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四大石窟即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
莫高窟(中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
特點總結: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雕刻特點:敦煌莫高窟以壁畫、泥塑著稱。整幅畫面以活靈活現,整幅有完整故事延續。
建築特點:雕塑壁畫與窟簷建築相結合。
地理位置:敦煌莫高窟位於甘肅省境內,距敦煌市城東南25公里處。
雲岡石窟
特點總結: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
雕像特徵:雕刻技藝精湛,內容豐富多彩,以石刻著稱,單窟巨像為最,時間跨度較大,石像風格多樣。
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
中期石窟則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著稱於世,顯示出複雜多變、富麗堂皇的北魏時期藝術風格。
晚期窟室規模雖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和「瘦骨清像」的源起。
地理位置: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16公里處的雲岡石窟建於北魏時期。
龍門石窟(世界最偉大的古典藝術寶庫之一)
特點總結:歷代皇家貴族發願造像最集中地,風景極佳。
雕刻特點:龍門石窟遠承印度石窟藝術,近繼雲岡石窟風範,與魏晉洛陽和南朝先進深厚的漢族歷史文化相融合開鑿而成。是石窟藝術中國化、世俗化變革的「里程碑」。
地理位置: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區南12公里處的伊水河畔。
麥積山石窟 (絕壁上的藝術瑰寶)
特點總結:高崖鑿窟千古一絕,泥塑藝術出類拔萃。
雕刻特點:強烈的民族意識和世俗化的趨向。從塑像的體形和服飾看,也逐漸在擺脫外來藝術的影響,體現出漢民族的特點來。
地理位置:處於甘肅省境內,距天水市東南45公里處。
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佛教石窟大約始鑿於公元3世紀,盛行於5—8世紀,16世紀以後開鑿的數量就較少了。現存石窟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區(古代的西域)、甘肅西部(古代河西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地區,在南方也有一些零星分布。從規模或藝術成就而論,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堪稱中國四大石窟。
甘肅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千佛洞的總稱,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石窟造像以石雕為主,因莫高窟岩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
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巨集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
莫高窟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巨集大,儲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山西大同雲崗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000公尺,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252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多個,是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雲崗石窟建立於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門統曇曜開鑿5個大石窟(第16-20窟),後人稱為曇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由地面到窟頂高達20公尺,**直立乙個寬約60平方公尺的大塔柱,上連窟頂,整個塔柱和洞壁嵌滿了大小佛龕和多種裝飾,找不出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隙。
雲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狀一般是厚唇、高鼻、長目、寬肩,有雄健的氣概,體貌表現了少數民族的特徵。第
五、六窟和五華洞內容豐富多采, 富麗瑰奇,是雲岡藝術的精華。雲岡石窟雕刻在吸收和借鑑印度犍陀羅佛教藝術的同時,有機地融合了中國傳統藝術風格,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南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城南12公里處的伊水兩岸的山崖間。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直至北宋。大大小小的窟龕,像蜂窩一樣密布在伊河兩岸的山壁上,長達650公尺。
據統計,東西兩山現存窟龕2345個,碑刻題記2800余品。佛塔40餘座,造像10萬多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其中最大的造像盧舍那大佛高達17.
14公尺,最小的僅有2厘公尺。2023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朝開鑿的魏窟在龍門山,最著名的是石陽洞和賓陽洞。
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佔唐窟的多數,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武則天出錢二萬貫。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型。
甘肅麥積山石窟
麥積山石窟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因該山形似麥堆而得名。始鑿於十六國時期的後秦,後又經歷代開鑿修建,共有洞窟194個。現存歷代泥塑、石雕像7200餘件,壁畫1300餘平方公尺。
其中最有價值的洞窟有牛兒堂、萬佛堂、天堂洞、123窟、84窟等。麥積山石窟的乙個顯著特點是洞窟所處位置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全靠架設在崖面上的凌空棧道通達。麥積山石質不宜於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
自隋至明清,歷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達15公尺,小塑像高僅20多公分。麥積山石窟以其精美的泥塑藝術聞名中外。這裡的雕像,大的高達15公尺多,小的僅20多厘公尺,體現了千餘年來各個時代塑像的特點,系統地反映了我國泥塑藝術發展和演變過程。
3樓:楊子軒
你備課用啊
龍門石窟的歷史及簡介
4樓:山里有只大狗熊
龍門石窟是中國石刻藝術寶庫之一,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龍門石窟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十三公里處,它同甘肅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中國古代佛教石窟藝術的三大寶庫。龍門石窟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公元494年),之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直至北宋。
2023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佛像十萬餘尊,窟龕二千三百多個,碑刻題記二千八百餘品。其中「龍門二十品」是書法魏碑精華,褚遂良所書的「伊闕佛龕之碑」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範。
奉先寺中的盧舍那佛,據說是仿照武則天雕塑的。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開始在龍門山開鑿古陽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連續開鑿賓陽洞的北中南三個大石窟,石陽洞和賓陽洞的修建共費人工80萬以上,還開鑿了藥方洞和東魏時開鑿的蓮花洞等石窟。
北朝石窟都在龍門山,古陽洞自慧成至東魏末50多年的營造,表現出列多的中國藝術形式,大佛姿態也由雲崗石窟的雄健可畏轉變為龍門石窟的溫和可親。以賓陽中洞主佛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著微笑,龍門石窟比雲崗石窟表現出更多的中國藝術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佔石窟總數的60%以上,武則天執政時期開鑿的石窟佔唐代石窟的多數,與她長期有洛陽有關。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薩70尺,迦葉、阿難、金剛、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長度)。規模之大,在龍門石窟中稱第一,先後用了四年時間,武則天自己出錢二萬貫。
龍門二十品是珍貴的魏碑體書法藝術的精品。代表了魏碑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有力,是隸書向楷體過渡中的一種字型,有十九品在古陽洞內。
5樓:導演去旅行
龍門石窟 有三個有趣的經典常識 講出來遊客會當你是專家
魏碑字型特點是什麼?
6樓:莫有
1、橫畫和捺畫保持隸書的特點,常伸展到字形邊界甚至超出邊界;
2、字形與隸書相比呈扁方形;
3、突出的特點是撇捺向兩側伸展,收筆前的粗頓以及抬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健略顯飛揚、規則中正而有動態,頗具審美價值。
如《爨寶子碑》、《爨龍顏碑》而《張黑女》就比較圓潤秀美,唐朝歐陽詢的楷書《九成宮醴泉銘》可謂北碑的最高總結,其特點是剛峻峭拔。
7樓:匿名使用者
魏碑體是北朝碑刻的統稱,其特點是筆力、字型強勁,是後世書法的一種楷模魏碑書法藝術,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佛教的造像題記;一類是民間的墓誌銘。僅龍門石窟的造像題記就有三千餘品,而著名的是《龍門二十品》。
墓誌在南北朝時十分盛行,其中北魏的墓誌銘比前代都多,書法中帶有漢隸筆法,結體方嚴,筆畫沉著,變化多端,美不勝收。
康有為稱魏碑有十美,概括了魏碑書法雄強、樸拙、自然天成的藝術特點。
魏碑是指南北朝時期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有時也把這些楷書碑刻作品稱為「魏楷」。魏碑原本也稱北碑,在北朝相繼的各個王朝中以北魏的立國時間最長,後來就用「魏碑」來指稱包括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在內的整個北朝的碑刻書法作品。
這些碑刻作品主要是以「石碑」、「墓誌銘」、「 摩崖」和「造像記」的形式存在的。 構扁方疏朗,內緊外鬆,多出隸意。此墓誌雖屬正書,行筆卻不拘一格,風骨內斂,自然高雅。
筆法中鋒與側鋒兼用,方圓兼施,以求剛柔相濟,生動飄逸之風格,堪稱北魏書法之精品。
8樓:匿名使用者
1.練字應從哪種字型練起呢?
學習書法的途徑,傳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什麼時間,龍門石窟開鑿於哪一時期
龍門石窟longmengrottos位於洛陽市區南面12公里處,是與大同雲崗石窟 敦煌千佛洞石窟齊 內名的我國容三大石窟之一。龍門是乙個風景秀麗的地方,這裡有東 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緩緩北流。遠遠望去,猶如一座天然門闕,所以古稱 伊闕 現 伊闕 自古以來,已成為遊龍門的第一景觀。唐詩人白居易曾說過 ...
龍門石窟經過多長時間才建成,龍門石窟經過多長時間才建成
24年建成 樓上的全部廢話 龍門石窟始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公元494年 前後,後來,歷經東 版西魏 北齊 北周,到隋權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餘年之久。密布於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南北長達1公里,共有97000餘尊佛像,1300多個石窟。現存窟龕2345個,題記和碑刻3600余品,...
洛陽龍門石窟附近有什麼好吃的,洛陽除了龍門石窟之外,有什麼特色小吃?還有好玩的嗎?
哪的流浪者 對洛陽龍門石窟附近好吃的列舉如下 1 不翻湯 洛陽不翻湯賦有盛名。不翻 是指小孩子巴掌大小的綠豆小餅。用綠豆磨粉兌水調汁,攤入鍋中,爐火加熱一分鐘就熟了,熟得很快,連翻面都免了,不用翻個兒 所以叫做 不翻 薄薄的 不翻 一面豆綠,一面淡黃,有綠豆的清香,入口即化。不翻湯中除了有不翻小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