就習慣成自然,弄假成真了。然而假的終究是假的,錯的畢竟是錯的,秦始皇真正的名字還是「趙政」,也不存在什麼「嬴扶蘇」「嬴胡亥」。諸如此類的錯誤還有「姬發」、「姜尚」等等。
秦始皇母親以前是呂不韋的姬妾,後改嫁給趙異人,野史傳秦始皇實際上是呂不韋的兒子,應該叫呂政,屬於一種無聊和汙衊之言。
秦武王贏蕩為什麼是秦氏? 秦國國君,從秦哀公到秦惠文王,都是贏姓趙氏,只有秦武王贏蕩是贏姓秦氏,
10樓:匿名使用者
秦武王,嬴姓趙氏,名蕩。按照當時的姓名規則稱呼他就是「趙蕩」;
秦惠文王,嬴姓趙氏,名駟。按照當時的姓名規則稱呼他就是「趙駟」。
秦國公室一直以來是贏姓趙氏。所謂的贏姓秦氏, 在秦國君主生活的年代是不存在的,它僅僅出現於秦朝滅亡之後,那時已經開始姓氏合一的程序了,贏姓秦氏其實就是秦姓了。在趙蕩生活的年代,只有乙個秦氏,那就是源於東方魯國的姬姓秦氏,是周公旦的一支被封在秦邑(河南范縣境內)的後裔。
今天有很多人一看到姓秦的,就主觀認為是秦國人的後代,其實這是極大的謬誤。秦國始君趙非子,因為為周天子養馬有功而被賞賜秦亭封為附庸,並沒有什麼史料記載他自此改為以秦為氏,也沒有什麼史料記載秦國公室成員叫「秦某某」(當然,有些人因為某些原因刻意要把國號「秦」當成氏另當別論),反而倒是有一些公室成員確實是叫「趙某」,例如趙高趙佗趙嬰等,這就說明秦國公室王族都還是以趙為氏。至於秦國秦氏的起源,也有很多史料證明它是始於秦國滅亡之後,最典型的如《元和姓篡》記曰:
「伯益裔孫非子周孝王封之秦隴西秦亭也,至始皇帝滅六國,子嬰降漢,子孫以國為氏。」這與《史記》等史書的記載是相互吻合相互印證的。
11樓:匿名使用者
看來樓主是被一些假學者帶歪了路,掉溝裡了。
秦武王蕩,或者叫秦王蕩都可以,實在非要套近乎喊姓名那也得是「趙蕩」,就是不能叫他「嬴盪」,這麼搞笑的名字都是那些半桶水影視編劇胡諏出來的。更沒有什麼「秦蕩」,因為第乙個姓秦的這時還沒出生呢。
秦國君主們的趙氏是從立國之祖非子那裡繼承下來的,非子又是因為他的祖輩投奔到趙氏家族求生時要跟著人家姓趙的。不管非子是造父親生的後人還是來混飯的親戚,只要你認了人家做祖宗,吃了人家的飯,就不能反反覆覆,一會姓趙一會姓秦的,那成什麼了?好在非子還是講個義字的,並沒有改成什麼秦氏。
所以他之後的所有的秦國君主都姓趙,不能改秦氏,否則就失去了繼承資格。秦氏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秦朝被滅了以後一些倖存下來的王族改的,這事可是很多權威資料上都記著的,秦氏大族自己的文獻上也確認的。
按照以封地為氏原則,秦始皇為什麼不叫嬴姓秦氏
沒有什麼 以封地為氏 的說法,更談不上是什麼原則。它只是一些偽學家自以為是為古人制定的原則。封地本身就只是乙個籠統的概念,因為封地有很多種性質,有些是國,有些是邑。它們的性質與作用是不一樣的,以此為氏的做法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食邑 采邑 地名是可以為氏的,但也只不過是古人命氏的乙個常用方式,並沒有成...
商鞅為何逃秦,商鞅為什麼去秦國呢?
商鞅在周顯王十三年 前356年 和十九年 前350年 先後兩次實行變法,這時太子犯法,商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與老師公孫賈。秦孝公十六年 西元前346年 太傅公子虔復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即位,公子虔告商鞅謀反,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結果因未出示證...
為什麼說秦國是世界上法西斯國家為什麼說秦國是世界上第乙個法西斯國家
中國的秦國是乙個法西斯國家?有人會問 法西斯學說起源於二戰前後,而中國的秦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兩者相距兩千多年,會有何種聯絡?而且乙個是古代歷史,乙個是近現代歷史。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吧。那麼我認為,之所以稱秦為法西斯國家,因為他具有一些非常鮮明的法西斯特徵。不要驚訝,在那個年代,這是非常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