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有二
1、出自姞姓,為黃帝支裔。據《國語。晉語四》所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
"又據《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姞氏封於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 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得後裔。周滅商後,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
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 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後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
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歷24君,立國600多年,西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陝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二、蔡姓的遷徙分布
先秦時期,蔡氏主要是在今河南、安徽境內發展繁衍,也有到外地做官留居當地者。戰國時,燕有蔡澤、齊有大夫蔡朝、楚有大夫蔡鳩、晉有太史蔡墨。這說明今北京、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山西境內在戰國時已有蔡氏居民。
漢代,已有蔡姓人居於今江蘇、浙江,如西漢蔡千秋為沛人(今江蘇沛縣),東漢有陳留(今屬河南)蔡邕和上虞(今屬浙江)蔡邕。漢末,蔡丕任五原(今屬內蒙)太守,在當地安家,其子孫居住在朔方一帶(今內蒙古杭錦旗西北)。兩晉之際,蔡氏有族人隨中原士族南渡,居於江、浙一帶。
在南北朝時期已有蔡氏人徙居於今寧夏、甘肅境。如北魏蔡襲為高平人(今寧夏固原),北齊蔡俊為石門人(今甘肅渭源縣西南)。唐初,有蔡氏族人隨陳元光入閩,居於漳州、浦州,又遷念都鴻儒嶼,其後子孫繁衍,分別遷往龍溪、赤嶺及廣東廣州等地。
唐末,中原戰亂,河南蔡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先居於福建寧華縣,二傳又遷至廣東梅州。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有蔡姓部屬隨從,後留台灣墾荒,此後,又有大批的蔡姓人從福建、廣東到台灣開基,有的又移居東南亞及歐美 諸國。
三、蔡姓的郡望堂號
1、【堂號】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時跟朱熹學習。才30歲就放棄科舉,專攻理學。
隱居在九峰,人們稱他"九峰先生"。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極大的功,封"龍亭侯"。
蔡姓又以"濟陽"為其堂號。
2、【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郡,治所在濟陽。約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晉室南渡後廢。
四、姓蔡的歷史名人
蔡 倫:東漢宦官。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 進造紙術,採9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時稱"蔡侯 紙"。被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 邕: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愛好辭章, 精通音律。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以定"六經"文字而著稱,世稱"熹 平石經"。而且還是東漢四大畫家(其他為:劉褒、趙岐、張衡)之 一。
又工隸書,創"飛白"書。 蔡 琰:東漢女詩人,蔡邕之女,字文姬,故又稱蔡文姬。
博學 有才辯,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以《胡笳十八拍》著稱。
2樓:雪狐
姓氏祖宗:蔡叔度
姓氏起源:
周滅商後,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
後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為下蔡。
蔡國傳23代,歷24君,立國600多年,西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陝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姓氏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郡,治所在濟陽。約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晉室南渡後廢。
姓氏堂號: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時跟朱熹學習。才30歲就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隱居在九峰,人們稱他九峰先生。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明造紙,對文化事業的發展,立了 極大的功,封龍亭侯。
姓氏遷徙分布:
今北京、陝西、山東、湖南、湖北、山西境內在戰國時已有蔡氏居民。漢代,已有蔡姓人居於今江蘇、浙江,如西漢蔡千秋為沛人(今江蘇沛縣),唐初,有蔡氏族人隨陳元光入閩,居於漳州、浦州,又遷念都鴻儒嶼,其後子孫繁衍,分別遷往龍溪、赤嶺及廣東廣州等地。唐末,中原戰亂,河南蔡氏又有隨王潮、王審知入閩者,先居於福建寧華縣,二傳又遷至廣東梅州。
明末,鄭成功收復台灣,有蔡姓部屬隨從,後留台灣墾荒,此後,又有大批的蔡姓人從福建、廣東到台灣開基,有的又移居東南亞及歐美諸國。
3樓:煙雨飄香劍
姓氏起源:周滅商後,封文王第5子叔度於蔡,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管殷得遺民,稱為「三監」。武王死後,周成王年紀太小,周公旦(武王的弟弟,又稱周公)因此臨朝攝政。
管叔、蔡叔、霍叔等都很嫉妒周公攝政,便聯合武庚反叛,周公討伐武庚,事後處死管叔,並將蔡叔放逐。後成王改封蔡叔度的兒子胡於蔡,稱蔡仲。春秋時,因受楚的逼迫,多次遷移。
蔡平侯時遷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昭侯遷州來(今安徽鳳台),稱為下蔡。蔡國傳23代,歷24君,立國600多年,西元前447年被楚國攻滅,子孫散居楚(今屬湖北)、秦(今屬陝西)、晉(今屬山西)、齊(今屬山東)等各國,以國為姓氏,稱蔡氏。
百家姓的由來及故事
4樓:檢曄073b閉上你的臭嘴
百家姓就是人體的器官各個脈絡,有的
偷懶有的不幹活,有的不發明食物,混吃等死。著重來說一下李姓為什麼壯大,它是總含,所有的都包含其中,也是互治關係。你吃到哪他都有反應。
說到底那些小姓就是混日子等死不讓人吃。李姓擺脫朝堂基本上就離改朝換代不遠了。
請問「蔡」這個姓氏的起源?
5樓:匿名使用者
起源於河南
據初步統計,在《中華姓氏大辭典》所列11969個姓氏中,有4925個未註明姓氏**,有2224個系少數民族姓氏,二者合計7149個,佔11969的59.7%,下餘4820個為漢族姓氏。筆者根據大量的古代文獻資料,對這4820個姓氏逐一進行研究,得出的結果為:
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個,佔4820的38%。但是,僅有姓氏數量,尚不足以說明問題,因為每個姓氏擁有人口數大不相同。為了進一步弄清河南在中華姓氏中所佔的重要地位,筆者又根據該書提供的姓氏擁有人口資料,對我國最常見的漢族姓氏逐一進行了考證。
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佔漢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說13億人中有11.7億人姓這120個姓。
在這120大姓中,全源於河南的姓氏有52個,即李、張、陳、黃、周、林、何、宋、鄭、謝、馮、於、袁、鄧、許、傅、蘇、蔣、葉、閻、潘、戴、夏、範、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湯、尹、武、賴、樊、蘭、殷、陶、翟、安、倪、嚴、牛、溫、蘆、俞、葛,部分源頭在河南的姓氏有45個,即王、劉、趙、吳、徐、孫、胡、朱、高、郭、羅、梁、韓、唐、董、蕭、程、沈、呂、盧、蔡、丁、魏、薛、杜、鐘、姜、熊、陸、白、毛、邱、秦、顧、侯、孟、龍、黎、常、賀、龔、文、施、洪、季;兩項合計,起源於河南的姓氏共有97個,佔120大姓的80.8%,佔全國漢族人口的79.49% 。
如果減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於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會有所下降,但起源於河南的姓氏總數是1834個,減去97個,還有1737個,加上這些姓氏,起源於河南的姓氏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河南是姓氏資源第一大省,海內外華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為何在中華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
概括地說,河南是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自然也是華人姓氏的搖籃。如果進一步分析,把中華姓氏史與河南歷史加以對照,就不難發現,無論是姓氏的萌芽、產生,還是普及、定型,無不與河南息息相關。
蔡姓氏的來歷最早
6樓:秒殺全螢幕
蔡叔度,周文王第五子,周武王同母弟,姬姓,名度,封於蔡,世稱蔡叔度,他是蔡姓的始祖。
百家姓的由來?
百家姓裡「付」姓的由來,付姓氏的由來?
上去看看吧 付姓的來歷 付姓 與 傅姓 是同一姓氏的不同書寫方式。付 是 傅 的白字。這是歷史動盪及文字改革所致。考證 傅 字從 人 起初有逐漸相傳之義,後意會為輔助 教導。本意上講,傅 字起源於氏族社會末期,是新興奴隸制社會的產物,與 趙 趙 字同時誕生。傅 是貼身於奴隸主的高階僕人,就是當今從教...
百家姓排名,中國百家姓排名順序
中華姓氏排行 按人口多少的順序主要有 第一檔有二大姓,姜姓 姬姓。第二檔有一大姓,媯姓。第三檔有二大姓,子姓 嬴姓。第四檔有二大姓,姒姓 羋姓。第五檔有一大姓,陶唐氏。其他還有 妘姓 己姓 任姓 等。有一點要注意,有不少史料記載了羌人與夏后氏的關聯,如 史記 六國年表 禹興於西羌 新語 大禹出於西羌...
百家姓沈的由來沈姓氏的由來?詳細點
歷史 沈 源出 一 出自 姬 姓。以國為氏。據 元和姓纂 雲 周朝初,周文王第十子季載,受封於 沈 今河南省平輿縣北 因以國名為氏。二 出自 姒 姓,周朝時又有侯國,沈國,其地在安徽省。此地為另一沈國。家族名人 沈括 1029 1093 字存中,宋錢塘人 今浙江省杭縣 博學多才,兼通天文 方志 律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