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面試答疑木樨
據說偷的是王羲之的一幅畫,當時李世民非常的欣賞這一副畫,但是他又不能直接找人家要。
2樓:蘇梓晨
可能是乙個對唐太宗李世民比較重要的東西,自己不能去偷怕被發現所以才會讓手下的大臣去。
3樓:麥穗娛樂
王羲之的畫,要知道王羲之的一幅畫,也是屬於價值連城的,不過讓大臣去偷,有點不地道
4樓:天涯談國際
偷的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可是主人不想賣,所以讓大臣去偷。
5樓:11熊
偷的應該是挺重要的東西吧,要不然不會讓大臣去偷,太跌份了吧。也不知道李世民咋想的。
6樓:高中黃老師
因為李世民太喜歡這個蘭亭集序了,所以他就讓自己的大臣當小偷去把這個東西給偷了回來。
7樓:易縷烊光璽愛
去偷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因為從正門弄不回來,只能用非正當地行為獲得,但是這個行為真不好。
8樓:血雨探花花城
應該是偷回來的很重要的東西,對自己有利的東西,要不然乙個皇帝怎麼會讓大臣去偷東西。
9樓:匿名使用者
偷得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唐太宗特別喜歡這幅畫,但是辯才卻怎麼都不肯拿出這幅畫。
10樓:大朋友不是很大
李世民讓手下大臣去偷的東西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據史書上記載,李世民是一位很喜歡書法的皇帝,尤其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所以,李世民在世時沒少收集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雖然,收藏的已經非常的豐富了,但是李世民任然不滿足,一直想要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本,經常派人暗地裡尋訪《蘭亭集序》的真跡。
經過長時間的尋訪,李世民終於得知了《蘭亭集序》真本所在的地方。原來,真本《蘭亭集序》在王羲之的第七代傳人辯才手中。辯才是浙江永欣寺僧人,藏有《蘭亭集序》真跡,但是從來沒有向外展示過。
所以李世民多次以**購買都沒有成功,最後辯才只交出了智永書寫的真草《千字文》,並且還說自己沒有《蘭亭集序》真跡。李世民只好放辯才回去。
但是房玄齡建議李世民派蕭翼去偷。蕭翼從李世民那裡拿來幾份王羲之的字,假扮成山東人前去觀賞永欣寺的壁畫,夜晚蕭翼與辯才兩人交談甚歡,相互都是難得遇到的知己,後來蕭翼就感慨此生見不到《蘭亭集序》真跡是最大的遺憾,辯才被激,拿出了真跡。蕭翼卻稱這不是真的,兩人辯解了很久。
後來,蕭翼趁辯才外出,拿著《蘭亭集序》真跡和帶去的雜文通通待會了京城。
李世民得到之後非常高興,命令人描摹,分布臣下,一邊發揚。
11樓:自考訥河
李世民得到《蘭亭序》真跡後,命書法名家褚遂良、歐陽詢以及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等勾摹數本,分賜臣下,以廣布揚。
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他是屬什麼生肖的?
12樓:追番少年
李世民的生肖為蛇
李世民的生卒年份為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598年為蛇年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唐高祖李淵嫡次子,母為太穆皇后竇氏。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愛好文學與書法,有詩作與墨寶傳世。
擴充套件資料:
生於武功別館(今陝西武功縣),少年從軍,擅長騎射,曾往雁門關解救隋煬帝。首倡晉陽起兵,封為敦煌郡公,善於用兵。進入長安後,拜為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封為秦國公。
唐朝建立後,官至天策上將、司徒,封為秦王。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設立文學館,籠絡人才。
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在位初期,聽取群臣意見,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實現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貞觀之治」。
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讓各民族融洽相處,北方各族共同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13樓:逍遙子
古代屬相和現在有出入的.而且不同民族屬相也可能不同的. 這個問他自己最準確.其他人的推算,都只是推算.沒意義的問題
14樓:匿名使用者
唐太宗生於隋開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這天是在公元599年1月23日,但並未過春節,所以這個時候農曆屬戊午年,據此,唐太宗李世民應該屬馬。
15樓:大小白天
李世民(公元599-649年) 公元599年為農曆己未年,是羊年
16樓:謙手的季節
屬雞,是寧夏2023年的高考題,歷史卷。
一代明君唐太宗壯年死於丹藥,背後究竟有何原因?
17樓:
歷史上盛唐的壯麗之景讓世人難忘。唐朝貞觀年間,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政治清明,文化鼎盛,百姓農耕勞作,豐衣足食,一片太平之景。社會治安良好,百姓生活富足,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歷史上難得的和平富足的場面。
貞觀之治的領導者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可以說得上是一位明君了,但是他卻在壯年時期死於丹藥,讓人感到惋惜。唐太宗李世民在沒有繼位之前帶領軍隊四處征戰,戰功累累,最後奪了李建成的位置當上皇帝。他繼位後虛心納諫,在他的做法下,將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安居樂業,史稱貞觀之治。
秦王李世民在不到30歲的年紀承繼帝位,到貞觀23年去世,他只活了短短51年。在壯年時期卻死於丹藥。背後原因不為人知。
按理說他之前身為大將軍,四處征戰,身體應該不差,主要原因就是他晚年時沉迷丹藥。我們現在的人肯定是不會相信丹藥這種東西的,但是古時候,科技不發達。人們封建迷信,難免會相信,甚至君主也不例外。
丹藥這種東西都是些江湖術士出來騙人的把戲,其效果可想而知,甚至還有毒性,根本就起不了治病的作用。
還有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晚年有自己的心病,才會死於丹藥。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出兵東征高麗,但是卻以失敗告終,這對他的打擊很大了,已然心力交瘁。還有當時他自己最心愛的女兒高陽公主又傳出了和玄奘徒弟的醜聞,李世民悲痛欲絕。
18樓:flyking萍
雖然也有丹藥的原因但是根據歷史記載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最後一次征戰受傷了。
19樓: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古代的那些方士們製作丹藥並沒有很好的科學依據,唐太宗應該是丹藥吃多了。
20樓:活在瓜里的籽
李世民遠征高麗中箭受傷,此說當然不見於國內的史料,此為朝鮮方面的說法,本人也是才得知不久。
21樓:
唐太宗治國很有成效,當時的唐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在那樣的盛世下,李世民的身體可能不太好了,他想多活下去,所以就想到了丹藥。
22樓:丸子閒談文化
李世民在他的人生最後一次征戰中確確實實是栽了,不僅輸掉了戰爭,甚至連「龍體」都陪上了。而其中緣由或並非偶不小心染恙,受傷的可能性應該是最大的。
23樓:沿見
玄武門事變,奪取皇位,費心經營,身體主要不是因朝政繁忙導致的,一方面三個兒子不成才,給他們找很好的老師教育,依然沒進步,還盡給唐太宗添亂,廢了太子,立三兒子為太子,還有一方面原因就是他開始追求長生不老,持續吃各種煉製的丹藥,把身體弄廢了。
24樓:
他也是一直對丹藥長生之法嗤之以鼻的,也曾經表達過對秦始皇一味煉丹求長生的不屑。
25樓:好好過看看
其實這背後的原因真的就是唐太宗是死於丹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唐太宗不服老,硬要吃很多丹藥想要改變命力,是藥三分毒,吃藥太多會積累毒素的。
唐太宗李世民簡介簡短
26樓:just享受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年號貞觀,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他門客的建議下,先發制人,於長安城宮城北門玄武門發動政變,兄弟喋血,一舉消滅了建成、元吉的勢力,成為王朝的唯一繼承人。
是年八月初九,他強迫他父親李淵讓位,自己即位為帝,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年號為「貞觀」。自此開始了他二十三年的統治。
李世民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在國內厲行節約,並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對外開疆拓土,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成為中國史上著名的明君。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患得了痢疾,醫治無效,於次年五月病死於終南山別墅「含風殿」。他死後被葬在今天陝西禮泉縣東北50多里的山峰上,是為「昭陵」。他的諡號為「文皇帝」。
擴充套件資料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唐太宗繼承唐高祖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27樓:光弘電子商務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擴充套件資料:
魏徵,字玄成,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生於鉅鹿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乙個書香門第。其父博學,作過地方官,但過早地去世了。青少年時代的魏徵,生活非常清貧,他勤奮好學,希望將來有所作為。
隋朝大亂,魏徵便辭別親人,出家當了道士,遊歷四方。
朋友元寶藏收留他在軍中掌管文書,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瓦崗農民起義軍領袖李密仰慕魏徵的才華,請魏徵為謀士,這樣,這位有意縱橫天下的書生,幾經周折,捲入了隋末洶湧澎湃的農民起義的怒濤。這一年,他38歲。
魏徵先後在李密領導的瓦崗軍和竇建德領導的河北起義軍中呆了兩年多。主擇臣,臣亦需擇主而事之,李密也好,竇建德也好,在許多關鍵時刻都不能採納魏徵的意見,結果都很快兵敗、降唐,魏徵也兩次成為唐軍的俘虜。
年逾不惑之年的魏徵飽經憂患,遍嘗了成敗榮辱。這一段經歷,使這位胸懷大志的儒生經受了戰火的鍛鍊和洗禮,並充分體察了下層人民的疾苦,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為他後來輔佐唐太宗準備了多方面的條件。
降唐之後,唐太子李建成聽說魏徵有才,就招魏徵為太子東宮洗馬,成為乙個主管東宮經籍圖書的小官。
「玄武門事變」以後,魏徵終於投入明主的懷抱,並逐步取得了李世民的信任。入朝議事之後,魏徵一如既往,耿介直言秉性不改,只要是於國有害的,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置身家性命於不顧,在皇帝面前屢屢「犯顏」直諫,為唐王朝的政治清明、興旺繁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一天,唐太宗公升朝議事,他端坐在龍座之上,雙手輕按龍座扶手,神態莊嚴、威武,兩邊侍者大氣不敢出。他輕輕咳嗽一聲,問大臣:「眾愛卿,你們中的許多人都是能言善辯的宿儒,為什麼上朝議事,卻總是慌慌張張,甚至顛三倒四呢?
」魏徵深知個中緣由,便上前一步,毫不客氣地奏道:「皇上,你形象威武,每上朝又總是神態嚴肅,氣勢咄咄逼人,加之朝廷氣氛森嚴,所以為臣的才那麼慌張。皇上以後臨朝,宜稍減龍威,最好放下皇帝的架子,對大臣和顏悅色。
這樣,大臣們發言講話就會自然了。」
唐太宗有些暗中得意,又有些難堪;但轉念一想,又覺得這種肺腑之言難得,不便發作。於是,他將計就計,想用近來縈繞於胸的問題難一難魏徵。
貞觀十七年(643年),魏徵病重,唐太宗不斷派人送去藥品和食物,並遣專人到魏徵家中看護,隨時稟報病情。太宗還兩次到魏徵家中探望。第二次,太宗還帶上太子和衡陽公主。
魏徵勉強地拜見了太宗。太宗憂傷地安慰魏徵,叫他好好養病,並流著淚問他有什麼要求。魏徵強支病體說:
「我不愁別的小事,只擔心國家的興亡。」
作為太宗的肱股大臣,魏徵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啊!第二天,魏徵便溘然長逝,享年64歲。唐太宗悲痛萬分,罷朝五天致哀,命以一品官禮葬,還把魏徵像畫於凌煙閣,經常前往弔唁賦詩,以示紀念。
太宗曾在魏徵像前說:「我用銅作鏡子,可以正衣冠;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知興衰;用人作鏡子,可以了解得失。今天魏徵去世了,我失去了一面鏡子啊!
」唐太宗把魏徵看作是了解自己得失的一面鏡子,這既是對他們君臣關係的生動概括,也是對魏徵的公正評價。
唐太宗的下一代皇帝是誰唐太宗的下一代皇帝是誰?
是唐高宗李治 628 683 唐代皇帝。廟號高宗,諡號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太宗第九子,母文德順聖皇后長孫氏。字為善。貞觀五年 631 封晉王。七年,遙授幷州都督。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間發生了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十七年,承乾 泰未遂。事發,太宗廢太子承乾,黜魏王泰,改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二十...
一代明君or刻薄之主,漢景帝的一生究竟如何
對於中國古代的一些歷史人物的評價,其實並不能從單一的方面進行,而是要全方位看待這個人物在歷史上的功過,這樣才能做到不偏不倚。就拿秦始皇來說,雖然在很多人眼中,這個人就是乙個十分 且毫無人性的帝王,但實際上在當時秦國的發展方面,秦始皇也是做出了不少貢獻,如果沒有他恐怕後世還沒有統一的文字。而說起漢朝時...
秦惠文王作為政治高手一代明君,不可不知商鞅的貢獻與能力
這其實是乙個很bai高明的政治手段du來除zhi掉朝廷中間的對手。商君dao作為執政 版官,而且是新法的締造者,任權何的功績,哪怕是惠文王自己的,也會在這樣的乙個權臣的光芒給掩蓋。只要商君不死,自己就不死真正可以使世人認同賢君。除掉商君是為了自己的權謀。那麼同樣,之所以借助公子虔等世族,好讓自己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