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風雨俏佳人
張生和崔鶯鶯的故事,其實共有三個版本:一是唐朝的《鶯鶯傳》,二是元朝的《西廂記》,三是這個故事的歷史原型,也就是唐朝大詩人元稹與崔鶯鶯的經歷。
我們先來說《鶯鶯傳》,說的是乙個叫做張生的書生,有一次來到蒲州普救寺寄住,恰好當時有個崔家寡婦帶著女兒路過蒲州,也暫住在這個寺廟中。
這一年,著名將軍渾鹼在蒲地去世,他的士兵趁著辦喪事期間進行騷擾,大肆搶劫蒲州人。崔家財產很多,因此不可避免會受到亂兵的搶劫。
恰好張生與蒲地一位將軍是好友,便請來了一些軍隊保護崔家母女,因此崔家才沒遭到兵災。後來崔母便大擺酒席款待張生,並引薦女兒崔鶯鶯與張生相見,張生見崔鶯鶯長的貌美如花,不由對她一見鐘情。
後來張生便多次託崔鶯鶯的丫環紅娘代為引見,而紅娘卻反問張生既然喜歡崔鶯鶯,為何不藉著對崔家的這份恩情而光明正大提親呢?
張生卻認為媒妁之言要數月之久,到時自己早就相思而亡。其實從張生的這個態度來看,就已經注定他們這段感情只能是露水之緣。
後來在紅娘的牽引下,兩人私下往來兩個月,並多次在西廂房一起睡覺,但這期間張生始終未提媒妁之事,而崔鶯鶯也沒有提要張生娶她之事,畢竟張生是要到京城趕考之人,而長安的一切崔鶯鶯不能給予,崔鶯鶯也深知這些,不挽留不為難,也不會開口提婚嫁之事。
等到張生離開的前夜,張生也只是在崔鶯鶯面前愁嘆,但不說任何誓言,崔鶯鶯這才慢慢地說道:「這段感情是我主動獻身,我自不會怨恨。如果你娶我,那是你的恩惠。
你不娶我,也是情理之中。正所謂山盟海誓,也有到頭的時候,你又何必對這次的離去有這麼多感觸呢?」
言畢, 崔鶯鶯彈了一曲《霓裳羽衣曲》,多年還沒彈幾聲,發出的悲哀的聲音又怨又亂,不再知道彈的是什麼曲子,身邊的人聽了哭了起來,崔鶯鶯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淚流滿面;急步回到了母親處,再沒有來。第二天早上張生出發了。
後來,張生來到長安,還時常給崔鶯鶯寄來胭脂水粉,崔鶯鶯也回覆書信。
此後兩年,張生始終沒能考中科舉,他和崔鶯鶯的聯絡也就漸漸悄無聲息,再後來張生索性留在長安,並娶了乙個長安女子,繼續科舉之路,而崔鶯鶯也嫁了別人。
從這層意義上說,在《鶯鶯傳》中,張生和崔鶯鶯的愛情,就像我們現在很多愛情一樣,明知道不會有結果,但還是在一起,最終卻還是走著走著就散了,談不上誰拋棄誰,只能說有緣無份,雙方都有各自的路要走。
至於在《西廂記》中,前面的情節基本都差不多,只不過新增了崔母強烈反對的情節,再就是後來張生進京趕考高中狀元,最後的結局也是大團圓,張生高中狀元後回來迎娶了崔鶯鶯,兩個有情人終成眷屬,沒有所謂的始亂終棄。
最後,就是張生和崔鶯鶯的歷史原型,也就是唐代著名詩人元稹與崔鶯鶯的故事。
這是在公元799年,剛滿20歲的元稹因考中科舉被朝堂派到蒲州(今山西永濟市)任小職,當時正值駐軍騷亂,蒲州不寧,元稹便借助友人之力保護處於危難之中的遠親崔氏母女。
等到亂軍平定後,元稹就崔家少女崔鶯鶯相愛。雖然崔鶯鶯才貌雙全,而且家中富有,但畢竟沒有權勢,這與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很大距離。根據唐代的舉士制度,士之及第者還需要經過吏部考試才能正式任命官職,所以元稹便在第二年再赴京應試。
元稹自從赴京應試以後,以其文才卓著,被新任京兆尹韋夏卿賞識,且與韋門子弟交遊,從而得知韋夏卿之女韋叢尚未許配與人,於是意識到這是乙個走門路、攀高枝的絕好機會。
公元803年,元稹與白居易同登書判撥萃科,進入秘書省任校書郎。求官心切的元稹考慮到崔鶯鶯雖然才貌雙全,但對他的仕途進取沒有多大幫助。此時,韋夏卿又表示很欣賞元稹的才華,願意將女兒許配給他。
元稹經過權衡得失,最後選擇拋棄鶯鶯,而娶了韋叢。畢竟,對於元稹來說,這是一次難得向上爬的機會。不過,雖然元稹和葦叢是標準的政治聯姻,但兩人婚後感情卻非常好,在葦叢去世後,元稹還寫下「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佳句來悼念亡妻。
對於初戀情人崔鶯鶯,或許是受良心的譴責,又或許是對初戀情人的難以忘懷,所以很多年以後,元稹以自己的初戀為原型,創作了傳奇**《鶯鶯傳》,即後來《西廂記》的前身。從這層意義上說,現實版的張生之所以拋棄崔鶯鶯,歸根結底是為了自己的功名利祿。
2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因為張生考取了狀元,他認為崔鶯鶯已經失去利用價值,所以他對崔鶯鶯沒有履行承諾。
3樓:人能科技探索
張生和崔鶯鶯之間並不是所謂的愛情,而是屬於男歡女愛,所以肯定不會長久。古代的女子都是圈禁的生活,婚姻都是父母包辦的婚姻,不存在自由戀愛和私定終生的情況發生,這也是封建社會的弊端。這也是最終張生和崔鶯鶯之間沒有好的結果的原因。